> 重点推荐 > 夹河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3]

夹河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3]

张书安村是台前县以历史名人命名的村庄之一。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张氏族人自山西迁山东,起初定居于阳谷十五里园。景泰二年(1451),十世祖张塽(字舒菴)携子孙迁今址建村。越数代,其嫡传七世孙张继孔被封大学士,任职山西晋军总军需官。为纪念其始迁祖,将居住地改为张舒菴,后演化为张书安。
明初,有一陆姓人擅养鸽子,并发家致富,后来盖起一座土楼显富,人们称之为“陆家楼”,简称陆楼。
明末,此处原有后寨子、五垄庙两个村落。清康熙年间居住在后寨子的白姓出了个割骨事母的孝妇王氏,惊动了朝廷,为表彰王氏的孝道义举,不仅免掉了后寨子及附近村庄五年的赋税,还将后寨子和五垄庙合并,以白氏家族曾在后寨子村开有一杂货铺,赐名白家铺,后称白铺。
明天启七年(1627),姜姓先祖汝芳由阳谷县姜家营迁运河南岸立村定居,取名姜家庄。1960年部分村民迁住临黄堤西偏南处今址另建新村,取名南姜庄。
明天启七年(1627),姜姓先祖汝芳由阳谷县张秋镇姜家营迁运河南岸立村定居,取名为“姜家庄”,简称为“姜庄“。
明永乐年间,经开挖河道,京杭大运河复航,漕运畅通,居住田堤口的田氏一支来此立村居住。此处河道呈弯形,依河势取村名为田家湾,后称田湾。
沈氏族人原居于东平州西,因紧临运河大堤旁的渡口立村而命村名沈堤口。明嘉靖三十六年(1558)迁来黄河西岸今址建村,仍用原村名,简称沈堤。
传说曾有一京官来此立村,人们便以此命名为大官庄。后更名为关庄。
元末,济宁侯顾时、顾立兄弟为避“胡惟庸之乱”,将其九子分散各地隐居。其中次子来此立村定居,以姓氏“顾”命名顾家庄,后称顾庄。
明洪武五年(1373),有居民迁此立村,村名先后称李庄、八里庄。后因崔姓人口较多,改村名为崔庄。
明嘉靖年间,一周姓四品官员押送漕船北行至该处时,落水溺死,被列封为大王,并为其立庙,俗称“大王庙”。因离张秋镇八里,又称八里庙,后为村名。
元末明初,因黄河淤泛,该地生成周围多河地貌,流经此地的赵王河将村庄一分为二,于是村民便以此地貌,取“村中夹有河”之意,称为“夹河”。清咸丰六年(1856),随着人口增多,“夹河”进行分村,河北岸的称“后夹河”,河南岸的称“前夹河”。居北,故称“后夹河”。
据史料记载,明正统九年(1445)崔氏由山西洪洞县移民于此立村。时赵王河在此形成三道河湾,且水流湍急,咆哮似雷,有“三湾打锣、二流打钗”之说。因“钗”与“沙”的发音相似,于是将“钗”演变“沙”,人们便命此村为沙湾村。
据记载:明宣德五年(1430),丁氏居民在此居住,因赵王河流经本村,遂在河中建一座小桥,故取村名为丁桥。2008年以其方位为依据将丁桥分为东丁桥、西丁桥、南丁桥。2013年东丁桥又分为东丁桥和北丁桥。位于丁桥北故称。
明初,由许姓最先迁此立村定居,取名“许家庄”,后称许庄。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