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基本情况 普安镇地处县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幅员面积58.1平方公里,辖13个村,5个居民段,81个村民小组,37个居民小组,29个行政企事业单位,总户数10524户,总人口39045人,其中农业户3493户,农业人口13198人,有劳动力6232个,总耕地16039亩(其中田7891亩,地8148亩)。一九九七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394万元,企业总产值1.16亿元,财政收入340万元,生猪出栏22624头,耕牛圈存1725头;现有果园2000亩,蔬菜2500亩,个体工商户2405户,私营企业13户,粮食总产量675.92万公斤,人均总收入256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98元。 普安镇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全镇耕地面积16039亩,人均耕地1.2亩,可利用非耕地5700亩,全镇是产粮大镇和油菜、玉米制种基地;粮食、油料、蔬菜、水果、生猪、水产品等农副产品,产量大,品质优。全镇已在中坪、剑坪、灯光、光荣、丰光等村初步建成了优质水果基地2000亩,在城东、双剑、剑西、中坪、江东等村建成名优商品蔬菜基地2500亩,同时,正在城东、双剑、剑坪等村动手筹建大棚蔬菜基地300亩,总投资150万元。 林业资源充沛。全镇森林资源丰富,有森林面积26246亩,其中宜林荒山、荒地1980亩,无林地3480亩。非林地70880亩,森林覆盖率达31.7%,活立木蓄积量70390立方米,经济林木有油桐、棕树、核桃、樱桃、板栗、杜仲、银杏、梨树、桃树、苹果树等,有蘑菇、天麻、猕猴桃、柏木油等土特产品,林果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1/5。 农贸市场兴旺。位于该镇腹心地带的两处综合市场,呈现出购销两旺的景象,其中已于去年投资400多万元建成的一处全县最大的综合市场,占地面积达5800多平方米,有摊位400多个。80余间铺面,据九八年上半年统计,成交额达3174.14万元。非公有制经济、民营经济、股份制企业发展迅猛,累计发展私营企业13户,个体工商户已达2405户,从业人员3480余人,拥有注册资金1166万元,纳税5000元以上的有70多户,纳税上万元的大户达10户、5万元以上的有5户,纳税额达180余万元,占整个工商税收的1/3。 |
龙源镇位于剑南路,距剑阁老县城21公里,所辖16个村,52个村民小组.3953户,14762人,耕地面积20628亩。幅员面积达87.32平方公里。集镇建于原龙源寺,属于高山镇。 镇处深丘地带,境内地表出露地层属七曲寺组,主要由砂岩、粉砂岩、泥岩、砾岩互层组成,农耕地多分布于二、三层台地上,多为梯田、梯地,共20628亩。镇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大陆性季风明显示。水热资源有利于农业生产,但农业灾害天气较多,多年平均气温为15.2℃。降水量 1000毫米,镇内河流属西河小支流,由于源近流短。流域面积中,径流随雨季变化,由西北流向东南,山区性河流特点显著,水能开发较为困难,境内森林资源较为丰富,多为柏、桤、杂木林。 镇内有小石口、尖岭、龙门、新民、青杆、登云水库6座,塘堰66口,畜水量1583万立方米,常年可灌溉2670亩。剑阁至南充的公路直穿龙源场内。境内有龙演、龙姜、龙登、龙兴4条主要村干道,连通全镇16个村,约50公里。镇办有酿酒、粮食粗加工等企业。镇村办有中、小学校10所,建有卫生院及村防保站。村民居住除镇上及镇附近居民住钢筋水泥楼房外,余均住青瓦土木结构平房。 镇属一个农业大镇。大春种植水稻、玉米,小春则主种小麦、油菜。通过近几年来,党委、政府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粮经比例达4:6。海椒种植在经济作物中占重头戏,形成了我镇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冬桃这个反季节果品已在我镇红彤村安家落户,逐成规模。每年10月底栽植,三年内挂果,每个最重可达一斤左右。花期与挂果期与普通桃子一致,但成熟期在11月底,春节前正是上市销售的最佳时期,口感酸甜,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我镇森林资源丰富,现已引进龙源木业加工厂,生产出的“洁霸”木桶已运销省外,它在继承传统的木桶浴器之简明、厚重、古朴、自然风格基础上,创造性的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手工打磨与机械化生产相结合,利用剑柏木质地坚硬、纹理细腻、色彩斑斓,浓郁清香之独特风格,精心制造了精致,舒适、豪华、美观之不同型号的沐浴器具数十种。 由于我镇幅员面积辽阔,坡场宽广,建立起了青龙村肉羊养殖基地。有波尔山羊、黄羊等优良品种。一大批养殖与贩运户已逐成气候,年出栏商品羊可达2万余只。。 |
一、基本情况: 9个行政村,34个村民小组,2212户农户,7915人,幅员面积75.61平方公里,耕地11568亩,平均海拔760m2,土壤PH值6.3---7.0森林履盖率66.7%,年均降雨量1020mm,年蓄水量23万m3,与青川、江油相邻,距县城19公里,交通便利。 二、各类农作物常年产量 1、种植业 粮食550万公斤,油料70万公斤,烟叶10万公斤。 2、畜牧业 年出栏生猪9000头,小家禽10万只,山羊出栏4000只。 3、林果业 杜仲900亩,野生天麻2000公斤左右。 生产干果(板栗、核桃)5万公斤,野生黑木耳5000公斤。 三、急需开发的项目 1、旅游业 盐店地处剑门山脉,有风景名胜:五指山、龙洞、翠云湖、石笋沟、牛鼻石、皇源寺、梯子崖、交通便利、山清水秀、适宜开发旅游。 2、畜牧业 草场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养殖山羊、奶牛、肉牛。 3、土特:药材。适宜柴胡、黄姜。 4、林果、渔业 核桃、板栗、银杏等有待进一步的开发,扩大规模。水力资源丰富,适宜大面积人工养殖
".。 |
柳沟镇,剑阁县辖镇。1953年设乡,1958年改乡为公社,1984年改公社为乡。1992将垂泉、毛坝分出。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15公里(公路23公里)。面积56.4平方公里,人口0.94万。国道108线过境。辖新民、三清、石龙、四五、长安、光明、文星、南庙8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工业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农业以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种植为主。养殖业以生猪为主。境内有“皇柏”1964株,属省重点保护区,红军北上时,沿途留有石刻多处。柳沟至凉山铺道,有宋代礼部尚书资政殿学士黄兼山“讲书台”、北宋陆游碑,明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赵炳然墓碑和“柳池安国院”、“报国灵泉”等遗址古迹。 |
武连镇是剑阁县境内的一个重镇,地处西河沿岸和国道108线。省道剑盐路(剑阁――盐亭)和剑江路(剑阁――江油)与梓潼武乡接壤。东北距剑阁县44公里,西南距梓潼36公里,西到江油85公里,交通方便,四通八达。 武连镇属于深丘地带,幅员面积75平方公里,人口12083人。其中耕地面积17523亩,林地面积64842亩,四荒面积21665亩,有水库七座,塘堰641座,西河上游栏河堰一处,水源资源十分充沛。 武连镇是典型的农业大镇,以水稻、玉米、小麦、油菜、水果为拳头种植业生产。大力普及科学种田,发展水稻、玉米、油菜种子基地,全镇以武五、枣垭、寨桥等村为良种基地,制种水稻1000亩,收入110万元,制种油菜150亩,同时,还发展蔬菜、生姜、香菇生产基地。并以生猪、牛、羊、小家禽为主的养殖业生产,年生猪出栏2万头,实现商品猪一万头,实现税收42万元。年小家禽出栏253872只。还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山青水秀,风光秀丽。 武连镇是历史文化古镇,文物、风景资源丰富,有堪称 “蜀道明珠”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觉苑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点;是三国文化的组成部份;是唐贤相魏征的故里;是“蜀道明珠”佛传壁画所在地;是晋代“种松乡”;是古驿道翠云廊保护非常完整的地段。这些文物、风景资源有待于开发,愿有识之士,有经济实力的单位、个人投资开发。".。 |
剑阁县辖镇。1935年建乡,1958年改东兴公社,1981年更名为东宝公社,1984年置东宝乡,1985年建镇。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55公里。面积67.9平方公里,人口1.3万。剑阁至小溪坝公路过境。辖东升、桐梁、长梁、新建、迎春、双华、西林、西阳、双井、青山、楼台、龙泉、凉安13个村委会和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子,兼产棉花。 |
剑阁县辖镇。1912年置开封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85年设镇。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59公里。面积70.1平方公里,人口1.5万。剑阁至盐亭公路过境。辖光辉、鞍山、龙桥、同坝、永生、中营、东华、友爱、和平、高山、白云11个村委会和居委会。乡镇企业有农机修造厂、羽绒加工厂、缫丝厂。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子。 |
剑阁县元山镇,位于川北,地处梓潼、盐亭、南部、剑阁四县交汇处。东连演圣镇及南部县、盐亭县,西南接梓潼县,北邻王河镇。幅员面积102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144个村民组(强村并组后合并为72个组),1个居委会,5个居民段(组),7771户,总人口28932人(其中农业人口27178人),有耕地34313亩。财政总收入334万元。 税改前人均负担129元,税改后人均负担79元,人平减负50元,减幅38%。 清雍正八年(1730年),因在元仓山建成一庙,名元山庙,后兴场,故名。1935名建元山区苏维埃,1936年设联保处,1940年改为元山镇,不久改为元山乡公所,1950年设第四区,1955年建制元山区并设元山乡,1984年撤乡并镇,1992年撤区建镇,将原时古乡并入元山镇。 元山镇属丘陵地带,地势西南略高,东北稍低,海拔600—700米。多鸡爪状低梁,山间坡面平缓,且有平坝分布。西南边沿最高处海拔786米,东南部边沿最低处433米,场镇海拔490米。主要溪场党家河、姚家沟由南向北或东流淌出境,年均温16.3度,一月均温5.3度,七月均温26.2度,无霜期280天,年降水量900毫米,夏秋多降水,树木以柏为主,多梯田梯地,属夹沙土壤,土质肥沃,水热资源丰富,日照充足,适宜农作物生长。主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苕、花生、油菜、中药材等,粮食总产达到15700吨,人均占有粮食562公斤,人均纯收入达到1650元,油料总产1000吨,生猪存栏(出肥)27930头,工业总产值达到2508万元,乡镇企业总收入实现13963万元。 集镇旅游文化事业发展迅猛,洞天文化公园(佛家寺)位于集镇西北近郊,经0剑阁县委-部。剑阁县文化局批准创建的融民族宗教文化,现代人文自然景观为一体的系列游乐观光景点,多渠道吸引资金50万元,每年旅游纯收入3万余元,新颖别致的亭台楼阁成为集镇全民健身活动的最佳场所;红军烈士陵园成为中小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德育基地。元山镇被授予剑阁县“十佳文化先进镇”、“戏曲之乡”和“四川省文化先进镇”。 黄姜种植具规模。黄姜是元山镇自然生长,畅销、常用的中药材,专家论证,种植黄姜20年内无危机,50年内无其它原料替代。 |
剑阁县辖镇。1953年建演圣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2年时古乡并入建镇,1995年时古析出。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105公里。面积44.1平方公里,人口1.2万。剑阁至盐亭公路过境。辖寅圣、亭坝、金刚、天马、大坪、中子、梁垭、天井、切山、龙滩10个村委会和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子,兼产棉花。 |
剑阁县辖镇。1952年建王河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2年公店乡并入建镇,1995年公店乡析出。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46公里。面积42.1平方公里,人口1万。剑阁至盐亭公路过境。辖南华、新电、板桥、皇观、深垭、鸣凤、吴家、鲁垭8个村委会和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子,兼产棉花。南宋地图学家黄裳诞生于此。 |
剑阁县辖镇。1952年建公兴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85年建镇。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60公里。面积39.6平方公里,人口1.2万。剑(阁)南(部)公路过境。辖新生、九龙、大梁、菜垭、文林、凤凰6个村委会和居委会。乡镇企业有农机维修、农产品加工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油菜子、花生、玉米,兼养猪。 |
剑阁县辖镇。1952年置金仙乡,1955年涂山、吼狮2乡并入,1958年改公社,1961年涂山、吼狮析出,1984年复置乡,1992年长岭乡并入建金仙镇,1995年长岭乡析出。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73公里。面积33.7平方公里,人口1万。辖金仙、井峰、西河、赛金、柏垭、大顺、双河、小桥、双柏9个村委会和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子、花生。 |
剑阁县香沉镇位于剑阁东南边陲,东接苍溪,南接阆中。全镇幅员面积53平方公里,居民15000余人。山青水秀,风景幽美,气候宜人。 秀丽的香沉河自北向南款款行来,在这里走了个“S”形、拓展出宽阔平坦的对河坝,犹如碧线串珠。现有五座大桥将它们连为一体。香沉集镇依三坝展开,活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鹏;香沉中学居其首,香沉小学殿其尾,两翼向南北舒展,绵延数十里,势若展开之云,欲向东方奋飞。 香沉镇驻地香沉寺,距县城所在地80公里,区所在地22公里,北纬31°24′,东经105°43′,海拔高程473米。香沉镇历史久远,早在南齐时代(公元479——502年)在今之香沉乡始置胡原县,居南安郡(今县之普安镇)。秦时仍置,属北巴西郡(今之阆中县城)。北周时仍置,属安都郡(今县之武连乡)。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改置临津县,属普安郡。唐时仍置,属剑洲。五代时仍置。北宋神宗熙宁五并(1072年)省临津县入普安县,属普安郡,后不复置。解放后1950年置香沉乡,属白龙区辖,1951年政属金仙区辖,同年9月仍属金仙区辖,1958年改为香沉人民公社。 香沉人民公社以“香沉寺”得名,据“剑洲志”记载:“香沉寺在洲南一百六十里,元母大成建殿”。庙前的石碑刊载:“香沉古刹,建自元代。经明朝多次扩建,才成今之藕云观也”。庙内奉儒教孔子,道教李冉像。上庙多众,香雾沉沉,遂称名香沉寺。历兴场开市,成为较为兴盛的农村集市。 香沉镇属于深丘陵地带,镇内年平均温度为23℃(夏季最高气温为37℃,冬季最低温度-4℃),年平均降雨为900毫米(夏秋多阴雨,雨量占全年的60%),全镇总人口15000余人,其中农业人口14333人,辖九村一居委会,46个居民小组,全镇总面积4.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7401亩(其中田9270亩,其中地8131亩),林地9556亩,荒土草坡16944亩。实现农业生产责任制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农、林、牧、副、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粮食生产总产量达到980万公斤,经济作物人均收入达500元,其他产业达765万元,全镇总收入2276万元,人平收入1400余元。 香沉镇水利设施优越,现有水库六座,山坪塘211口,石河堰45道,分布在全镇九村一居委会,总蓄水量71884立方米,可灌溉农田5000余亩。。 |
剑阁县辖镇。1951年设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85年建镇,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43公里。面积74.9平方公里,人口1.6万。剑(阁)南(部)、剑(阁)苍(溪)公路在此交会。辖龙洞、三湾、石滩、春风、青峰、寨门、槐树、小垭、庙垭、古楼10个村委会和一、二、三3个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子,兼产棉花、花生。 |
剑阁县辖镇。1950年设鹤龄乡,1955年府君乡并入,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85年设镇,1995年鸯溪乡并入。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36公里。面积88.4平方公里,人口2.4万。剑阁至苍溪公路穿境而过。辖-、金珠、柏林、长寿、永兴、石垭、龙潭、青木、会龙、双柏、化林、岳坪、白鹤、金银、绿水、印盒16个村委会和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