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处于青墟山与石门山之间-山垭上,两侧有两个较大的自然村,居民多姓杨,故名杨村垭。以驻地杨村垭命名为杨村镇。清雍正年间成集市,民国时建乡公所,1949年设杨村乡,1958年更名为杨村公社,1984年恢复杨村乡,1992年9月樵店、锦屏2乡并人建杨村镇。 2020年锦屏乡并入。 剑阁县辖镇。1951年建杨村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2年樵店、锦屏两乡并入设镇,1995年樵店、锦屏两乡析出。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59公里。面积38.1平方公里,人口1.2万。辖杨垭、石门、长湖、官店、建设、柏梓、三合7个村委会和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子。 |
剑阁县辖镇。1951年建太平乡,1958年改公社,1981年更名羊岭公社,1984年复置羊岭乡,1992年建镇。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77公里。面积60.7平方公里,人口1.9万。鹤龄至羊岭公路过境。辖庙坝、太平、剑寺、大堰、钟鼓、茶角、桥河、蒲花、青柏、灵泉、马鞍11个村委会和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 |
江口镇位于剑阁新县城东南部,东与元坝区丁家乡隔江相望,南连柏垭、木马,西接闻溪乡,北邻高观乡,幅员面积68.5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38个村民小组(强村并组前76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2个居民小组,3660户,总人口为13851人(其中农业人口13052人),有耕地面积14305亩,财政总收入184万元。税改前人均负担139元,税改后人均负担78元,人平减负61元,减幅44%。 江口镇属低山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一般西北东南走向,海拔一般为660—850米,境内最高峰为西北边缘的太平庙,主峰海拔为926米,嘉陵江自元坝进入境内,由北向南沿东部边缘再流入元坝区,境内流长8公里,闻溪河自西向东横穿而达江口注入嘉陵江境内流长8.5公里,江河所经之处切割较深,相对高差达30—40米。地势虽低起伏较大,最低点马达湾嘉陵江河床海拔414米,江口场海拔445米,境内年平均温度16.3℃,无霜期290天,年降水量900毫米,多梯田,梯地,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适宜农作物生长,多柏树,主产水稻、玉米、小麦、大豆、高梁、甘薯等,粮食总产达到9152吨,人均占有粮食655公斤,人均纯收入达1544元,油料总产814吨,生猪出栏15732头,向国家纳税41万元,乡镇企业总收入实现50万元。 种植业:为实现江口镇的经济腾飞,党委政府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根据本镇土质肥沃,气候适宜的特点,种植烤烟1000亩,年交售烤烟2000担,油菜7400亩,产量814吨,优质水果2400亩。 养殖业:党委政府制定各项具体目标,着力以草养畜,以草立业致富全镇人民,现全镇种植优质牧草2000亩,大大加速了全镇畜牧业的发展步伐,养生猪100头以上7户,50万头以上40户,小家禽2000只以上17户,出栏生猪15732头,创税41万元,肉羊1.5万只。 镇内有中学1所,中心小学1所,村小10所,中心卫生院一所被评为甲级医院。有江口场、太平庙两个集贸中心,有高江、柏江、剑江三条柏油路分别与国道108线剑苍线、县城贯通。南北有张江公路(张王—江口),江口至元坝陈江乡的虎青路。全镇11个村由标准的泥碎路相连总长达200余公里。。 |
剑阁县辖镇。1951年设木马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2年柏垭乡并入建镇,1995年柏垭乡析出。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26公里。面积56.6平方公里,人口1.2万。通公路。辖魁凌、松木、威灵、庵子、七柏、停船、华峰、金魁、后坪、前坪10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子,兼产棉花。 |
剑门关镇地处108线,幅员面积132.4平方公里,辖15个村、一个居委会,105个村民小组,34个行政事业单位,总户数4777户,农业户4005户,非农业户765户,总人口16880人;劳动力9000人,总耕地面积24992亩,1997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3648万元,其中企业总产值235万元,财政收入230万元;生猪出栏22500头,肉牛出肥1000头,商品羊5000只;粮食总产量980万公斤;人均年粮食产量616公斤,油料产量68.3万公斤,人均产量45.6公斤,人均年纯收入1117元。 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经济作物:烤烟、油菜、花生。 规划:剑门关,农村稳定发展第一产业,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发展猕猴桃,到2001年全镇栽猕猴桃680亩;98——99年计划栽800亩,3——5年以后形成规模。短期:大力发展烤烟,现在已经初具规模,产值、产量居全市第一,98年实现55万斤,产值实现了153万元,户平均800元;创税47万4千3百万元,97年烟叶被评为第一。关内烟叶、关外桑、全镇生猪一个样。 剑门关镇是市级试点小城镇,现全镇正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协助旅游部门,发展旅游事业,发展第三产业。同时,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特别创好“剑门豆腐”名牌,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
汉阳镇位于国家名胜风景区翠云廊,临国道108线,南与城北镇接壤,北与剑门关相接,幅员面积142.8平方公里,辖18个村,67个村民小组,4520户,17630人,2个居委会,其中农业人口15999人,总耕地29637亩,财政总收入198万元,林地251392亩,草坡30095亩。 汉阳镇属中山向低山过渡地带。海拔790米。镇境长7.5公里,年均气温15.1℃,无霜期260天,年降雨量1100毫米。森林茂密,植被良好,多马尾松柏,森林覆盖率55.5%。盛产优质粮油、烤烟、生猪、肉羊、长毛兔、猕猴桃等农副产品。 国家名胜风景区翠云廊距汉阳场镇仅1公里,它规模宏大,历史悠久,始起秦汉,下至明清,历来就以“三百里程十万树”的美称享誉四海,被中外游人赞为“世界奇观”。每年旅游人次达6万人次,年收入90万元,创税达20万元,离汉阳镇3公里处,便到了亟等开发的旅游景点石洞沟。石洞沟古柏夹道,地处深山幽壑,青幽谧静。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途中,在此安营扎寨,至今还有阅兵台,烽火台,饮马槽等遗址。路面全由青石铺砌而成。古柏苍劲、挺直参天、枝叶茂密、姿态奇异或如玉女婷立,或如白象卷鼻、或如人之五腑六脏。 汉阳镇党委政府本届制定了“三个三分之一”的战略目标,即“三分之一”的土地用来种草养畜,三分之一的土地用来种植以烤烟为主的经济作物,三分之一的土地用来确保口粮“,具体目标就是实现户均2亩草,1亩园,养猪20头或百只兔、百只羊,小家禽200只,户均收入上万元的种养模式,着力以草兴牧,以草立业致富全镇人民。现全镇已种优质牧草8000亩,大大加速了全镇畜牧业的发展步伐,现新建畜牧小区7个,养猪50头以上27户,100只兔的15户。现全镇人平畜牧业收入950元,种草养畜已深入人心,汉阳镇党委、政府决心把牧草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长远目标就是实现“万亩牧草大镇,养殖生猪5万头,毛兔5万只,山羊5万只,小家禽突破百万大关,畜牧业产值占全年农业产值70%”,建成剑阁畜牧第一镇。 蚕桑生产是汉阳镇的传统产业,内江松林公司进驻剑阁,使蚕桑生产有了千载难逢的发展商机,全镇共栽桑树 980亩,全镇计划今冬改嫁所有毛桑300亩,确保全镇栽桑树上千亩。成为名副其实的蚕桑基地乡镇之一。 |
剑阁县下寺镇地处剑阁县北端,东邻广元市,西接青川县,南与天下雄关—剑门关山水相依,北边莽莽森林与广元市中区层林联界。幅员面积96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2个居民委中会,总人口23228人。下寺镇四山(空木山、冠京山、云台山、大坪山)四坝(大仓坝、沙溪坝、修城坝、邓竹坝)一条河(清江河)组成了特殊的地形地貌,最高海拨1243米,最低海拨460米。年平均气温15.1℃,年平均降雨量1025毫米,全年日照时间1142.7小时,年平均无霜期285天,夏无酷署,冬无严寒,自然条件优越。一条清江河从镇境内蜿延穿插,河之南有绵广高速公路,河之北有宝成铁路及其复线,交通方便快捷。 发源于平武县摩天岭下的清江河,流经下寺境内20余公里,天然落差116米,年平均流量10.3亿立方米,可建若干处梯级发电站。河水清澈,绝无污染,清江鱼内嫩味美,种繁多,是下寺最大特色水平。 下寺镇四山(空木山、冠京山、云台山、大坪山)多松柏,阳山多青杠树,广出木耳。林木茂盛,植被良好,盛产天麻、细辛、杜仲、银花、沙参,首乌等中药材。山林中有猴、蛇类、山鸡,红腹锦鸡,野猪、兔、獾等野生动物。石灰石、煤的蕴藏量大。 下寺四坝(大仓坝、沙溪坝、修城坝、邓竹坝)沿清江河流域左右分,地势平坦,物产丰富,现正列入剑阁新县城城市规划范围。 茶园沟为广元市著名风景区,地处下寺镇西端,属剑门门森林公园范畴,高峡平湖,森林苍茫,流水潺潺,鸟兽成群,有“白人岩”、“熊人岩”、“翠盖岩”、“金子沟”、“铁围城”、“牛脚石”、“牛脚寺”、“神仙境”及三国时期钟会伐蜀时的秘经和相关的“陷马渠”等景点。加之蓄水300万立主米,370亩水面积的人工湖泊,更为青山增韵致,15000亩常绿乔木装点得茶园沟千沟万壑生意盎然。至今茶园沟是一块未被开垦的处女地。一派原始的自然景观,亟待有识之士前往开发。仅依山傍水搭建楼台亭榭,修筑环山小道,维护自然景点,保持那份天真,那份原始,那份自然,那份野趣,投资不多,自然游人如织。如今13公里的通往茶园汉的油路业已完成一期一程。 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需要,国家民政部批准剑阁县城由普安镇迁往下寺镇,投资1.2亿元进了修城坝的开发建设。新建的清江河、剑门河两座公路大桥接通了绵广高速公路。4公里的清江长堤使新县城行政中心更显英姿。三纵七横的大道达到现代化城市标准。 |
剑阁县辖乡。1952年设涂山乡,1955年并入复兴乡,1961年析建涂山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2年并入公兴镇,1995年析复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72公里。面积41.8平方公里,人口1.1万。剑阁至南部公路由北向南穿境而过。辖涂山、太和、苏维、石剑、罐铺、东河、大桥、皇山、迎新9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花生。 |
此地人口较为集中,过往客商亦多,遂建房设店,兴场开市,故名。南朝齐时白水县。 北朝西魏废帝三年(前554),更名永归县,治地现大河村八组。 1935年4月,设店子乡,同年4月设店子区苏维埃;1950年1月,设店子乡,属白龙区公署;1958年9月更名为店子公社;1966年11月更名为永兴公社;1967年恢复原名店子公社。 1984年更名为店子乡;2020年改乡为店子镇,名称沿用至今。 剑阁县辖镇。1953年设店子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30公里。面积65.7平方公里,人口1.2万。剑阁至圈龙公路过境。辖大河、天台、盘龙、联盟、元丰、西至、龙水、尖山、登高、石岩10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子,兼产棉花。 |
据传:东晋时,有两个长期在嘉陵江上漂泊的渔民来此定居,为过往客旅煮饭烧茶,继而建房兴场开市,又加场后一山,林木郁郁葱葱,婉蜓如一巨龙,遂取名“青龙场”。至明代在江边修一庙,供奉张飞塑像便更名为“张王庙”。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嘉陵江后,于此设置张王乡苏维埃政权,红军北撤后设乡公所。 1949年,建立张王乡公所,划归剑阁县管辖。 1950年8月建立张王乡,治地张王庙。 1951年7月划归第七区公署(江口)管辖。 1958年更名为张王乡公社。 1984年更名为张王乡。 2018年,撤销张王乡设立张王镇。 剑阁县辖乡。1955年高观乡并入建张王乡,1958年高观析改公社,1984年复置张王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43公里。面积68.4平方公里,人口1万。通公路。辖嘉陵、苍山、大柏、紫荆、长石、金光、金黄、号角、穿井、陵江10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子。 |
明清时此地住户多姓姚,建有姚家庵,故名。于1952年置姚家乡,1953年并入北庙乡,1961年析出重置姚家公社,1984年更名为姚家乡,2020年撤销姚家乡、北庙乡,设立姚家镇,以原姚家乡和原北庙乡石桥村、钟岭村、水井村、孤玉村、明兴村所属行政区域为姚家镇的行政区域。 2020年,撤销姚家乡、北庙乡,设立姚家镇,以原姚家乡和原北庙乡石桥村、钟岭村、水井村、孤玉村、明兴村所属行政区域为姚家镇的行政区域,姚家镇人民政府驻向阳社区中街142号。 |
义兴乡,剑阁县辖乡。1952年设义兴乡。1958年改乡为公社,1984年改公社为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17公里(公路30公里)。面积47.5平方公里,人口0.82万。辖工农、劳动、沙河、土垭、双流、红星、宫堂7个村委会,工业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农业以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种植为主,养殖业以生猪为主。 |
1912年修建文昌庙、大佛殿时,在原珍珠庙前挖出一ロ唐代铸造的大铁钟,加之周围松柏苍翠,山色秀丽,遂将此山称秀钟山,其场改名秀钟而得名。1952年1月设秀钟乡。 1958年更名为秀钟公社。 1984年更名为秀钟乡,名称沿用至今。 剑阁县辖乡。1952年建秀钟乡,1958年 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40公里。面积53.9平方公里,人口0.9万。秀钟至垂泉公路过境。辖秀山、东山、柏堰、兴盛、太清、王河、双星、青岭、荷花9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子。 |
剑阁县辖乡。1953年建樵店乡,1955年并入杨村乡,1961年析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2年并入杨村镇,1995年析复樵店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63公里。面积41.6平方公里,人口1万。白龙至鹤龄公路由西向东通过。辖木林、井田、蒲李、新房、元包、岱岭、中岩7个村委会。工业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