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蕉岭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蕉岭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元代前,称石窟。

元代改称怀仁里。

明崇祯六年(1633年)建县署时,即动工创筑镇平县城池,为县署所在地。

民国十年(1921年)设蕉阳镇,成立镇公所。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划入蕉岭县第一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仍称蕉阳镇,划为蕉岭县第二区。

1952年8月,改称蕉岭镇,由县直辖。

1961年3月,设城镇管理区,属城镇人民公社。

1964年,仍称蕉城镇。

1971年,更名为城镇人民公社。

1981年4月,恢复蕉城镇。

[详细]

明崇祯六年(1633年)建制,称白马乡。

民国十年(1921年),属县第一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归属县第二区。

1952年,设白马乡、麻坑乡、长潭乡。

1956年,撤区并乡,成立白马乡。

1957年,并入兴福乡。

1958~1960年冬,属蕉城人民公社。

1961年,从蕉城人民公社分出成立长潭人民公社。

1963年,并入蕉城人民公社。

1966年春,重新分出长潭人民公社。

1983年,撤社设区。

1987年,撤区设镇。

[详细]

明末建县时,称招福乡,辖区包括现在的梅州市蕉岭华侨农场。

清代沿用明制。

民国十年(1921年),招福乡和徐溪乡同划为蕉岭县第二区。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仍属第二区。

1950年,仍称招福乡,属蕉岭县第二区。

1956年,分台塘和三圳乡,列入蕉城区。

1958年,成立蕉岭人民公社。

1961年9月,由三圳人民公社分出华侨农场。

1983年11月,撤社建三圳区。

1987年1月,撤区建镇。

[详细]

明万历年间,新铺形成了贸易集市﹐后来逐步成为闽﹑粤﹑赣三省边区与潮汕沿海贸易中转站商品集散地,曾是粤东北山区繁华的集镇之一。

1950年以前,新铺分属同福、丰乐(金丰)、金沙3个乡和新铺镇。

1950年,新铺属蕉岭第一区。

1956年,复称新铺区。

1958年,新铺建立人民公社,为红旗一社(包括现梅县的石扇镇、蕉岭县的徐溪乡)。

1978年,又分设新铺、金丰、同福3个公社。

1983年,新铺设区。

1987年,新铺撒区改为镇建制。

[详细]

明崇祯六年(1633年)建县署至清乾隆年间称丰田乡,继改为文基乡。

清末,易名文福乡。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文福与广福合并,划为蕉岭县第四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划归第三区。

1956年,设立文福区。

1958年,成立文福人民公社。

1985年,撤社建区。

1987年,撤区设镇。

[详细]

明崇祯六年(1633年)建县署时,始设广福乡。

清代至民国初沿用明制,称广福乡。

民国十年(1921年),属蕉岭县第四区。

1950年,广福乡与文福乡划为蕉岭县第三区。

1956年,广福乡及石蜂乡划属文福区。

1958年,初成立广福人民公社。

1983年,撤社建区。

1987年,微区设镇。

[详细]

明崇祯六年(1633年)建镇平县时始设蓝坊乡。

民国十年(1921年)划为蕉岭县第五区。

1950年,蓝坊乡与高思乡、南磜乡、北磜乡划归蕉岭县第四区。

1953年,原属南磜乡的石中村划入蓝坊乡。

1956年,成立蓝坊区。

1958年,南磜、北磜、皇佑划出,成立蓝坊人民公社。

1973年,由蓝坊人民公社分出高思人民公社。

1983年,撤社建立蓝坊区。

1987年,撤区设乡。

1993年10月,改称镇。

[详细]

南磜镇从明末建县时称獠头,与石寨统称为石寨乡。

民国十年(1921年),仍称石寨乡,属县第五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划为第四区,石寨分为南磜、北礤两个乡。

1958年,蕉梅合县后并入梅东人民公社。

1961年3月,分出南磜人民公社,区域包括北礤乡。

是年9月,南磜人民公社分出北礤人民公社。

1983年,撒社成立南磜区。

1987年,成立南磜乡。

1993年10月,撤乡改称镇。

2004年10月,撤销北礤镇,并入南磜镇。

[详细]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