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晋江市龙湖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晋江市龙湖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原为大埔大队,以驻地自然村大埔得名。1982年地名普查过程中,因与磁灶公社的大埔大队重名,即以其所辖自然村新埔的新字和大埔村之别称台峰的峰字,之合称而更名为新峰大队,后又以峰、丰同音而简写为新丰。
后溪村古称南溪。原为杂姓依溪流聚居。至明永乐十年,郭姓由莆田义怀里迁入,随着郭氏繁衍发展,人丁兴旺,聚居地以溪为界不断向东扩展,其他姓氏逐渐外迁,村落即以其背南溪而称为:后溪。
村委会以所设自然村内坑得名,内坑,因其村座落之内地势坑洼,故名。
村委会以所辖自然村吾坑得名。该地古有一溪流自西向东穿流,曾称为浯溪。又因吴氏最早于此坑坳地建居而称吴坑。亦因与浯溪的缘由写为浯坑。另称:因村座落于梧树遍长的坑坳之地而名梧坑。
1961年调整行政区划成立生产大队时,以该大队所辖六个自然村的三秀(即秀茂、旧祖秀茂、新祖秀茂)之秀和三山(即历山、山头、山脚)之山合称命大队名为秀山。
村委会以所辖自然村杆柄得名。位于东溪下游入深沪湾海口之高处山坡。古时因海潮漫入,山洪冲刷,其地形成一弯沟壑港叉(俗称刮或割)。后有外乡人看中其地有山海谋生的优势,即渐渐于此沟壑港叉之高处山坡聚居,其地遂成村落,村即以其所处地理位置称为:刮(割)边。因民间方言走音,刮边即演称为杆柄。后因当地民众认为杆柄方言与肝病同音不雅,又以方言谐音雅称为观屏。但仍习惯沿用杆柄为名。
村委会以所辖自然村衙口得名。宋时,河南光州府固始县施姓南迁,择于该地水涯江浔处定居,曾称为浔江、浔海。后又以村南有古港道入海而称:南浔。清初,施琅将军平定台湾后,施琅将军及随征将领于该地兴建官邸府衙八座,每座府衙前皆铺设砻石大埕,石埕一字排开,甚为宏敞广阔。时海患消除,民生安宁,百业俱兴,泉郡各地商贾纷纷来施琅府衙门口商贸集市,衙口遂始得名。
南浔与衙口原同为一个大自然村。宋时,河南光州府固始县施姓南迁,择于该地水涯江浔处定居,曾成为浔江、浔海。后又以其东南有古港道入海而称:南浔。又施于河南首迁浙江吴兴,继而分衍拓居闽南,为纪念首迁祖居地吴兴南浔,故命村名为南浔。后因施琅将军于该地兴建官邸府衙,是时,周围五乡十里的居民大都在南浔靖海侯府衙门口进行集市贸易,从此衙口作为集市名很快就被叫开,同时乡里因集市而闻名,以至南浔这一乡名终被衙口所代替。故1961年划分行政区域时,街东为衙口,街西复称南浔。
锡坑,以吴姓最早于此丘陵山坡,地势低凹地带建居而曾称薛坑,也作锡里。据《锡里吴氏家谱》载:薛即锡也。锡为藏窝之地,山环水绕,风景不减桃源;自非身屐其所,几不知此中有乾坤也。因地处山坡至山麓地带,山脊环绕,地势低回,从旧村道绕外走过,居然看不到村舍房屋,村庄犹如处于山坑之中,故村即以此衍化为锡坑。1981年地名普查始,曾标准化处理写为昔坑。后又习惯恢复为锡坑。
枫林村为南吴八乡之一,其地势南高北低,南有小山,名尚边顶,水系自南而北汇入阳溪。村西北古有椿树、枫树混杂树林,可挡冬季西北寒风。枫林村因村溪北之枫树林得名。
后宅村为古地名,因该宅居地处阳溪之后,故名后宅。
吴厝,原称东洛,因元末明初,该地多姓聚居而称。又称洛溪,系南大溪由西向东入衙口海,故称。又以其开基始祖吴迥龙公之后裔居东,为区别于其弟吴龙涵之后裔居西而称为东吴。后因其他姓氏人丁不旺逐渐外迁。吴姓人丁兴旺称为全村独姓,逐改称村名为:吴厝,即吴姓居住三村也。
因村委会所辖的自然村均位于闽南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龙湖之北,故以湖北命名。
唐昭宗十六年(公元903年),秘中书丞施典从河南光州固始县随闽王王潮南渡,择居于牙水(阳溪入海口,词出《钱江家谱》)之右,因前(北面)临阳溪,东频深沪湾之浔江(亦称浔海)古港道而取村名为前港。
龙园村位于闽南最大的淡水湖泊龙湖西侧,东南两面是龙湖的湖滨湿地,故早曾称湖坪。因位于龙湖上游,迎着旭日远眺,但见湖面荡漾的涟漪,映着曙光,宛为银龙翻腾于碧波之上跃入东海,因而又以龙源为村名,即龙由此而腾出之意。后因龙源与安海灵源的闽南话音同,而安海之灵源乃佛祖圣地,故即以龙源之谐音而改称龙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