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晋江市龙湖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晋江市龙湖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古湖村位于龙湖镇西南部。因许氏最先开基于此,又地处龙湖之畔,村始得名为许湖。后因许与古方言谐音而演称为:古湖。
溪后,因村座落于末名溪(现称溪前或后溪)之后,故名。
相其地乃唐文宗皇帝之母萧氏妃子的诞生之地,人们即以其地曾出现萧氏皇妃而称之为萧妃。又该地古为赤土荒坡,土地贫瘠,人烟稀少。那时泉南一带建筑盛用石灰,其地东距深沪湾,西距安海湾,南距围头湾均不远且人力运输方便。烧制石灰所需的贝壳原料有保证。于是使在其地开窑烧制石灰。尔后,其地成为晋南一带烧制,交贸石灰的主要场所,并逐渐成为村落,故民间习惯称之为烧灰。
石厦村原名夕霞村。据开基始祖择于此建居时,因其时近黄昏,夕阳西照,满天霞光,故取村名为夕霞。因夕霞与石厦谐音,后人就习惯称石厦为村名。
南庄村,位于大深线路旁。原称许婆庄。据晋江县志载:唐五代时,晋江留从效卑微时曾负贩路过此,时午食于老婆婆许媪家。后留从效贵赐媪第宅良田。故称许婆庄。后即谐称为古婆庄。而今南庄已无许氏,由石厦施氏一房分支于此,为避免与邻近的古湖庄等村混淆,故以相传曾被明正德皇帝封为即南龙及其位于石厦之南,而改称村名为南庄。
洪溪村得名于村南之溪流。该溪流发源于灵秀山脉,古时因山洪冲刷灵秀山南麓山脉红壤,顺溪流而下的溪水常年尽为红色,溪因而得名红溪。后谐称为洪溪。又早为洪姓依溪而居,故名洪溪。后施姓迁入,洪姓衰落,施姓成为村里大姓,但仍沿用洪溪为名。
钞厝村以蔡氏最早于此开基而得名蔡厝。后为期望住民能兴旺发达,日日见财,即以钞、蔡方言谐音而雅称村名为:钞厝。
福林其驻地自然村称为檀林。因村座落于周围檀树成林之地,故名。另称:早为陈姓于林木茂盛之地建居而名陈林。后陈姓外迁,村即以方言谐音改称檀林。又有座福林寺,著名高僧弘一法师曾于该寺留有遗迹,寺门联遗书等,故民国成立乡保时,曾以福林寺之名取称福林保为名。
。西吴原称栖梧。据该地早为中原人士吴礼卜居,在吴礼召集四方游民于此拓荒开基时,曾见有凤凰栖宿于梧桐树上,村即以栖梧取称。至元至正十年(1350年),安海浦边吴安然奉吴龙涵之命迁居栖梧,经繁衍发展,全村皆为吴姓。即以栖梧之谐音俗称村名为西吴。又称:因其开基始祖吴龙涵公之后裔居西,而故称:西吴。
陈店村原称亭后村,据该地古有一亭,且有陈氏依亭开设店铺经商而始称亭店。因陈氏最先开基于此,又亭、陈方言同音而改称为陈唐。后施姓迁入,陈姓外迁,施姓成为之独姓,但仍沿用陈店为村名。
鲁东古称路塘。据说以一条贯穿村南北的古道和路边的一口池塘得名。明未有位名陈鹄的私塾先生在执教,收了17个学生,连一个做饭的旁听共18人。均考取功名同在朝廷为官,后被皇帝知道了,赞叹道:孔夫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而陈先生弟子十七,贤人十八;孔子居鲁西,陈先生堪称居鲁东啊!村因而改名为鲁东。
以曾氏最早开基而名曾厝,厝闽南方言意为房屋。后有其他姓氏迁入,仍沿用曾厝为村名。
溪前,因村座落于末名溪流(现称溪前溪)之前,故名。
位于闽南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龙湖之西畔,1961年成立生产大队时,以其所辖的龙湖亭、玉斗、玉斗新村3个自然村各取前一个字合称为龙玉命名。
据该地早为姚姓卜居,故称姚厝。后有其他姓氏迁入,遂以该地盛产优质花岗岩石材,其质地洁如美玉,瑶即美玉也。又瑶、姚同音之缘,由而改称村名为:瑶厝。又该地位于龙湖镇的西南边沿地带,旧为荒草丘陵山坡,先民曾于此筑窑烧制贝壳,石灰以供晋南一带建筑之需。后窑群之地遂成村落,即为民间俗称为窑厝。因窑、瑶同音而雅化为瑶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