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旧口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旧口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相传,春秋末其名成臼。据《左传·定公五年》(公元505年,周敬王五十五年)吴师伐楚,楚昭王投奔随国,就从成臼过的河。成臼的得名当在春秋初年,楚公子成封在臼水与汉江汇合处,此汇合处后名为成臼。臼水,此河发源于聊崛山,西南流入汉江。明代修筑汉江大堤,臼水湮塞,改道永漋河,走天门河东流入汉江,原臼口之名流传了下来。元代将臼口讹写为旧口。
上世纪50年代以人们热爱党热爱领袖的心情,将村名命名为东方红村(大队)村民委员会。
清朝时代,此地王姓世家有一老母,具有贤德,善治家业,教育后代守制、读礼、敬老爱幼,后代甚重其教,故王母生活快乐,健康长寿,后人祝愿说:“我们向祖师爷许了愿,保佑你老人家百岁归山。”后来,王母果然一百岁寿终,后人为了纪念她,将该地改名为百岁村。
相嘉庆年间,富贵何姓人家有三兄弟都有操作熟食业之长,就在八角土地旁开起勤行来,一面种田,一面经营小生意,坚持每天晚上磨面粉,早晨做熟食,所以,逐日早、晚各燃一盏灯,人们遥望似三颗星宿,故称谓“三星集”。
解放后,人们像生活在春天的阳光下温暖幸福,取名春光村(大队)。
建国前,该地自然灾害频发,人们期盼永远战胜自然灾害,命名村名为永胜村(大队)村民委员会。
相陈友谅是农民起义首领徐寿辉的一名大将,为争权夺利,陈杀了徐寿辉,自称汉帝,在江州(九江)一带活动。元朝至正21年(1361年)朱元璋攻克江州,陈友谅走武昌,向西北转战到郢州(钟祥),曾安营扎寨于此地,之后一陆姓在陈友谅驻处做小生意,逐步发展成了30多户的集市,取名为陆寨(赛)。
原名寡妇店子。清代有一贺姓女士在郑刘桥河西岸一土凸上开店子做小生意,之后一个叫杨凤子爹(绰号)与其结合成亲,继而经营小生意。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活,主产棉花、黄豆、花生,引来外商,贸者日众,逐步发展成为60多户南北向对街集市,后来人们将这里称为贺杨集。
因临近汉江遥堤,上世纪80年代将村名更名为汉江村。
上世纪50年代人们以期盼联合起来,兴旺发达之意命村(大队)名为联兴村村民委员会。
早在1931年汉江发大水,此处遥堤溃口,将吕家台冲成了一个深潭,后将此潭称为吕家潭。
上世纪50年代人们以翻身得解放,迎来了曙光,也因钟祥县人民政府在此办第一个初级社,命名村名为曙光村。
清朝末年,此地建有一座庙宇,取名为“青龙庙”,规模较大,香火很旺,解放后被废除,人民公社化时,设立长城生产大队,利用固有房屋资产在此设立“大队部”,1984年设区建乡改为罗集乡青庙村。
清朝始名罗家巷,因罗姓最早在此地建房居住,兼做买卖,将罗家巷发展为集市,故而得名罗家集。1984年定名为罗集村,设村民委员会。
清末时期,王姓兄弟最早在比较低洼的平地筑台建房居住,后因他姓逐步迁入,形成规模较大的居民点。解放后建村时,村部设立离居民点较近的地方,故名王淌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