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老河口市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老河口市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明朝(1368-1644)老河口城区属堡子社,乡村属在坊社;清朝(1644-1912)老河口城区属上一社,乡村属正南太和乡;民国初年(1912)沿清制;1918年,属光化县正区(老河口);1928年,属光化县二区(老河口城);1935年,属三区(老河口城);1941年,属光化县德邻镇;1948年9月,名为一区(胜利路),属老河口市爱国民主政府;1949年8月,属光化县老河口区;1950年1月,属光化县老河口镇;1951年7月,属襄阳专员公署所辖老河口市;1952年8月,名为胜利街政府,属光化县老河口镇;1956年8月,名为胜利街居委会,归属不变;1958年,名为二分社,属光化县老河口人民公社;1960年7月,名称不变,属光化县老河口镇;1973年,名为第一办事处,归属不变;1980年4月,名为北京路街道办事处,属老河口市;1983年11月,名称不变,属老河口市光化县合并后的老河口市;1984年1月,光化公社所辖西关大队划入,3月光化乡划入,名称、归属不变;1987年9月,撤销所辖的光化乡,更名光化街道办事处;延续至今。

古酂阳是老河口的别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设酂、阴二县;西汉开国丞相萧何封地。

明朝(1368-1644)属光化县堡子社;清朝(1644-1912)属光化县下一社;民国初年(1912)沿清制;民国七年(1918)为正区;民国十七年(1928)属光化县二区(老河口);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光化县三区(老河口);民国三十五年(1946)属光化县中山镇;1949年属老河口区;1950年属老河口镇;1951年属老河口市(专署辖);1952年8月属光化县老河口镇;1958年名五分社,属老河口人民公社,辖光明、永乐、友谊、高潮、汉滨、临江、群运、酂南八个城郊蔬菜大队;1961年名环城公社,属老河口镇;1975年,新增光化县白莲区划入的裕丰(今韩家巷)、桃花(今龙岗)、五星(今卢营)、东风(今杨营)、府洲、晨光、八一、太山八个大队,成立环城蔬菜片、童营农业片和王府洲农业片;1979年11月,国务院批复设立老河口市,原属光化县辖的先锋(今冯营)、辽元(郑营)、红旗(今童营)、红金(今杨寨)、共同(今黄营)、建成(今洪山咀)、跃进(今苏家河)七个大队划入老河口市区;1980年初,名环城公社,属老河口市,辖23个大队;1981年6月,据襄阳行署襄署字(1981)47号文件,环城公社更名为酂阳公社,归属不变;1983年名为酂阳街道办事处,归属不变;2001年3月,中山街道办事处并入酂阳街道办事处,归属不变;2013年成立酂阳新区同酂阳办事处合署办公,归属不变,沿续至今。

新石器石器就有人生活此地,东周、战国、西汉时期有由北方居民迁居此地,发展生产。

清朝同治年间(1880),就形成了一个湖北河南两省边界上的小集镇,名为孟家楼,有老街在河南邓县孟楼。

民国初年(1912),基本沿袭清末制度;1920年后,光化县人在紧靠老街南面光化县境内搭棚设店,逐渐形成街道,名为新街,与对称的河南邓县孟楼合称孟楼集镇,俗称孟楼,为两省分别管辖,属光化县胡庄乡。

1947年为光化县孟楼乡;1948年为曹坡乡管辖;1949年解放后,新街孟楼是一个无建制的边缘集市,属光化县第六辖区;1952年划归李河公社,为袁冲区管辖;现孟楼以南的曹营村、熊河村、邓家岗村、黄老营村、毕庄村、柴岗村、王楼村属薛集区管辖,南部边沿的王楼大队在1951年曾属莲花堰区;1956年又统属竹林桥区所辖;1975年4月,辖区并社时,袁冲区辖李河公社与竹林桥区辖熊河公社、黄老营公社合并成立县辖孟楼人民公社;1984年经省、地批准孟楼设为市辖镇。

明朝时期(1368-1644),属光化县蒿堰社;清朝时期(1644-1912),属光化县蒿堰团;民国初年(1912),沿袭清制;1918年,属光化县东区;1928年,属光化县九区(巨兴集);1935年,属光化县二区(巨兴集);1941年,属光化县,名为巨兴乡(竹林桥);1948年3月,属光化县爱国人民政府第三区(薛集)。

1949年1月,属光化县,名为第三区(竹林桥区);同年8月,名为竹林桥区;1951年8月,属光化县,名为第五区(竹林桥区);1956年2月,名为第四农业生产指导组,所辖薛集划出,归属不变;1958年8月,名为竹林桥公社,同年11月,名为七一公社,归属不变;1961年5月,名为竹林桥区,辖黄老营、熊河、范冲、马湾、张湾5个小公社,归属不变。

1968年3月,名为第四区革委会,归属不变;1970年5月,名为竹林桥区革委会,归属不变;1975年4月,名为竹林桥公社革委会,所辖熊河、黄老营两个小公社划归孟楼公社,原薛集区的谢营(群辉)、小陈营(爱和)两个大队划入,归属不变;1979年1月,所辖詹冲(国光)、高庄(光大)、张湾(五五)、胡家寨(七一)4个大队划出,归张集农场管辖,归属不变;1981年1月,名为竹林桥公社管委会;同年4月,新设竹林桥、张湾、马湾、范冲4个管理区;同年10月,增设社辖竹林桥镇,名为竹林桥镇,归属不变;1983年11月,属老河口市,名称不变;1984年4月,名为竹林桥区公所,从光化公社划入向明、火箭、东风、卫星四个大队,归属不变;1985年,名为竹林桥区,辖范冲乡、贺湾乡、半店乡、竹林桥镇,归属不变;1987年9月,名为竹林桥镇,归属不变,延续至今。

相传260年前,有薛姓在现址北500米处的薛堰设集;1918年,全县设5区24团,薛集镇属东区7团;1928年,全县设11区,薛集镇属九区巨兴集;1946年,并乡合保,成立保平乡;1949年1月,光化县全境解放后和竹林桥同为第三区(1951年8月改为第五区);1956年5月与竹林桥分设,建立第五指导组;1958年8月成立薛集乡五星人民公社;1962年1月恢复区制,以驻地更名为薛集区,辖薛集、秦集、齐岗、王岗4个小公社;1975年4月撤区并社时,将小陈营、谢营2个生产大队划归竹林桥人民公社;1985年撤县并市,实行政社分开,薛集公社改为薛集区辖薛集镇、秦集乡、王岗乡、齐岗乡;1987年9月撤区并乡,成立薛集镇和秦集镇;2001年4月,撤销秦集镇,并入薛集镇至今。

周朝(前1046-前221)张集为楚国属地,从秦始皇设郡县起属南阳郡筑阳县辖,汉至两晋相沿不变,自东晋(317-420)属襄阳辖。

隋文帝(604-618)废筑阳县建谷城县,属襄阳辖。

张家集属谷城县辖。

唐至宋元因袭旧制。

明洪武年间(1368-1398)朝廷从山东迁五户(邓营、汤营、杨湾、梁庄、谢营)八军(八大军头)在此设“襄阳卫上赵所军屯”(即军垦农场)。

上赵所(即场部)驻雷音寺。

今武营分场大庙李岗前面的庙宇遗址上石像尚存。

明洪武九年(1376),属谷城县仁和乡洛阳都。

明嘉靖元年(1522),改“都”为“里”,属谷城县洛阳里。

清代(1636-1912),张家集以十字街(黑虎庙)为界,至南北门,东属襄阳县,西属谷城县,两县都没有团防局。

清顺治十年(1653),为谷城县洛阳里(张集镇区)一甲;清道光四年(1824),清政府在此设巡检司衙署。

清同治元年(1862),属谷城县沅下里(二甲);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改“里”为区。

属谷城县兴仁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张家集划为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在襄阳)属谷城县辖。

但东街仍挂有“襄阳县办公处”的牌子。

民国二十八年(1939),属谷城县名张家集乡,下辖十一保。

1948年1月,属谷城县爱国民主政府。

同年夏至冬,属桐柏行署襄阳第一区。

下辖石桥、黑龙集、仙人渡、太平店、张家集。

1949年,属光化县第二区,区政府驻仙人渡,辖仙人渡、张集(去掉“家”)。

1951年夏,张集和仙人渡分开,张集为第四区,辖由襄阳县划入的:李岗、任岗、龙兴寺、大房营、武家岗、二房营、三房营、余刘、彭家湾、孙楼、杜家湾1个行政村和原由谷城辖的现张集、罗营、闫家、大王岗、江营、汤冲、油坊湾、赵湾、陈家楼、赵营、高湾、钟湾、蒋湾13个行政村共24个行政村。

1956年,名为光化县第三指导组,原17个小乡合并为西冲、张集、李岗三个大乡。

1957年恢复区建置,名为光化县第三区。

1958年,名为光化县张集(红旗)人民公社,下辖管理区。

辖区范围不变。

1961,名光化县第三区,下辖张集、李岗、西冲、赵湾四个人民公社。

1969年区政府改为区革命委员会。

1975年,名张集公社。

所辖的晋公庙、孙家湾、高湾三个大队划归李楼人民管辖。

1979年1月,根据湖北省革命委员会“鄂革文〔1979〕6号”文件精神,张集公社更名为“湖北省国营张集农场”,属省办、襄樊市农垦公司管理。

行政上仍由光化县领导。

除原辖区外,另将李楼公社公社所属的现晋公庙、孙家湾、高湾,竹林桥公社所属的现湾、詹冲、高庄、胡家寨村,仙人渡公社所辖的钟家湾、蒋湾村计9个行政村划归张集。

农场下辖李岗、张集、西冲、赵湾、国光5个分场,33个村,233个村民小组。

1984年10月,张集农场划并老河口市张集区,区场并存,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下辖分场(管理区),名称及范围不变。

1987年9月,属老河口市,名张集镇,下辖管理区建制照旧。

1991年,名张集镇,增设肖家洼管理区,属老河口市。

考古资料显示,早在新石器时代,该地已有人类活动。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名仙人渡村属谷城县兴仁区,民国初期沿用清末制,名称归属不变,1928年名称不变,属谷城县直管,1930年名称不变,属谷城县第二区,1931年,名仙人渡乡,属谷城县直管,1939年名仙人渡镇,属谷城县一区,1941年名仙人渡乡,属谷城县,1947年冬,名仙人渡乡,属谷城县一区,1948年7月,名仙人渡乡,属光化县(今老河口市)。

1949年5月,名第四区(仙人渡),同年8月,名仙人渡区,属光化县;1951年8月,名第三区(仙人渡),归属不变;1956年2月,名第二农业指导组,归属不变;1958年8月,名仙人渡乡东方红人民公社,归属不变;1961年5月,名仙人渡区,下辖仙人渡镇,崔营、仙人渡、张营、黄楝公社,归属不变;1968年,名第二区革委会,归属不变;1970年5月,名仙人渡区革命委员会,归属不变;1975年4月,名仙人渡公社革委会,归属不变;1981年1月,名仙人渡公社管委会,归属不变;1982年1月,所辖仙人渡镇改为县辖镇,同年5月,名仙人渡区归属不变;1983年11月,名称不变,属老河口市;1984年3月,名仙人渡区公所,同年5月,仙人渡区公所并入仙人渡镇,合并后名仙人渡镇;延续至今。

洪山嘴古名阴国辖,春秋时期(前770-前476),为楚属地,春秋名将伍子胥的故事代代相传。”鲁昭公十九年(前523),楚工尹赤迁阴于下阴“。

下阴城址即在今傅家寨附件。

楚汉相争,在今军队河对峙数月。

汉高祖刘邦以萧何功高,封何名酂侯,“食邑八千户于此”。

曹魏时。

以南阳西为西乡郡,辖八县,酂阴在内,清至民国,光化县属襄阳道;洪山嘴从光化县,民国七年(1918),全县农村按方位设四区,属西区;民国十七年(1928),全县设11区,本地主要属四区(尖角),部分属于三区和五区;民国二十四年(1935)合区并乡,主要属四区,部分属三区;1946年合乡并区属伍员乡,乾德乡,孟桥川乡;1948年光化县成立爱国民主政府,属六区(袁冲区);1949年光化全境解放,全县设五区33乡,河西尖角一带划入谷城县辖,原谷城辖区张集、仙人渡一带划归光化县辖;本地主要属五区袁冲区;同年八月,光化县爱国民主政府,该称县人民政府,同时设赵岗区、傅家寨区、袁冲区人民政府,本地主要属赵岗区、傅家寨区,部分属袁冲区辖;1952年,全县设一镇七区,本地属七区袁冲区;1956年撤区并乡,全县成立26大乡,本地主要属太山庙乡、傅家寨乡、杨家堤乡、苏家河乡、赵岗乡,部分属于槐树湾乡、袁冲乡、纪洪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本地属赵岗(幸福)人民公社,部分属袁冲(卫星)公社辖;1961年,光化县下设区,区辖公社(俗称小公社),本地主要属于赵岗区、赵岗、傅家寨、洪山嘴、槐树湾四小公社,部分属袁冲区纪洪公社。

1970年后,国家陆续在此兴建了四个中央和省属企业(江山厂、水泥厂、电器厂、工具厂)。

形成西厂工业园区,四个居民区(江山居民区、宝石水泥厂居民点、洪山路居民点、洪星居民点)。

1975年撤区并社,本地主要属赵岗公社辖,部分属袁冲公社、老河口环城公社辖。

1979年老河口设市,设洪山嘴街道办事处,本地主要属光化县赵岗公社,部分属于光化县袁冲公社、老河口洪山嘴街道办事处辖。

1981年,建袁庄、彭家沟、韩庄、洪山嘴四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1983年,撤销光化县建制,老河口以市代县,本地主要属于老河口市赵岗公社、洪山嘴街道办事处所辖,部分属于袁冲公社辖。

1987年撤区并乡。

本地主要属于赵岗乡、傅家寨镇、洪山嘴街道办事处辖。

2001年,鄂民政发〔2001〕87号文,撤销傅家寨镇、赵岗乡,将原傅家寨镇、赵岗乡的行政区域划分归洪山嘴街道办事处辖,办事处驻地洪山嘴,原老河口市人民政府办事机构,本地属洪山嘴街道办事处辖。

2009年,鄂民政发〔2009〕48号文,撤销洪山嘴街道办事处,设立洪山嘴镇,洪山嘴镇人民政府驻地洪山嘴,自此始至2014年底,行政区域,政府驻地未变。

老河口市早年为古阴国,为楚属地;西汉时(前202-8)为萧何封地,“食邑八千户于此”;曹魏时(220-265)为南阳南乡郡,唐初属谷城县;宋建光化军,设乾德县;元朝至元14年(1277),废军,改乾德县为光化县,历明清至民国没变,本地属光化县;明清时期,属襄阳府光化县;民国初期,沿用清制,本地属光化南乡;1928年,光化县设四区,本地属南区;1935年,县辖区下设乡,本地属三区贾湖乡、仁爱乡、陈埠乡、仁和乡、忠孝乡、晋公乡、杨集乡;1948年4月,光化县爱国民主政府成立设区,本地属五区贾湖区二区;1949年,光化县全境解放,8月,县爱国民主政府改称人民政府;本地属贾湖区人民政府;1958年,改贾湖为白莲(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治所迁至李楼;1961年5月改称白莲区,下辖贾湖、白莲、童营、光化、王府洲五个公社(俗称小公社);1975年撤区并社,白莲区改称白莲公社,原王府洲公社,光化公社全部和童营公社部分迁出、张集、仙人渡部分划入白莲公社;1981年,以驻地命名,将白莲公社更名为李楼人民公社;1984年,光化县并入老河口市,李楼人民公社更名为李楼街道办事处,属老河口市政府办事机构,原从仙人渡、张集划入的区域除大张沟以外,其余均划归原属管辖;1987年更名为李楼办事处,增设红庙社区居民委员会;2009年12月设立李楼镇,撤销李楼办事处;该地名沿用至今。

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时,为古阴国都城之地;明朝(1368-1644),属光化县蒿堰社;清朝(1644-1912),属光化县正北乡;民国初年(1912)沿清制;1948年,光化县爱国民主政府在县境设六个区,袁冲为第六区;1947年,属孟桥川乡(王洲);1950年,成立光化县袁冲区人民政府,辖孟楼、赵岗;1951年,划归光化县第五行政区以后,几度与赵岗分并;1956年,名为第三农业指导组;1958年,名为卫星人民公社;翌年改称袁冲人民公社;1961年,为区人民政府,辖纪洪、李河、朱岗、古城四个公社;1968年,名为袁冲区革命委员会,属光化县;1975年,名为袁冲公社,所辖朱岗小公社划归光化公社,李河小公社划归孟楼公社,归属不变;1981年,名为袁冲公社管理委员会;1983年,名称不变,属老河口市;1984年,仍为区人民政府,原属光化公社所辖土地岭村、李文成村、孟桥川村、槐树湾村划入,归属不变;1987年9月,名为袁冲乡(所辖纪洪岗乡划出设镇),归属不变;2001年3月,纪洪镇并入袁冲乡,归属不变延续至今。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