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马关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马关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马白镇位于马关县境中部偏东,东接南捞乡,南连都龙镇、夹寒箐镇和仁和镇,西邻大栗树乡,北靠坡脚镇,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镇人民政府驻地位于县城,距省会昆明429千米,距州府文山54千米;全镇国土面积248平方千米,辖10个村民委员会4个社区120个自然村220个村(居)民小组;居住有汉、壮、苗、彝、傣、布依等民族,年末总人口18108户68957人,其中少数民族26441人,占38.34%;农业人口39647人,占57.50%。年末实有耕地面积3.71万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0.93亩。地形以山地为主,局部地区有低坝河谷,镇内平均海拔1500米,气候属亚热带低纬度山地季风气候,立体气候明显;境内粮食主要有稻谷、玉米、大豆、薯类等,主要经济作物有花生、油菜、烤烟、三七等;森林覆盖率为27.28%,分布的树种主要有麻栗、旱东瓜、云南松等;全镇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的公路网络,各村(社)均通硬化路;2017年,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90747万元,同比增长13.7%,农业总产值68524万元,同比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10708元,同比增长10.9%,农民人均有粮345公斤,同比增加1公斤,实现了全镇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干部职工】2017年末,镇机关事业单位总编制99人,实有93人,空编6人;其中:机关行政编制36人,空编3人。镇党政班子11人。

【产业结构】坚持“打牢基础、调优结构”这一主线,保障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年内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43568.3亩,实现粮食总产2.08万吨,同比增加0.01%。完成烤烟种植面积3710亩,实现烟叶收购9540.94担,烟叶收入1308万元。畜牧业产值实现19300万元,人均畜牧业纯收入2410元,同比增长4.8%和12.6%,发放惠农政策补助资金470.49万元。依托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和各项产业扶持政策,全镇巴西菇种植棚达304个;引进云南贵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发展黑木耳种植并在马洒建立种植基地,2018年有13户农户种植黑木耳31万棒;马鞍山、马洒乡村旅游开发稳健起步,成效初步显现。

八寨镇位于马关县境西部,镇政府驻地距县城46.7公里,离州府文山65公里,土地总面积326.3平方千米,辖16个村(社区)232个村民小组7个居民小组,是两州(文山州、红河州)四县市(文山市、马关县、屏边县、河口县)的交通枢纽,是马关西部四乡镇一农场(大栗树乡、篾厂乡、古林箐乡、八寨镇、健康农场)的商品聚散转运中心。境内居住着汉、壮、苗、彝、瑶、回、布依等11种民族。

2017年末,全镇共有10861户43330人(其中农业人口39811人,占全镇总人口的91.88%;少数民族人口9575人,占全镇总人口的22.09%;劳动力25044人,占全镇总人口的57.8%)。最高海拔2207米,最低海拔443米,平均海拔1773米,年平均气温18℃,年降雨量1537毫米,全年无霜期320天,自然气候优越,立体气候明显,由于海拔高低悬殊,有“山高一丈,大不一样”和“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征。物产十分丰富,生物、水能等资源开发前景良好。三七、八角、草果等特产在县内外久负盛名,境内各种农作物品种繁多,自然风景优美,民族风情文化多姿多彩,还有别具一格的民间传统手工铜制炊锅,清甜可口的青菜,耐人回味的苦荞饼等土特产深受人们的亲睐。

八寨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辉煌一时的阿雅古城,曾是马关县及周边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马关县最早的文化发源地,马关县第一个党支部就在八寨成立。1929年,李国定领导了震惊滇东南的“八寨农民武装暴-动”,成为马关地区革命的先驱。

仁和镇位于马关县南部,东接马白镇、夹寒箐镇,南邻小坝子镇、河口县桥头乡,西与木厂镇相连,北靠大栗树乡,距县城19千米。全镇辖13个村民委员会,184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等民族,共8568户35598人,农业人口7637户34108人,占总人口的95.81%,少数民族人口3361户14771人,占总人口的41.5%。国土面积191.54平方千米,有耕地4.54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31亩,海拔在458米至1761.4米之间。全镇地形大致呈葫芦形,北窄南宽,中部和北部地势较高,东南边缘属河谷区。北部有木腊河由西向东横穿境内,东部、南部边缘有咪湖河、响水河环绕。从仁和镇南部的老岭坝、白果、沙坝、腻坡、大嘎吉、阿峨村委会地势由高到低倾斜延伸至咪湖河、响水河,自然条件和农业分布垂直变化较为明显,具有“立体农业”的特点。境内水资源丰富,建有大梁子、棉花山等7个电站。仁和、木腊、格洒村委会海拔较高、气候温凉,东南部河谷区气温高,湿度大,具有较大的热区开发价值。马河路(马关至河口)穿境而过,是通往红河州河口县的主要通道,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全镇以农业为主,粮食主产水稻、玉米。经济作物有烤烟、商品蔬菜、核桃、石斛、重楼、茶叶、热区经济林果等,烤烟和畜牧业是全镇的两大支柱产业。年内,实现农业总产值1.75亿元,比上年增长10%;实现粮食总产量1670万公斤,比上年增长1%;农民人均有粮521公斤,比上年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8166元,比上年增长10%。2017年末,各项存款余额达2.7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1.48亿元。

【历史沿革】仁和名称由来:二百年以前,该地住有几户壮族,后由外地迁来周、施、林姓等八户汉族,随着人口的陆续增加,村民认为有必要在此开街,进行集市贸易,互通有无。于是村里的长者商量,要使新开的街子买卖兴隆,兴旺发达,必须以仁义和气为宗旨,于是就将此地命名为仁和街。当时有人以“仁和”二字为首,写联作贺“仁寿同登九天开化,和光普照四海逢春”。每逢新春佳节,村民多以此联张贴,互敬互勉。仁和是镇政府驻地,1930年为马关县中心区辖地,1931年属第一区辖地,1934年扩大乡镇时改称永仁乡,1950年为马关四区,1969年改公社为区,1988年废区改为镇。 。

木厂镇位于马关县境南部,镇政府所在地距马关县城35千米,东与仁和镇、西与八寨镇、北与大栗树乡接壤,南邻河口县桥头乡与越南相望,距边境线最近处为0.5千米,全镇有国土总面积16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3.55万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37亩,最高海拔1648米,最低海拔680米,平均海拔1200米,年平均气温17C°,年降雨量1500毫米,植被保护较好,森林覆盖率达43%,主要有锑、铁、石棉、滑石矿等,其中锑矿储量较大,粮食主产稻谷、玉米、大豆,适宜种植甜柿、柑桔、香蕉等优质水果及八角、烤烟、草果、甘蔗等经济作物,是马关县八角主产区,素有“八角之乡”的美誉,当地居住着汉、壮、苗、彝、傣、布依等11种民族6380户29180人,少数民族18870人,占总人口的64.7%,是一个集边境、民族、贫困、山区为一体的农业乡镇。各民族长期和睦共处,孕育了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堡堡寨磨槽湾村苗族群众的“倒爬花杆”享誉盛名,曾走进了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2017年末,全镇预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22亿元,比2016年增加4.3万元,年均增长率达12.69%;农业生产总值1.9亿元,增长11.76%;粮食总产量1453万公斤;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32元,增长13.99%。

【行政区划】2017年,木厂镇辖木厂、杨茂松、底麻、堡堡寨、大坝、老王寨、湖广寨、马西、付家寨、博车、水尾共计11个村委会148个自然村197个村民小组。

夹寒箐镇位于马关县东南部,镇人民政府驻地距县城22公里,东接都龙镇,南连金厂镇、小坝子镇,西邻仁和镇,北靠马白镇。辖11个村民委员会、145个自然村、206个村民小组,共9432户43368人,有苗、壮、汉、彝、傣、白、蒙古、回等11种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4129人,占总人口的78.7%;农业人口40952人,占总人口的94.4%。全镇国土面积252.27平方千米,拥有耕地50036亩,林地17.63万亩,荒山荒坡面积2.3万亩,水域面积646亩。全镇大部分地貌为高山、中山、河谷相间区,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82%,半山区面积占18%。境内最高海拔1970米,最低海拔322米,平均海拔1400米,属亚热带混合型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年降雨量1200毫米,全年无霜期323天。粮食主产玉米、水稻,占粮食总产量的80%。经济作物有油菜、三七、烤烟、茶叶、甘蔗、香蕉、苦参、砂仁等,瓦子山、老寨等地种植茶树2000余亩,因具有得天独厚的光照、温差、湿度等自然优势,茶叶茶色翠绿、味浓清醇,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醒眩安神等作用,市场前景较好。全镇森林覆盖率达43%,其中用材林主要有杉木、东瓜树等,经济林果主要有茶叶、八角、砂仁、草果、柑橘、核桃、石斛等。矿产资源有铜、铅、锌等,以铅储藏量最大,初步探明蕴藏量1万吨。马关工业园区达号片区坐落于通寺村委会和水碓房村委会辖区内,已初步形成以锌锡铟为主的精深加工基地。2017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3.17亿元,同比增长1.5%,实现粮食总产量2215.2万公斤,同比增长4.95%,农民人均有粮367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446元,同比增长12.2%。
小坝子镇位于马关县南部边缘,是一个集边疆、民族、贫困、山区和原战区为一体的乡镇,镇人民政府驻地距马关县城36千米。镇情主要有五个特点:一是沿边区位优势明显。小坝子镇与越南新马街、猛康两县隔河相望,国境线长38.6公里,北靠仁和镇和红河州河口县,全镇总面积为128平方公里,有沿边村小组14个855户5536人,有通往越南的3个便道(大梁子、呜哩和岩龙)和一个通道(黑河渡口),沿边区位优势明显。二是民族众多。下辖4个村委会73个村民小组3599户15510人,境内居住着汉、壮、苗、彝、瑶等9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7%。三是海拔落差大,热区资源丰富。境内最高海拔2042米,最低海拔173米,海拔落差1800余米,可开发的热区近1.5万余亩,主要种植香蕉、小米辣等热区经济作物,目前,已开发种植种植香蕉8690亩,甘蔗1500亩,小米辣235亩。四是雨量充沛,水能资源丰富。全年无霜期350天以上,年降雨量14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7℃,水能资源较为丰富,主要河流有斋河、大梁子河、南浦河,已建成使用拉气电站一个,总装机5万千瓦,在建南浦河电站一个,总装机容量1.0万千瓦。五是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2017年通过动态管理,锁定建档立卡贫困户1290户4857人,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908户3359人。2017年末,2017年末,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8252万元,同比增长7.7%;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达6086元,同比增长11%;畜牧业总产值达3762万元,同比增长10%;实现粮食总产量7663吨,同比增长8.6%;实现农民人均有粮397公斤,同比增长3.3%;各项金融存款达13159万元,同比增长16.5%,各项贷款达4069万元,同比增长15.1%。全镇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都龙镇地处马关县东南部,全镇国土面积212平方公里,辖8个村(居)委会151个村小组,2个居民组,镇政府驻地距县城21公里,东邻麻栗坡县猛洞乡,南与越南河江省黄树皮、箐门两县接壤。其主要镇情特点为:一是边境线长。边境线长达58.4公里(勘界后为31.4千米),全镇有5个村委会23个村小组与越南直接接壤,有对越通道2条(茅坪、南松),便道8条。2015年1月19日,都龙口岸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国际性常年开放公路客运货运口岸。二是民族众多。居住着汉、壮、苗、彝、傣、瑶等11个民族9328户35342人(农业人口29336人,占总人口的83.79%),少数民族5895户24862人,占70.1%。三是资源丰富。根据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全镇有耕地面积34396亩,其中:田8642亩,地25754亩。最高海拔2579.3米,最低海拔350米,年平均气温17℃,境内有物种丰富的省级自然保护区——老君山,植物主要以杉木、云南松和竹为主。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矿产有锡、铜、锌等30余种,潜在开发价值超过400个亿,其中锌矿储量460万金属吨,锡矿储量达40万金属吨,素有“中国第三锡都”之称。现已探明的铟金属储量达6900吨,占全省70%以上,占全国42%左右,占全球30%左右。全球有70%的铟在中国,中国有60%左右的铟在云南,云南有70%以上的铟在都龙,是全国第一大铟资源地。四是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全镇共有民族民间业余文艺队24支300余人;坝保村的陀螺、射-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源远流长。五是集镇发展好。政府所驻集镇一共有15个村组1200户4002人(其中居民302户654人),有流动人口6000余人,集镇建成区占地面积1.3平方公里。2014年8月份都龙镇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列为“全国重点镇”。驻有司法所、国土所、市管所等24个办事机构和单位。
金厂镇位于马关县境东南部,政府所在地海拔1520米,东南与越南两省(河江省、老街省)两县(新马街县、箐门县)相接壤,东北面与都龙镇相连,西北面与夹寒箐镇、小坝子镇隔小白隔河相望,镇政府驻地距县城53千米,距国境线1.5千米,平均海拔1570米,国境线长41千米,有大小18条人行便道直通越南。全镇国土面积69.3平方千米,均为山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罗家坪大山主峰为最高点,海拔为2002米,小白河172号界碑为最低点,海拔为220米,峡谷立体气候明显,海拔800米以上为温凉地带,海拔800米以下为热带、亚热带地区,年均气温18℃,年均降雨量约为1400毫米。全镇辖3个村民委员会38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等7种民族,共2497户990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6613元。其中少数民族人口9391人,占总人口的95%,苗族人口7799人,占总人口的79%。全镇耕地面积36552亩,农民人均耕地面积3.77亩,基本农田面积36548亩,有效灌溉面积1942亩,粮食主产水稻、包谷、杂粮等,经济作物以香蕉、甘蔗、小米辣为主。镜内有金、银、铅、铁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以铅的储量最大。全镇森林覆盖率达55 %,用材林有杉木、西南桦等树种。在海拔800米以下的热区,香蕉、火龙果、香砂仁、西瓜、荔枝、龙眼、菠萝等经济作物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2017年,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6497万元,比2016年增长6.5%;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6613元,比2016年增长10.4%;实现边境贸易进出口总额16675万元。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全镇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境安宁、人民安居乐业的可喜局面。

坡脚镇位于马关县东北部,东隔盘龙河与西畴县新马街乡相望、南连马白镇、西与大栗树乡、北与文山市柳井乡接壤。文都二级公路、七马公路穿境而过,是马关县同外界交往的重要交通要道,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7千米,距州府41千米,全镇国土面积192.87平方千米,大部分地区属喀斯特石山区,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1750米,最低海拔965米,平均海拔1357.5米,全年无霜期达350天以上。全镇辖12个村委会164个村小组,有5656户23133人,其中农村人口22757人。居住着壮、苗、瑶、彝、傣等10种少数民族10288人,占总人口的43.39%。耕地面积22313亩,其中稻田4757亩,旱地17556亩。全镇经济以农业为主,粮食主产稻谷和玉米,经济作物有三七、烤烟、草果、花生、大豆、生姜等。森林覆盖率为55.1%,其中用材林主要有杉木、松木等,经济林果主要有柑桔、黄花梨、柿子、核桃、板栗、杨梅、八角、重楼、花椒等。全镇有党委1个,党总支12个,有党支部55个,有党员821名。
南捞乡位于马关县东部老君山西北麓,东与麻栗坡县隔河相望,南接都龙镇,西邻马白镇,北与西畴县接壤。全乡有国土面积185平方公里,有林地15万亩;耕地1.7万亩;森林覆盖率约55%;过境河流有1条,即盘龙河;年降雨量1138毫米;政府所在地海拔1115米,境内最高海拔1838米,最低629米。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5.5千米,辖5个村委会64个自然村74个村民小组,全乡共3383户13874人,有壮、苗、瑶、彝、傣、蒙古等7种少数民族2133户8753人,占总人口的63.08%。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海拔1838米,最低海拔为629米,平均海拔1100米,绝大部分是山区,东北部河谷地区气候炎热,立体气候明显,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境内水资源丰富,有七条水系由西南向东北流入盘龙河。建有南滚电站和南汀河电站。矿产资源丰富,有锡、钨、铅、锌、铜等矿种,全乡共探明矿区储量面积达160余平方公里,有矿山企业15家。经济作物有塘房桔、甘蔗、木薯等。2017年,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12800万元,比去年增长2619万元,增长2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14元,比去年增长826元,增长11.5%;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0339万元、3385万元,比去年增长1050万元、425万元,增长11.3%、14.3%。经济发展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州委九届四次全会和县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创新机制为保障,以抓牢项目为支撑,着力抓扶贫、稳增长、打基础、育产业、惠民生,全面推进管党治党,确保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升、稳中提质、稳中向好。
大栗树乡位于马关县西北部,东与马白镇、坡脚镇接壤,南与仁和、木厂两镇相连,西与八寨镇交接,北与文山市毗邻。乡党委乡政府驻地距县城30公里,马八公路横穿全境,交通便利。全乡国土面积241.2平方公里,辖12个村委会175个自然村228个村民小组。

【民族人口】境内居住着汉、壮、苗、彝、傣、布依等10余个民族。2017年末,全乡人口8404户33065人,其中农业人口7711户30357人;少数民族人口2133户8846人,占总人口的26.75%;农村劳动力人口18870人,占57.07%。

【气候资源】全乡平均海拔1565米,最低海拔1300米(板桥红底科),最高海拔2050米(那衣龙区井),年平均气温17℃,年降雨量1200毫米。有耕地面积113831亩,其中田7714亩,占耕地面积的6.8%;地106117亩,占耕地面积的93.22%;有坝区6个24376亩,占全乡耕地面积的21.4%,分别是大栗树坝子2610亩、河外坝子2675亩、和平坝子10607亩、大倮者坝子2583亩、马固坝子1172亩、大腻科坝子4729亩;耕地中,坡度2度以下的耕地12905亩,坡度2~25度的耕地有75781亩,25度以上的耕地有25125亩。境内有板桥、大倮者、和平、乌木4条河流经过,水资源丰富,适宜发展烤烟、三七、草果、核桃、商品蔬菜、万寿菊、巴西菇、石斛、重楼及养殖业等产业。

【基础设施】

水:顺利实施集镇及河外分管、净水设备安装工作;对大马固坝子、坝子丫口、二道箐上下、新发寨上下、老长地饮水项目的管网安装、水池建设;对腻科街山后、倮洒龙潭、旧寨、香厂、大腻科一二组、河边、老寨子、三门洞、那衣龙乐作、和平村委会阴平子饮水管道更换;修复大倮者村委会沟渠600米,腻科街对门寨210米,新建大腻科沟渠2600米;完成了大栗树乡烂泥塘水库的前期摸底工作;解决大腻科盐井的饮水困难问题;与上级同步,-制定了各项河长制制度,并按要求开展了系列工作。

电:2017年,全面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实现12个行政村通10KV动力电,改造覆盖率达100%,实现了用电“同城、同网、同价”;实施大栗树集镇、大腻科各村小组村内道路安装太阳能路灯178盏,解决了群众夜间出行困难、防盗防贼问题。

路:2017年投资2900余万元,启动实施板桥上寨至河头、和平中寨至岩脚、大马固二道箐至老长地、那衣龙躲兵洞丫口至大倮者小寨道路硬化项目,建设完成大腻科至新马店道路硬化工程,共计实施道路硬化22公里,新建生产道路6.5公里,全乡公路里程达502公里,通路率达100%。其中,12个行政村通硬化路,80个自然村通硬化路,81个自然村通弹石路、砂石路,14个自然村通其他路面,全乡交通状况明显改善。

篾厂乡位于马关县境西南部,乡政府驻地粑粑厂距县城67千米,东接木厂镇,南接河口县桥头乡,西邻古林箐乡、健康农场,北靠八寨镇。全境属山区,最高海拔2120米,最低海拔425米。气候类型属低纬亚热带东部型山地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年降雨量1400毫米,具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点。特殊的气候和复杂多变的地质地貌,造就了全乡随处可见的“云海”奇观和丰富的生物资源,大吉厂“云海”美名远播、漂水岩瀑布家喻户晓,瑶族“度戒”独具特色。全乡国土总面积169.03平方千米,辖8个村委会103个自然村118个村小组4469户17961人,其中农业人口4299户17395人,占总人口数的96.84%,少数民族人口1471户6709人,占总人口数的32.92%。全乡森林面积12万亩,人均林地6.7亩,森林覆盖率达60%;耕地面积3.14万亩,人均耕地1.89亩。主产水稻、包谷、杂粮等粮食作物,盛产草果、香草、茶叶等经济作物,尤其适宜种植草果、灵香草、糯米香草、砂仁以及热区作物香蕉、甘蔗等。2017年,预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3468.5万元,比上年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7170元,比上年增长11.52%;粮食总产量达1234.4万公斤,实现人均有粮407公斤;畜牧业总产值5460万元,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1638元;信用社存款余额达12735.87万元。全乡呈现出经济平稳发展、民生持续改善、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生态更加秀美的良好局面。
古林箐乡位于马关县境西南部,乡人民政府驻地距县城90千米,东、南、西三面与河口县接壤,东北与篾厂、八寨相连,西北接屏边县。昆河铁路、昆河公路、文河公路穿境而过。境内最高海拔为2028.4米,最低海拔为123米,年平均气温约16.2℃,年平均降雨量约1561毫米。全乡辖7个村民委员会82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为172.88平方千米,2017年末人口为11901人,居住汉、壮、苗、瑶、傣等9种民族。耕地面积为26036亩,其中田为5174亩,占19.87%。乡境内立体气候明显,全乡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东南、西南与河口县相接壤的攀枝花至普元的429一带属于高温热区,终年气候炎热,雨量充沛,是发展热区经济作物理想地区,东北、西北与马关县内周边乡镇相连的老刀至卡上至古林箐一带气候阴凉潮湿,山高林密,森林覆盖率高,较适合发展草果、香草、重楼、石斛、砂仁等高山林下作物。粮食生产主要有稻谷、玉米、豆类等。经济林果主要有草果、八角、荔枝、龙眼等,特产香蕉、菠萝、甘蔗等热带经济作物。境内森林覆盖率为67%,用材林主要有杉木、旱东瓜等,珍稀树种有望天树、桫椤等。2017年,预计全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26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2.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20.1万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12.5元,实现粮食总产量761.9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7807元,金融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1.2亿元、2500万元。
马关县健康农场管理区管理委员会(健康农场)地处马关县西南部两州(文山州、红河州)三县(马关县、屏边县、河口县)交界处。东接马关县篾厂乡,南邻古林箐乡,西邻屏边县,北邻八寨镇。管委会机关(场部)驻地八哥洞,距马关县城96千米。管理区下设发供电公司、综合服务公司2个直属公司,2个社区10个居民小组,居住有汉、壮、苗、彝、傣、纳西、蒙古等民族651户1455人,其中,在职职工293人,离休干部1人,退休职工405人。现有国有土地面积4.38万亩,其中,耕地1.2万亩,林地1.4万亩,荒山、荒坡、河流、道路、住宅1.78万亩。辖区内最高海拔1198米,最低海拔180米,属亚热带季风半湿润性气候,气候炎热,雨量充沛,湿度大,年平均气温21.9℃,最高温度42℃,全年无霜期,年降雨量1500毫米左右,全场以橡胶、香蕉、坚果、木瓜、菠萝蜜、芒果等热区经济作物种植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