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嵩明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嵩明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嵩阳街道辖东北街、西南街、晁家、回辉、木作、倚伴、寺脚、山脚、东村、新春邑、龙院、大营、普渡、大庄、嵩阳15个社区,国土面积152.1平方公里。嵩阳街道办事处驻香海路167号。

嵩阳街道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境中部偏北,是县委、县政府所在地,东邻小街镇,北与寻甸县羊街镇相连,南部与杨桥乡接壤,西部与滇源镇毗邻。总面积152.1平方公里,坝区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辖14个村委会及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62322人。属北亚热带和暖温带混合型气候,年平均气温14℃,年降雨量800—1300毫米之间。水源丰富,建有大小水库5座。昆曲高速公路、昆昭公路、阳先公路、嵩四公路、嵩阿公路、嵩待公路纵横境内,并在县城交汇,使嵩阳镇成为全县的重要交通枢纽。十五末,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8218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2689元;非公企业发展到2726个,营业收入达128416万元,实交税金4328万元。嵩阳镇将紧紧抓住北部五县区发展建设的机遇,以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为主题,按照“一、三产业富民,二产业强镇”的发展思路,做到调整畜牧业结构富民,发展民营经济强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嵩阳镇先后被省委组织部授予“云岭先锋·三级联创‘五好’乡镇党委”,被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创建无毒社区先进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镇”、“发展乡镇企业先进乡镇”等称号。

-自然资源

嵩阳镇国土面积15686公顷,林业用地面积7919.9公顷,占总面积的50%,其中,林地6484.6公顷,灌木林地363.4公顷,疏林地62公顷,未成林造林地476.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1.3%。全镇14个村委会中有12个村委会 林业资源

拥有林地,其中东村村委会(属水源保护区)最多,有林地2963.4公顷,森林覆盖率为72.6%,其次是山脚村委会,有林地1431.6公顷,森林覆盖率56%,然后依次是寺脚、新春邑、龙院、大营、普渡等村委会。嵩阳镇地处低纬高原,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夏秋湿热,冬春干凉”是其主要特征。全镇植物资源丰富,常见树种有200多个,其中用材树种60余种,经济林果树种50多个,观赏及药用树种近100个,其它高等植物上千种。嵩阳镇的主要森林植被类型为:暖温性针叶、阔叶类型。主要颁在海拔2200米以下地区,基本上属天然林或人工更新的次生林。即针叶林主要是云南松、滇油杉林和圆柏林;阔叶林主要是早冬瓜林、麻栎林、滇青冈栎、青山栲林等,镇寺脚村委会森林植被类型就属此类。温凉性针叶、阔叶林类型,分布于海拔2200米以上地区,东村五台山和母鸡坡西北一带就是华山松和云南松,基本上为天然林和人工更新的次生林。针叶林为华山松纯林及其混交林;阔叶林主要有高山栎林、零星杨梅林、野核桃、山楂、香樟等,混生树种鸡嗉子、马樱花、野八角、梁王茶等。近年来,人工栽植的树种有桉树、杨、柏、柳金竹、女贞、圣诞、果树等。

基础设施

镇党委、政府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2006年积极争取各级资金支持,完成烟基地建设11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一件;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一件;小型水利2件;新修三面光沟22230米,大小水池48个,水窖37个,安装管道37361米,建抽水站一个,合计投资899.1万元,投资力度比上年加大,切实解决了一部分人畜饮水和生产灌溉困难问题。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群众收入打下坚实的基础。投资201万元硬化、 村道建设整修乡村道路25993米;投资4.2万元安装路灯46盏;投资8.6万元用于村委会绿化美化建设;投资116.35万元建起晁家村委会村级老年活动中心;投资400多万元建成大营大牲畜交易市场;投资200万元建盖西南街村委会商铺30间;投资130万元建成倚伴村委会2个红白理事会;投资37.6万元建盖东村和新春邑两个村委会村级活动场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卓有成效地完成了一些县城开发建设工作。完成兰茂广场建设,该项目占地20000平方米,工程直接投资500万元,公园及周边道路占用土地农地取得费、办理相关用地手续费用、通讯光缆拆迁等投资720万元,整个公园项目合计投资1220万元。为做好后期管理,镇上委托华庭地产做好管护工作,兰茂广场自投入使用以来,受到广大居民的喜爱。由华庭房地产公司投资9000万元开发的4.5万平方米商住楼已全部竣工,并交付住户使用。投资560万元负责修建过境公路一标段;投资250万元修建黄龙大桥(长16米,宽45米),已竣工并通过验收,两项工程合计总投资810万元。又负责入城口道路的拆迁工作,总计补偿金额414.65万元。完成彩云路西段(从新纪元酒店至上大路)的土建部分,该道路设计宽度25米,长300米,工程总投资48万元,已竣工通车。投资240万元拓修了长度4.02公里,宽4~6米河滨南路,已竣工投入使用。由云南双峰房地产开发公司投资开发的金叶花园,提升了县城的人气和商气。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嵩阳一小的征地、香海商业城的开发等正在酝酿中,下半年即可动工。 。

杨桥乡又称杨家桥。其名始于明代隆庆四年(1507),当时有资善里甸心村杨姓富翁在弥良河上修建了一座三孔石拱桥,故以姓氏取名“杨家桥”,又称“杨桥”。设农村集贸市场称杨桥街。杨桥乡在明清时期先后设中和里、弥良里、资善里。

民国年间,先后设杨桥区、资善乡、凤鸣乡、复兴乡。

1950年,设复兴乡、凤鸣乡,7月改设杨桥区(一区)辖1镇10乡。

1958年4月,撤区建乡(镇),杨桥区辖杨桥、布能、龙街和嵩阳镇,10月改乡镇建制为人民公社。

1984年,撤销公社建制,设杨桥区,下辖12个小乡。

1987年12月,杨桥撤区建乡。

2009年7月,杨桥乡并入嵩阳镇。

2018年5月,嵩阳街道析置为嵩阳、杨桥两个街道。

杨桥街道辖西山、大村子、上禾、布能、月家、矣铎、太平龙、白鹤、龙街、大坡、黑营盘、杨桥12个社区,国土面积139.97平方公里。杨桥街道办事处驻杨桥社区杨家村296号。

 小街镇地处嵩明坝子腹地,是云南嵩明县的第一大镇。因西南和嘉丽泽毗邻, 小脚老奶舞龙队

古称嘉玲镇。小街镇历史悠久,商贸发达,早在明朝末年就形成集市。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素有“嵩明粮仓”“花灯之乡”“龙灯之乡”“渔米之乡”的美誉。
  全镇辖17个村民委员会,98个自然村,15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3390人,主要居住着汉族、回族、苗族、彝族4个民族。国土面积120.5平方千米。
  1996年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名列“云南省百强乡镇”第36位。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镇各族人民团结拼搏,锐意进取,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2004年全镇生产总值完成68357万万元,比2003年增长13.3%农村经济总收入达89848万万元,增15.9%;农民人均纯收入2561元,增8.5%。2006农村经济总收入108918.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13元。
  “昆曲”和“嵩待”高速公路纵贯全境,是全国重要的线路器材、五金机电加工基地,也是云南省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和外向型农业的示范区,被市政府确定为20个重点发展的中心集镇之一,被表彰为云南省创建省级文明小城镇工作先进城镇,被省委表彰为学习实践“-”重要思想先进集体。

地理位置

  嵩明县小街镇位于县境东 龙照庵水库大坝

  北部,瑶玲山南麓。地处东经103º05′-103º15′,北纬25º11′18″-25º20′53″,跨经度10′,经纬度9′35″,东临小新街乡,南接四营乡和嘉丽泽农场,西连杨桥乡,北靠寻甸县,西北隔蛇山与嵩阳镇毗邻,东西最大横距18.52千米,南北最大纵距17.6千米。气候特征
  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涡流气候类型,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干湿分明,年平均气温14.1℃,年平均降雨量996毫米,年日照约2073小时,无霜期200~220天。

资源优势

  小街镇水利资源丰富,境内沟渠纵横,水利化程度高,灌溉方便。全镇林地和宜林地占全镇总面积的26%,活力木蓄积量为54880立方米,森林覆盖面积达23.9%,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全镇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0千米,距离省会昆明47千米,至曲靖78千米,320国道、“昆曲”高速公路、“嵩待”高速公路、“马厂”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是全县重要的农副产品集散地。

文化艺术

  “花灯歌盛世,龙狮舞太平,健体促和谐,文化打品牌”。民族民间体育文化多姿多彩,阿古龙小脚老奶奶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九亿农民的笑声》的演出并获得成功,德国、巴西国家电视台、英国路透社等媒体作了专题采访报道,中央电视台在今年“乡土中国”栏目中专题播出,1997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体育先进乡镇和文化先进乡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人文地理“民间艺术之乡”。

人文地理

  1、药灵山
  药灵山是嵩明的一大名胜之一,雄踞在嵩明坝子之东,是嵩明和寻甸的重要山脉。四周群山蜿蜓,成为天然屏障。海拔2627.4米,范围10平方公里。山上产诸药草,又名“摇玲山”,拔地而起,似一个巨大的宏钟,顶峰平,有练兵场,山麓宽而圆,遥望就象一个“铃子”, 大团树

  突兀而起。根据州志载:“嵩明,古崧盟郡,昔武侯南征,擒孟获于秀菘山,筑-此,遂以名郡,台曰蛮盟台。”秀崧山,即今药灵山,又名瑶玲山。《寰宇通志》称“耸秀插汉;环州之山,惟此为最”。2、积德清真寺
  积德清真寺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六百年的历史。清康熙年间,又在寺门口开挖了一个近千平方米的人工湖,其名猫耳塘,誉名“美女照金盆”。清咸丰年间,兵变迭起,积德清真寺内殿宇楼阁全被毁坏,村中回民纷纷逃往罗冲(今大营)避难。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村内公众捐资重修大殿。二十八年(1902年)又重建叫拜楼,为三层台阁式建筑,有斗拱、葫芦形宝顶,飞檐翘角,彩色琉璃瓦盖顶。民国初期,重事修葺,建厢房,辟书馆,设阿文高小班,并在叫拜楼上悬挂“清真古寺”镏金匾额,在大殿门头上挂有“有物有伦”、“不偏不倚”、及“兴教建国(白崇禧立)”、“志诚无息(马运升立)”等镏金木匾,宗教活动尤为盛行。
  3、东屯“大团树”
  在小街镇东屯村委会的大铺、小铺村之间,生长着一株大栗树。因其树杈四面延伸,枝叶繁茂,状若伞盖,民众称之为“大团树”。生长良好,久盛不衰,树身周长8.5米,树径2.7米。如此大栗树,实为境内独一无二。
  4、圆通寺魁阁
  圆通寺魁 圆通寺魁阁

阁,位于小街镇中心完小校园内。座西向东,为四角攒头二重檐建筑,有斗拱,0为正方形,无回栏,全高13.2米,分上中下三层,下层有石砌圆形拱门,是进出圆通寺的必经之道。中层背面为古戏台,戏台照面坊上有工艺精湛的花边图案雕刻,上层四周装有梅花格窗。魁0梯制作特殊,结构精巧,位置隐蔽,围绕一根圆柱盘旋上下,直达顶层,楼梯踏板为扇形,所以此阁又称转0。0四角装有小巧玲珑风铃,梁上悬挂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嵩明州卧龙山报恩寺禅院建制的铜钟一口,0瓦脊上镶砌着各种各样的吻兽。0是县境内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嵩明州表》载:“圆通寺,在州东二十里,宋时建,明正德年重修”。县人民政府于1985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魁阁是小街人民的象征,世世代代受到人民的保护,1995年,县、镇、办事处三级投资修葺,魁阁重新焕发光彩。

 杨林镇是明代医学家、音韵学家兰茂的故乡,是驰名中外的杨林肥酒的产地,素有“滇东古镇”“鱼米之乡”的美称。位于嵩明县境南部,东邻四营乡,南与宜良县和宜良煤矿接界,西与昆明市官渡区相连,北与杨桥乡及嘉丽泽农场相接,总面积162.7平方公里。镇人民政府驻杨林,为古今重镇,北距县城14公里,西南去昆明50公里,五路通昆,古驿道及今之国道,贵昆铁路,320滇黔公路,昆昭公路、昆曲公路、阳先公路在此交汇,境内设有杨林、火烧坝两个火车站。

概况

兰茂故里杨林古称羊林,元代以来改称杨林,沿用至今,现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境内山川秀丽,民风淳朴 杨林镇

,沃野平畴,因盛产杨林肥酒而享誉海内外,素有“肥酒之乡”的美称,“太平村酒贱,农歌早稻黄”,是对杨林美景的真实写照。全镇国土总面积139.1平方公里,林地面积1.195万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165252亩,全镇森林覆盖率达83.2%,生态公益林6.13万亩,森林植被保护较好,2007年被命名为全国环境优美镇。境内最高峰南华山1166.6米,它与国家旅游胜地“三清山”遥遥相望。 全镇耕地面积11734亩,其中水田面积9976亩,水域总面积243.5公顷,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89亿立方米,境内共有小二型以上水库6座,农业灌溉条件较好。辖区内有20个行政村,79个自然村,4159户,15341人。2007年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2.0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47元。全镇共有27个党支部,512名党员,其中在义乌市设立了杨林义乌创业支部。
杨林镇的镇情可概括为“三多、三突出”,即:生态公益林多,生物多样性多、古树名木多,森林资源优势突出、自然景观秀丽突出、水资源丰富突出。

历史沿革

秦通道云南即在杨林设置驿站。当时因东门有石状如羊,故名“羊林”。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属益州郡昆泽县,治所在今杨林,辖羊林、束甸、太池(今宜良)。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属南诏国长州(嵩明)。宋代大理国时期属崧盟部。元宪宗六年(1256),置羊林千户所、属嵩盟万户府。未几,改设羊林县,属嵩盟州。至元二年(1265),因地处羊-岸,杨柳成林,故改羊林为杨林。明成化十七年(1481),裁杨林县,设杨林所。清康熙年间,裁所,设金马里。民国3年(1914)嵩明州改为嵩明县,杨林改为镇,今杨林镇所辖南槽子一带设置民权乡。之后一度属嵩明县第五区。1950年7月设杨林区,辖海潮、新凤、-、龙保、五丛、大树营、乌西、对龙8个乡。1955年划出乌西、对龙归昆明市官渡区。1958年建立杨林公社,曾一度划归昆明市明良矿区管辖。1962年4月,杨林公社分成杨林、大树、龙保三个小公社,1963年合并成立杨林区,下辖1镇(杨林)和13个小公社。1966年7月撤区,成立杨林和新村公社。1971年2月杨林和新村公社合并为杨林公社,辖14个生产大队。1984年2月,撤公社成立杨林区,所辖生产大队改为1镇(杨林)12个乡。1988年1月改杨林区为杨林镇(中国政区大典:1989年置镇),下设14个办事处。1997年,面积162.7平方千米,人口5.7万,辖杨林、张官营、老城、马坊、东山、罗良、大树营、老余屯、核桃、落水、官渡、新村、官庄、龙保14个行政村。

行政区划

[2008年代码]530127103:~201杨林村 ~202老城村 ~203核桃村 ~204落水洞村~205老余屯村 ~206大树营村 ~207张官营村 ~208东山村 ~209罗良村 ~210马坊村 ~211官渡村 ~212新村村 ~213官庄村 ~214龙保村 ~215云林村[1]

地理环境

全镇地形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东南部是山岳地带,五龙山最 杨林镇

高海拔2569米,西部及中部属丘陵地,海拔1910米,北部与嵩明相接,地形低平,土地肥沃,最低海拔1895米。有三条主要河流,由南向北的杨林河,源于境内天生桥,注入牛栏江,全长15公里。由西向东的对龙河,源于北邑乡境,流经境内21公里,再经嘉丽泽注入牛栏江。由南向东北的西冲河,源于大龙潭,长12公里,经嘉丽泽入牛栏江。境内气候受大陆和海洋的影响,具有“四季无寒暑”“有雨便成冬”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4.1℃,日照1971.2小时,年降雨量866.7毫米,雨水集中在5至10月。

牛栏江镇是在撤并原小新街乡和四营乡的基础上新建立的乡镇,地处嵩明县东部,与马龙、寻甸、宜良三县接壤,总面积为228.8平方公里,辖16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53106人。平均海拔190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4℃,最高温度30℃,最低温度零下2℃,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降雨量992毫米。

 牛栏江镇距昆明市63公里、曲靖市87公里,滇黔公路、昆曲高速公路、沾昆铁路复线、马厂公路贯穿全境,境内设有昆曲高速公路立交式互通路口、沾昆铁路复线火车客货三级站,具备较好的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牛栏江镇水资源丰富,镇内有小Ⅰ型水库2座和牛栏江防洪蓄水机械闸3座,小II型水库24座,小塘坝79座,总蓄水量1200多万方。农田有效灌溉率达75%以上;牛栏江镇拥有丰富的森林、药材、矿产等自然资源和品质优良的农、畜、禽产品资源以及深厚的旅游文化底蕴。
  牛栏江镇“十五”期间成就辉煌,五年中,工农业总产值完成23666万元,年均增长9.84%;财政收入完成976万元,平均增长9.8%,农民人均纯收入2270元,年均增长3.13%;完成了小海子水库、中塘水库、阿里塘老闸塘水库、上海子水库、小冲村闸湾沟水库除险加固扩容工程;引进项目35个,协议资金66188万元,实际到位资金9359万元。全镇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和加强,经济社会实现了全面发展。牛栏江镇在“十一五”期间,确定了“一镇、两区、三线”的发展思路,即构建完善的牛栏江集镇综合功能体系,依托四喷公路、320国道、牛栏江沿岸拓展发展空间,建设水海非公经济聚集区、海潮寺旅游及生态农业开发区。围绕这一思路,逐渐把四营新集镇建设为一个集现代旅游、商贸、居住、文化、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新型集镇,把小新街集镇建设成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强化工业兴镇战略,把水海区域建成上规模、上档次的非公经济园区;同时,加强生态旅游建设,以牛栏江为中心线,构建“一江四线五景区”的生态旅游开发格局,大力发展生态蔬菜等特色农产品,把牛栏江生态旅游打造成面向昆明、面向曲靖,面向云南的休闲旅游度假区。

-基础设施

  2006年,全镇通水、通电、通路的村民小组135个,达100%;61个村民小组实施了村内道路硬化,占44%;有公厕的村民小组15个,占11%;;建有小水窖470口;建有集贸市场2个,占地面积15750平方米;建有停车场2个;建有无公害蔬菜生产协会2个,水果协会1个,雪莲果协会1个,个体劳协1个;全镇水利化程度达72%;15个村委会、63个自然村4100户通有线电视,9个村委会28个村小组有电视村村通;拥有固定电话或移动电话的农户数达886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达7517户,城镇电话普及率达70%以上,移动电话通讯覆盖牛栏江镇全境。
  牛栏江镇“十一五”期间5大重点工程:麻箐水库建设;撤并上、下马坊小学新建新凤小学;撤并原四营乡一、二中新建牛栏江镇第一初级中学;水海立交口至火车站的公路建设;牛栏江镇集贸市场建设

-历史文化

  牛栏江镇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四营的大部份乡村姓氏的祖籍于明朝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9年)来自应天府高石坎柳树湾。由沐英、马烨等率30万大军先后往征云南,实行军户屯田,分为“四营”:即上营下营、罗家营、王家营,有世传"四营四百户之说"。 1937年兴修昆沾米轨铁路通车后,在四营和小新街设立车站,并把老新街的农村集市迁来小新街车站所在地取名小新街。民国三十四年,四营划为金山迤白龙乡六区,1950年1月9日,0宜良县工委将四营党组织划回嵩明县委领导,白龙乡归小街区领导并成立白龙大乡党支部,1953年以前,小新街属马龙县辖,1954年划归嵩明县小街区,新凤、五从、老猴、四营五个小乡合并为四营,隶属杨林区领导,1958年成立小新街人民公社、四营人民公社。1961年嵩寻分县后,设四营第三区(包括分小新街区),1966年撤区分设四营、小新街两个公社,1987年撤区建四营、小新街两个乡,2006年3月,根据省、市、县的要求,撤并四营、小新街乡新建牛栏江镇。

-文化教育

  牛栏江镇有镇文化站2个,图书室5个,村组文化室26个,农村业余文艺队81支,辖区内有海潮寺森林公园,能满足村民对学习科技、文化知识的需求。 牛栏江镇有初级中学3所,村级小学14所,学前教育班1个。2006年,全镇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100%,毕业率达100%。九年制义务教育在普及的基础上得到巩固和提升。

-特色农业

  雪莲果种植产业
  雪莲果是一种新型水果,食用部分为地下块根,原产于南美洲海拔1000米以上的安第斯高山,富含果寡塘、多种氨基酸,具有降低血糖、血脂,清理肠胃、治疗高血压和排毒养颜的功效。其果肉晶莹剔透,甜脆可口,有较高营养价值和药理作用。
  2004年,牛栏江镇上马坊村委会引进雪莲果种植250亩,占全国仅有种植面积600亩的42%,成为云南省首家大规模种植地区,也使云南成为全国种植雪莲果仅有的四个省份之一。当年引种即获得成功,平均亩产值3750元。2005年,昆明瑞鹏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对我镇雪莲果种植给予了大力支持,种植规模达400余亩,并再获丰收,并且牛栏江镇雪莲果登上了当年的北京国际农业博览会、昆明国际农业博览会展台,远销北京、上海、东北及东南沿海地区,在市场上供不应求。2006年,由于昆明瑞鹏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进一步深入,雪莲果深加工厂落户牛栏江镇,并已研发出多种雪莲果深加工产品,全镇雪莲果种植面积已达3000多亩。种植面积大大增加。
  特色农业发展
  
  一、扩大雪莲果的种植面积,进行规模化经营。雪莲果适宜于山地种植,具有能适应不同气候和土壤的能力,具有高产、环保、种植成本低、易加工、可以直接食用、保鲜期长、不易腐烂、市场前景广阔的比较优势,在进行大规模工业开发之前,可以把它作果汁及饲料原料进行规模种植。雪莲果的茎杆可磨成粉、榨取果汁以后的果渣,可以成为家蓄的饲料。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二、通过招商引资和引进技术,建立一座生产菊粉糖浆的龙头企业。雪莲果作为制作菊粉糖浆的工业原料,早已受到各国政府和企业界的重视。它是提取菊粉糖浆的一种原料,过去提炼菊粉糖浆主要是靠菊芋(topinambur),但菊芋产量不如雪莲果高。菊粉糖浆可作为甜味剂广泛用于咽喉糖、口香糖、牙膏等的配方。可给商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三、加强多学科的综合开发研究。雪莲果在嵩明县种植已经取得成功,但对它的开发利用,特别是深度开发利用还远未解决,建议县上报市和省立项,请多学科的专家进行综合开发研究,为雪莲果的深加工寻找技术支持,并为雪莲果产品开拓广阔的市场,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以雪莲果的种植作为载体,大力发展雪莲果观光旅游产业,环境中的关键部分是资源,雪莲果宽大的绿色叶面是一种景观。它可给游客带来心旷神怡,烦恼皆忘的享受。已经举办的“双休嵩明大挖宝活动”,很受游客的追捧。建议旅游部门以雪莲果为旅游资源,发展雪莲果收获之旅、宴会之旅、赏青之旅,可以每年搞一个雪莲果节。
  2007年,牛栏江镇成为“中国雪莲果之乡”,所产雪莲果质量好,品质优,享誉全国。

-资源环境

  土地资源 
  牛栏江镇是在撤并原四营乡和小新街乡基础上新建的一个乡镇,属典型的山区、半山区乡镇,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全镇土地面积228.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3029公顷,占13%,其中:田1526公顷,地1503公顷。林地9734公顷,占42%,城镇村庄、工矿用地1840公顷,占8%,交通用地770公顷,占3%,水域用地520公顷,占2%,人均占有耕地0.95亩。
  水力资源 
  牛栏江镇水资源丰富,牛栏江贯穿全境。镇内有小Ⅰ型水库2座和牛栏江防洪蓄水机械闸3座,小II型水库24座,小塘坝79座,总蓄水量1200多万立方米,农田有效灌溉率达75%以上。
  电力资源
  牛栏江镇水海非公经济聚集区隶属于牛栏江工业开发区,有着丰富的电力资源,目前辖区有1座变电站:罗帮变电站为35KV。
  矿产资源 
  牛栏江镇盛产品位高、储量大的红沙(砖)、煤矿及石灰石等矿产品,著有“红”“黑”“白”之称。辖区有四营煤矿等多个煤矿和大量沙厂和石灰窑。
  林业资源 
  牛栏江镇有林地及宜林地9734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6%。

-旅游资源

  海潮寺森林公园
  位于嵩明县城东部约20公里的大鼎山麓,建于明洪武年(公元1506年)。全寺群山环翠,一湖沦漪。寺内清幽多竹木,大有可观。清朝时,云贵总督鄂尔泰返滇抵嵩明海潮寺时,即兴抒怀曰:“东土由来只弹丸,西归刹时那瞒珊,多情水惹云千叠,有节秋间万竹竿,图昼天然临碧海,丛林自有奇青峦,鹿劳暂憩翻知敏,不作狸双自首看”。1997年1月18日开始,历时7年多时间,共投资500余万元,重建海潮寺森林公园。整个公园共占地1.5平方公里,设5个景区:
  第一景区:由大鼎山前300亩鱼塘(莲湖)、牛栏江沿岸数十公里柳堤及数百亩田园组成。是垂钓、荡舟、观赏、纳凉的综合景区。第二景区:寺院、溶洞景区,包括海潮寺、水晶宫、兰公垂钓台。第三景区:孔明泉(俗称哑泉)。位于大鼎山南部,相传此泉水曾因孔雀粪便污染有毒,三国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兵南征,路经此泉时有兵丁掬水解渴,以致中毒声哑,诸葛亮得知后,当立一石碑于泉边,上镌“此系毒泉、饮之伤身”警示后人。泉名由此而来.现在毒源已去泉水清甜,附近尚有“甜泉”一潭。孔明泉(哑泉)景区以潭泉为中心向四周延伸,配套建设具有民族传统风格的楼、台、亭、阁、塔。第四景区:白龙潭景区,主要为白龙潭、济公游地府、猴馆、望海楼、古戏台、碰碰车场、直升飞机场等景点和游乐场所。第五景区:利用大鼎山后小海子水库39公顷水面,建集垂钓、游乐为一体的大型水上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