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磨市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磨市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属长阳东乡管辖。

民国三十四年(1945),属磨峰乡三口堰保。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属二区磨峰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平洛公社芦溪管理区,设下溪口大队、三口堰大队;1961年恢复区、镇建制,属平洛区磨市公社;1975年10月撤区并社,属磨市公社;1984年设区建乡,属磨市区磨市乡,下溪口大队、三口堰大队更名为下溪口村、三口堰村;1987年区、乡体制改革后属磨市镇;2002年10月,下溪口、三口堰二村合并为三口堰村,属磨市镇管辖至今。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属长阳东乡管辖。

民国三十四年(1945),属磨峰乡芦溪保。

新中国建立后,1950年属二区磨峰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平洛公社芦溪管理区,设芦溪大队;1961年恢复区、镇建制,属平洛区磨市公社;1975年10月撤区并社,属磨市公社;1984年设区建乡,属磨市区磨市乡,芦溪大队变更为芦溪村;1987年区、乡体制改革后,属磨市镇;2002年合村并组,仍独立为芦溪村,属磨市镇管辖至今。

清朝嘉庆二十五年(1820),属长阳东乡管辖。

民国三十四年(1945),属磨峰乡磨市保。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属二区磨峰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平洛公社芦溪管理区,设永耀大队、柳家院大队;1961年恢复区、镇建制,属平洛区磨市公社;1975年10月撤区并社,属磨市公社;1980年12月,永耀大队更名为磨市大队;1984年设区建乡,属磨市区磨市镇;1987年区、乡体制改革属磨市镇;2002年10月,磨市与柳家院二村合并为磨市村,属磨市镇管辖至今。

清嘉庆25年(公元1820年),属长阳东乡管辖;民国三十四年(1945)所辖的黄荆庄、红土溪、白果园属宜都青林乡;1955年为二区梅山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平洛公社民主管理区;1961年恢复区镇建设,属平洛区民主公社;1975年10月撤区并社,属磨市公社;1984年设区建乡属磨市区民主乡,原黄吉大队、红土溪大队、白果园大队更名为黄荆庄村、红土溪村、白果园村;1987年区、乡体制改革后,属磨市镇;2002年,黄荆庄村与红土溪村、白果园村三村合并为黄荆庄村,属磨市镇至今。

民国三十四年(1945),所辖的搬渔咀属磨峰乡梅山保,柳津滩部分和南岸坪属宜都县青林乡(1949年属宜都县红花区),1954年3月划入长阳县后,属二区梅山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平洛公社民主管理区,设梅山大队、南岸坪大队、柳津滩大队;1961年恢复区、镇建制,属平洛区民主公社;1975年10月撤区并社,属磨市公社;1984年设区建乡,属磨市区民主乡,梅山大队、南岸坪大队和柳津滩大队更名为搬渔嘴村、南岸坪村和柳津滩村;1987年区、乡体制改革后,属磨市镇;2002年柳津滩、搬渔嘴和南岸坪三村合并为柳津滩村,属磨市镇管辖至今。

新中国建立前,属长阳磨峰乡10保;1950年春属二区磨峰乡10村;1955年11月,宜都县石门区所辖的民主乡(含向溪)整体划入长阳县磨市区,置民主乡所辖;1956年,向溪、多宝寺分别属民主乡、救师口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平洛公社花桥管理区、民主管理区,设多宝寺大队、向溪大队;1961年4月恢复区、镇建制,分属平洛区花桥公社和民主公社;1975年11月撤区并社,属磨市公社;1984年设区建乡,属磨市区花桥乡和民主乡,多宝寺大队、向溪大队更名为多宝寺村、向溪村;1987年区、乡体制改革,属磨市镇;2002年10月,多宝寺与向溪二村合并为多宝寺村,属磨市镇管辖至今。

花桥村由原沿市口、白庙、官家冲、金子山四村合并而成。

新中国成立前,沿市口、官家冲、花桥分别属平社乡8保、9保、10保,赤土坪属龙永乡二保;1950年后沿市口、官家冲、花桥属二区平社乡,赤土坪属一区龙永乡;1956年沿市口、官家冲、花桥属磨市区,赤土坪属城关区;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赤土坪更名为茅坪大队,划入花桥管理区,沿市口划入平洛管理区,同时分出白庙大队,属花桥管理区,花桥、官家冲合并为官家冲大队。

1961年4月恢复区、镇建制,白庙、官家冲、茅坪三个大队属花桥公社,沿市口大队属平洛公社;1980年12月,茅坪大队改称为金子山大队;1984年2月设区建乡,属磨市区花桥乡,沿市口、白庙、官家冲、金子山四个大队分别更名为沿市口、白庙、官家冲、金子山四个村;1987年区、乡体制改革后属磨市镇;2002年10月合村并组,前述四个村合并为花桥村,属磨市镇管辖至今。

民国三十四年(1945),属长阳平社乡马鞍山保、磨峰乡救师口保。

1950年后属二区平社乡马鞍山村、磨峰乡救师口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平洛公社晓麻溪管理区,设安丰大队,救师口(花桥)管理区,设救师口大队;1961年恢复区、镇建制,属平洛区晓麻溪公社安丰大队,花桥公社大营头大队;1975年撤区并社,属平洛公社安丰大队、磨市公社大营头大队;1984年设区建乡后,属磨市区峰山乡安丰村,花桥乡大营头村;1987年区、乡体制改革属磨市镇;2002年10月,安丰与大营头二村合并为马鞍山村,属磨市镇管辖至今。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属长阳东乡管辖。

民国三十四年(1945),属长阳平社乡渔泉溪保、穿心店保;长阳解放后,1950年属平社乡渔泉村、磨峰乡穿心店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平洛公社晓麻溪管理区、峰山管理区,设渔泉大队、向阳大队;1961年恢复区、镇建制,属平洛区晓麻溪公社,辖渔泉大队,峰山公社辖后堂坪大队、向阳大队;1975年撤区并社,属平洛公社晓麻溪管理区辖渔泉大队,磨市公社峰山管理区辖后堂坪大队、向阳大队;1984年设区建乡,原渔泉大队划归磨市镇峰山乡,名为渔泉村,后堂坪大队与向阳大队合并后,更名为向阳村;1987年区、乡体制改革后属磨市镇;2002年10月,渔泉、向阳二村合并为乌钵池村,属磨市镇管辖至今。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属东乡管辖;清末宣统二年(1910),属一自治区(城厢镇)。

民国三十四年(1945),属长阳磨峰乡峰山保。

新中国诞生后,1950年属二区磨峰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平洛公社峰山管理区,设峰山大队、金泉大队;1961年恢复区、镇建制,属平洛区峰山公社;1975年撤区幷社属磨市公社;1984年设区建乡,属磨市区峰山乡,峰山大队、金泉大队变更为峰山村、金泉村;1987年区、乡体制改革后属磨市镇;2002年10月,峰山与金泉二村合并为峰山村,属磨市镇管辖至今。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属东乡管辖;清末宣统二年(1910),属一自治区(城厢镇)辖。

民国三十四年(1945),属磨峰乡喻家坝保、林家桥保;1950年后属二区磨峰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平洛公社,设玉宝大队、林丰大队;1961年恢复区、镇建制,属平洛区峰山公社;1975年10月撤区并社后属磨市公社;1984年设区建乡,属磨市区峰山乡,玉宝大队、林丰大队变更为玉宝村、林丰村;1987年区、乡体制改革属磨市镇;2002年10月,林丰、玉宝二村合并为玉宝村,属磨市镇管辖至今。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属长阳东乡管辖。

民国三十四年(1945),属磨峰乡救师口保。

1950年后属二区磨峰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平洛公社救师口(花桥)管理区,设救师口大队;1961年恢复区、镇建制,属平洛区花桥公社;1975年10月撤区并社,属磨市公社;1984年设区建乡,属磨市区花桥乡,救师口大队改称救师口村;1987年区、乡体制改革属磨市镇;2002年村组合并时仍独立为救师口村,属磨市镇管辖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