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南沙区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南沙区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南沙街位于南沙区东南部,总面积54平方公里,辖区现有15个村民委员会,3个(农)林场,4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3.2万人,外来人口7.8万人。街境主要由低丘台地和冲积平原组成,东南面向珠江口,东北有虎门、西南有蕉门两水道出海。黄山鲁海拔295米,是区内最高点。南沙街人文历史悠久,大角山炮台是虎门要塞的第一道防线,这里打响了鸦片战争的第一炮,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辖内还有天后宫、横档岛、鹿颈村先秦遗址、大角山公园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旅游景区。随着南沙开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南沙街经济发展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2008年工业总产值221.1亿元,现有工业企业160多家,产业以化工、服装、电子、食品、机械、印刷为主,辖内有美国通用电器、德国巴斯夫化工、日本名幸电子等一批知名企业。按照南沙城区发展总体规划,南沙街的主要功能是地区服务中心和综合性工业区,围绕这个定位近年来建成了环岛路、进港大道、金岭路、新港路等30多条道路,总长103公里。辖内还有虎门大桥、虎门轮渡、南沙客运港、地铁四号线等主要交通设施。现有中学3所、小学7所,其中省一级学校2所,市一级学校2所,在校中小学生分别有4103人和5783人,在职中小学教师580人。有四所医院。文化体育设施较为完善,南沙文化站是省特级文化站,有影剧院、文化公园等活动场所,群众性文体活动十分活跃。

建置沿革

南沙原为番禺的一个建制镇,1993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为经济技术开发区。2001年广州市0成立南沙开发区建设指挥部。2005年11月,广州市的行政区域调整规划获国务院批准,南沙区正式成立。南沙区0于2006年3月24日正式设立南沙街道办事处,管辖原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管辖范围。

珠江街道办事处最早前身是东莞县明伦堂示范农场,解放前该示范农场仅有耕地2000多亩。

  1949年12月,广东省东莞县军事管理委员会万顷沙接管处接管了东莞县明伦堂示范农场。

  1950年底正式命名为广东省东莞县万顷沙国营农场。

  1951年底,广东省归国难侨处理委员会在东莞县万顷沙办起了全国第一个华侨农场,当时称为广东省归国难侨处理委员会农场,

  1952年扩场耕地面积增至7000多亩,共安置被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驱赶回国的归难侨1100多名。

  1953年初更名为广东省万顷沙集体华侨农场。

  1954年“广东省万顷沙集体华侨农场”与邻近“广东省东莞县万顷沙国营农场”合并,合并后称为“广东省万顷沙国营珠江机械农场”。

  多年扩场变迁,至1966年珠江华侨农场土地面积达到53263亩,其中耕地37292亩,总人口10709人,职工5278名。

  1978年6月,共接待安置了4052名越南难侨,安置当年农场改名为“广东省珠江华侨农场”。

  1988年8月,珠江华侨农场从省下放广州市,市0委托市农场局(1996年改制为市农工商集团公司)管理。

  1989年6月,“广东省珠江华侨农场”改名为广州市珠江华侨农场。

  1991年3月,又挂广州市国营珠江华侨农工商联合公司牌子。

  1992年1月,广州市0根据中央和省对华侨农场实行体制改革有关文件精神,批准设立“广州市珠江管理区”,赋予县一级行政经济管理权限,委托广州市农场局代管。挂“广州市珠江管理区”“广州市珠江华侨农场”“广州市国营珠江华侨农工商联合公司”三块牌子、一套人马。

  2002年12月31日,珠江管理区成建制划入广州南沙开发区建设指挥部,作为其下属正处级行政单位。

  2008年2月经省0批准撤销珠江管理区设立珠江街道办事处。

龙穴街道位于南沙区东南部,东至虎门水道,南至伶仃洋,西至蕉门水道,北至凫州水道,是广州市最南端的一个岛屿。 [1]

龙穴辖区面积128.9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49.8平方公里,水域面积79.1平方公里。辖造船基地、港口物流基地、龙穴社区三大区域。2013年末,户籍人口1454人,流动人口9127人。 [1]

龙穴街有鱼塘3万余亩,河涌长29公里,河涌堤围53公里,水闸23座,建成市政道路45公里。 [1]

作为全市十六个先行推广的试点单位,龙穴街先行先试推广生活垃圾分类,生活垃圾分类升级及“垃圾不落地”试点工作取得成效。

相关传说编辑

龙穴岛会冠上一个显赫的大名,因为相传南海龙王的宫殿就设在这座岛上。在那没有历史,没有人类的远古年代,传说南海龙王就居住在这里,可以想象,那时岛上必定富丽堂皇、五光十色、云歌海舞、山水相闻。岛上的铜鼓山有很多海蚀洞穴,都起了带神话色彩的名字,如鲤鱼洞、虾洞、蟹洞、藏宝洞、龙宫等,其形状各异,冬暖夏凉,别有情趣。

港湾街道面积共54.79平方公里,下辖含8个村(鹿颈村、南横村、芦湾村、深湾村、塘坑村、大岭界村、九王庙村、东井村)、5个社区(南沙社区、红岭社区、南北台社区、海湾社区、蒲州社区)及黄山鲁林场、南沙示范场。现有总人口约12万。港湾街道办事处驻港前大道南133号。
万顷沙镇位于广州的最南端,地处穗、港、澳“金三角”的中心,北距广州市区52公里,东南至深圳75公里,西南至珠海69公里,沿水路东南距香港23海里,西南距澳门40海里,水陆交通极为便利,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一川蕉林绿,十里荷花香,千池鱼跳跃,万顷碧波流”。这是万顷沙真实的写照。万顷沙是海上托出的一块绿洲,是广州“南拓”的一个重要港口、南沙区临港工业、物流产业组团基地,也是广州市第16个省级中心镇。

200多年前,万顷沙一带称乌珠大洋。由于它地处珠江口,来自陆域的东、西、北江河流迳流和南海勃流的互相作用,使大量泥沙淤积在虎门、蕉门、横门、洪奇沥四大出海口,形成丰富的海涂资源。万顷沙镇境内原为浅海滩涂,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东莞明伦堂在此围垦,寓意是在汪洋巨浸之中,造成万顷沙良田,万顷沙镇因此而得名。1953年与南沙、龙穴岛、长沙村、大虎山、小虎山一起划属珠海,为珠海县第四区。1954年,中山县析出的大鳌沙、沥心沙、缸瓦沙等地并入珠海四区。1955年秋改称为万顷沙区。1957年划属中山县,改称万顷沙乡。1958年10月,与珠江农场合并为万顷沙公社。1959年1月,析出珠江农场,黄阁公社并入;4月,析出黄阁改属大岗公社;7月划属番禺。1961年3月,析出南沙公社。1984年为万顷沙区。1987年为万顷沙镇。2002年3月,原新垦镇并入万顷沙镇。并镇后万顷沙镇下辖15个村委会和2个居委会,行政区域面积319.2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约160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50多平方公里,总人口4.04万人。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广州市设立南沙区。是年10月,万顷沙镇成建制从番禺区正式移交给南沙区管辖,万顷沙成为南沙开发区地域最大的一个镇。

“水流柴、百家姓”这是解放以前万顷沙人的生活写照。滔滔海水,漂流着一些枯枝朽木,或在漩涡里打转,哐在浪头上颠簸,它们身不由已,从一个地方漂到另一个地方,这就是俗话讲的水流柴。解放前,万顷沙一带最先由一部分海上渔民挂网投耕,而更多的是东莞、顺德和中山一带最贫苦农民,为求生路,离乡背井流浪到万顷沙做第一代“开荒牛”。他们有的因受日寇施行的“三光”政策之害而逃难到此,有的是被地主财团招集起来进行围垦的流动船民。他们如牛如马,或摇橹撑篙,风里来浪里去,运泥搬石筑堤拍围;或举锄拓荒,耕耘播种。一年四季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在生活的苦海里挣扎。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勇敢的万顷沙人以耕沙斗海的不屈精神和勤劳的双手,不但使围垦的土地迅速发展壮大,而且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万顷沙镇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文化教育、金融保险、医疗卫生、旅游服务业都迅速发展,投资环境日臻完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今天的万顷沙人,“面朝大海,心暖花开”,与解放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富起来的万顷沙人十分注重文化事业的发展。南沙新区成立以来,特别是万顷沙镇被列为省级中心镇后,万顷沙镇委、镇0的领导以沙田水乡文化为切入点,着力挖掘深厚的沙田水乡文化内涵,打造沙田品牌产业,以此提升地区的知名度和文化品位,加快中心镇的建设。水乡咸水歌、水乡赛龙艇、赛龙舟、饮食等将成为一种特色的文化,在今天得到弘扬。

万顷沙除了有独特的沙田水乡文化底蕴外,由于围垦而成,镇境地势平坦,沃土万顷,水网纵横有序,土地深厚肥沃,空气清新怡人,是广州市首个省级生态环保示范镇。走进万顷沙,犹如置身于美丽的水乡田园画卷里。蔗基渔塘、蕉林掩映,荷香万顷,拥有美不胜收的田园风光,被誉为“当代桃园”、都市绿洲。水产资源十分充足,由于三面环海,地处咸淡水交界,海产丰富。主要海产品有风蟮(鳗)、龙利、麻虾、虾、青蟹、四大家鱼等。近年,万顷沙镇被广州市0列为绿色食品综合基地,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国家级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别适宜发展“优质、高值、环保”的绿色食品及其加工业。万顷沙镇的土特产“新垦莲藕”、“万顷沙香蕉”已取得国家农业部绿色食品中心绿色食品认证,闻名海内外,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香港、澳门等地。此外,万顷沙还盛产水果型木瓜、芒果、荔枝、龙眼等岭南佳果。全镇现有农作物种植面积约8万亩,其中香蕉种植面积4万亩,莲藕种植面积1.2万亩,水果型木瓜、龙眼、柑桔等岭南佳果种植面积约4千多亩。优质水果现已成为万顷沙乃至广州地区知名的品牌产业。

展望未来,特别是大南沙开发的港口、物流、钢铁、造船、石化等大型产业在万顷沙建成投产后,万顷沙在飞速发展,快步向“两个适宜”的现代化滨海城镇目标迈进时,万顷沙人耕沙斗海、勤劳勇敢的人文精神,万顷沙悠远流传的沙田水乡文化必将成为永恒的亮点,闪烁在广州最南端的这方热土。

横沥镇组建始于1977年10月,由大岗镇、万顷沙镇分出共12个行政村而成,因境内有上、下横沥两条主要河道得名。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广州市设立南沙区。是年10月,横沥镇成建制从番禺区正式移交给南沙区管辖,同时,把原番禺区灵山镇的庙南村、七一村、庙贝农场划归横沥镇管辖,至此横沥镇下辖14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和1个农场。全镇总面积54平方公里,人口26541人,总耕地面积40139亩。

横沥镇地理环境优越,地处广州、深圳、珠海几何三角的中心,由“一岛两陆”组成,北距广州市区50公里,东南至深圳80公里,南至珠海75公里,沿水路东南距香港28海里,南距澳门25海里。水陆交通四通八达,是粤、港、澳的重要交通枢纽。陆上京广珠高速公路、南部快速路、广珠东线公路、西线七号公路横穿镇内,水上有肇庆港、顺德容奇港、广西梧州港双体飞翼船途经横沥到香港。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广州市实施“南拓”战略以来,镇党委、0始终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全局,围绕“教育强镇、工业立镇、旅游兴镇、农业富民”的总体目标,带领全镇人民深入开展“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勤劳、纯朴、厚德的横沥人,在肥沃的土地上建有优质高产的水果、甜玉米、蔬菜种植基地和水产养殖基地,使横沥满载“鱼米之乡”的美誉。民谣云“春鱼秋鲤夏三坭,冷鲚热鲈,四季龙利、生鱼吸水,笋壳出世、生鱼无死日,塘虱无出冲”。

横沥镇的工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内到外、内外结合,已形成大元村工业园区、义沙村工业园区、世纪工业园区、台商综合工业区、环保工业区和汽配园C区,引进了来自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尼、新加坡、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外资企业40多家,并有私营企业超过40家,已建立起以食品加工、造纸、造船、电机、磁性材料、五金塑料、精细化工、工业固废处理等多行业的工业体系。这些无不宣示着年青的横沥镇正在腾飞!2008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32.49亿元,比上年增长29.84%,农业总产值5.456亿元,比上年增长10%,镇财政预算收入8887.63万元,比上年减少15.97%。合同利用外资423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41%,实际利用外资390.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98%。经济发展呈平稳增长态势。2002年至今,我镇先后荣获广州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先进集体、人民内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先进集体、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区创建文明镇(街)工作先进集体、发展经济先进镇、发展“三高”农业奖、征兵工作全优单位、计划生育工作模范单位、依法治区工作先进单位、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先进单位等称号。横沥女子龙舟名扬中外,多次获得“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冠、亚军。具有横沥独特文化韵味的水乡咸水歌唱出了广东省2004年都市热浪夕阳老年艺术广场展演赛一等奖和广东省首届民间歌会铜奖,大大弘扬了全镇人民的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展望未来,在南沙建成投产后的港口、物流、钢铁、造船、汽车、石化等大型产业的辐射下,横沥镇将快步向“两个适宜”的现代化滨海新城镇目标迈进,横沥镇作为大南沙综合服务区的宏伟蓝图将展现在广州最南端的这方热土之上。

黄阁镇概况

全镇常住人口约11500多户,35600多人,外来人口16000多人。经沧海桑田,历经演变,原是一片冲积平原的黄阁,变成"一山三水六平原"现镇域面积70多平方公里,面向浩瀚的狮子洋和珠江出海口,毗邻港澳,与东莞市隔江相望,是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群的中心和枢杻。镇辖下14个村民委员会、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 个农场。

2007年上半年,我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3亿元,同比增长403.82%;工业生产总值246.49亿元,同比增长509.22%;全镇税收总额25.28亿元,同比增长1395.86%,镇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118万元,同比增长34.37%,各项指标增长幅度在广州市各镇(街)名列前茅。

东涌镇位于珠江三角洲的腹部,广州市番禺区的东南部。北距广州市中心城区40公里,南邻港澳64公里,距南沙口岸仅18公里,距莲花山口岸28公里。镇内面积91.66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12.39万人,常住人口71700多人,外来流动人口52000多人。下辖22个村委会,2个社区居委,均享受珠江三角洲开发区的优惠政策。

行政区域调整后,原东涌镇、鱼窝头镇、灵山镇的西樵村合并为新的东涌镇。撤并后的东涌镇的地域更广,发展空间更大,可调配的资源更多。东涌镇作为番禺区东南部的发展前沿,番禺区和南沙区的重要接合部,区域优势更加日显凸现。镇域内有南沙大道、市南路两条出入境交通大动脉,有途径的南沙港快速路、京珠高速公路、黄榄快线、地铁四号线以及即将动工的穗港高速客运铁路、南二环高速等,这些交通主干线都在我镇实现枢纽连接,形成我镇的发展优势。此外,馏岗水道,沙湾水道环绕南北,是穗、港、澳交通枢纽,水陆交通快捷方便。通往各地的均是六车道以上的一级及高速公路,至广州机场只需40分钟、深圳机场30分钟,且每日都有多班快速客轮及大型巴士直通香港及澳门,时间只需1个多小时。东涌镇水上运输发达,有沙湾水道、骝岗水道和蕉门水道,300-500吨级货船均可通航,且不受潮汐限制。

走进东涌,你会感到这是一块风水宝地;走进东涌,你会发觉这里现代化厂房林立;走进

东涌,你会领略这里的人文风情,东涌人的纯朴。政通人和,百业兴旺,东涌人热诚欢迎海内

外人士到东涌投资设厂。

配套设施完备。镇内设有番禺区日产20万立方米和本镇两个日产14万和2万立方米的自来水厂,建有两座110伏特的变电站,设置移动电话基地16个,程控电话装机容量达40000多门,小灵通基地60多个。镇内建有日处理3万立方米的工业污水处理厂(正拟建一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和两个日处理总量约为300吨的工业、生活垃圾处理厂。

全镇社会秩序良好。行政、工商、税务、国土、城建、学校、医疗和法律服务等机构健全,银行和保险公司均在本镇设有分支机构,为客商提供高效、优质的"一条龙"服务。2005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26亿元,社会总产值93.7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0.3%和11.4%。税收入库3.3亿元,同比增长3.4%。

大岗镇位于广州市南沙区西部,西邻中山黄埔、北接佛山顺德大良、东连南沙东涌、南望南沙横沥。镇域地貌为典型的珠三角冲积平原,镇内有一座风景秀丽的十八罗汉山森林公园。镇境河网交错,珠江八大出海口的洪奇沥水道和蕉门水道由东西两道合抱镇境,可通行3000吨级以上船只。已建成的京珠高速、南部快线和在建的东新高速以及规划筹建的南部铁路贯穿镇境,使大岗成为大南沙开发的重要交通节点和集疏通道。从大岗出发到广州市中心、澳门、香港三地车程都在一小时左右,还可以在50分钟内到达珠三角内任一经济发达区域。

大岗全镇总面积90.07平方公里,城区面积14.3平方公里,辖25个行政村和6个居委,常住人口约1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7.9万人。2002年被省政府定为首批中心镇,2005年9月被授予“广东省教育强镇”称号,2008年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确定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试点城镇”,同时被国家发改委定为“第二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2009年被定位广东省首批宜居城镇,2011年被授予首批“广东省宜居示范城镇”称号。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推进经济社会转型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大岗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扎实推进“三促进一保持”,切实做好“五个一批”工作,经济社会保持健康快速发展。2011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6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6亿元、32亿元和2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6%、22%和7%,三次产业比例为9:48:43;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2.71亿元,同比增长51.0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82亿元,同比增长11.56%,地税收入2.32亿元,同比增长17.54%,国税收入1.63亿元(不含免抵调),同比增长18.46%。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实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战略,继续依托广州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和丰盛科苑工业园区,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引进广州双桥等23家企业,建成后预计年产值达289亿元。充分利用现有闲置资源,引进泡沫材料、环保燃料、日用制品和塑料制品4个项目,预计新增产值1.8亿元。全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106.67亿元,同比增长37.9%,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91.37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87%。五大商业圈的建设吸引了大批知名企业进驻,商贸流通业保持高速发展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62亿元,同比增长14.21%。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一是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种植高产、优质、高效益作物,全年全镇农业总产值10.16亿元,同比增长5.6%;二是以农科站为平台,推广新农科产品,引进水稻、水果等10多个优质品种,为农户育苗370多万株,推广面积3600多亩,农民增加收入600多万元;三是举办种养技术培训班30次,培训1235人次,开展“放心农资进万家”活动,提高农民种养技术和鉴别真假农资的能力。

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确保农业农村痴线发展。借助国家惠农政策,落实种粮生产补贴、7个发展缓慢村财政补贴、农村税费改革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的发放工作,共计发放各类补贴448.85万元。落实土地流转资金发放工作,将区、镇两级补贴资金142.3万元下拨到村,并严格按照规定将补贴资金发放给土地流出的农户。全年共申请农机补贴1260台,申请水产越冬棚615亩,申请节水节肥滴灌喷淋设施441.85亩,争取区补贴共166.82万元。

大岗镇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十八罗汉山、大岗园林宾馆、全民健身广场、潭洲公园、潭洲仙庙、大岗公园、罉塘、天后宫成为了“大岗镇的八景”。其中十八罗汉山是大岗镇及周边地区少有的一片森林丘地,目前正着手建设成为人们休闲度假、观光游览、保健娱乐的场所。相信十八罗汉山森林公园的建成必将能带动大岗镇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榄核镇位于番禺区的西南部,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带,全镇占地面积45平方公里,有常住人口3万多人,外来人口3万多人,共管辖13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委会和2个农场。这里土地肥沃,过去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全镇河涌交错,水陆交通便捷。容奇水道、沙湾水道环绕西北,广珠东线由镇前经过,北斗大桥连接着我镇和市西线公路,公路直通深圳、珠海、广州,其中距市桥7公里,相距深圳90公里,距珠海80公里,距广州32公里。同时,榄核镇是贯通穗港澳的交通枢纽,相距南沙港(国家一级港口)、莲花山港仅30分钟车程,到顺德港,5分钟即可直达。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榄核镇投资环境日趋完善,一、二、三产业全面、快速协调发展,共有工商企业1000多家。2003年,全镇社会总产值36.87亿元,其中工业产值34.26亿元。一批科技含量高、效益大、产品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企业落户榄核,主要新产品有玩具、模具、珠宝、摩托车、电子、彩印、木业、铝塑复合管、陶瓷、机械等。榄核镇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素有“鱼米乡”之称,是拓展农业集约化、基地化、商品化的理想之地。

镇内基础设施完备,投资环境优越。电力、自来水充裕,通讯方便快捷;行政、公安、工商、税务、金融、国土、城建、保险、教育、卫生等机构健全,为投资者提供高效、优质的“一条龙”服务。国内外著名的经济学家和企业家曾多次前来考察,对榄核的软、硬投资环境和经济发展都给予较高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