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蒲州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蒲州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1949年从蒲州城东关迁移至此,新建集镇,取新建与兴旺茂盛之意,遂名新盛镇,亦即新盛村。1984年更名蒲州村。
相传最早建村时石姓人家居多,故名石庄。民间流传:“先有竹溪寺,后有石庄村。”清光绪版《永济县志》载:竹溪寺旧址在(蒲)州东十里石庄村,后湮。《山西通去》载:“唐时刹也,地多竹”说明唐时已有石庄村。
相传公元前625年,秦大将孟明视在此济河焚舟,盟师伐晋(见《左传》),留有地名孟明堡(见清光绪《永济县志》)。后人在此修建石桥一座,易名孟盟桥村。
相传原居民大多为张、刘姓,故名张刘庄。清光绪三年荒灾,多数人家迁居他地,仅有几户张姓人家留此居住,遂易名张留庄。
相传该村建于汉代,村后中条山有深峪,峪中有鹿出没,故名鹿峪。
相传最早王姓人家在此建村,故名王庄。
该村原为永兴巷,唐时有将军带兵路过,在此安营扎寨,故名寨子。
原名涧南庄,清时出了个民间机智人物薛秃子,敢于捉弄腐败官员,为百姓伸张正义,深受人们爱戴,便易其村名为薛家崖。
据传,该村创建于唐高宗弘道元年,故名弘道元,后改为弘道园。又传,清初著名诗人、大书法家吴雯之父在蒲州任学正期间去世,吴雯孤贫,无法回辽阳原籍,便寄居于此,取名弘道园。
该村系杨桥村、马道村合并而成。杨桥村是杨博为其母在此修桥一座而得名。马道村是明朝一姓聂者在此修建坟园,并修马道一条,坟园看护人住在这里,故名马道村。后两村逐渐连接在一起,合并为一个村庄,各取村名首字,更名杨马村。
相传武则天在普救寺修建功德园,花园村位于功德园的花园,故名。
该村因位于普救寺院的坡底,故原名寺坡底。又因《西厢记》爱情故事发生于普救寺,故更名西厢。
鲁家村原址在蒲州城北门外,1949年黄河发大水,蒲州城周围村庄被淹,事后要求各村东迁七里,东迁的鲁家、上码头、北吴、越城、上店头、郝家巷、阎家巷共7个自然村组成一个行政村,仍名鲁家。
原名润河村,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后人迁此,故改润河村为文学村,后分为东、西、南、北四个村庄,该村居西,故名西文学。
建村初便得名太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