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以前为三苗、鬼方、牂牁、卢国、夜郎地。 汉为鄨县地。 南北朝时为昆明彝族卢鹿部署地。 唐代属龚州,宋为罗氏鬼国地。 元属亦溪不薛和顺元路。 明代属水西。 清代先后为黔西府署、州署驻地。 1914年以来为黔西县公署驻地,属中一区第一联保;1927年分别建东关、南关、西关、北关四镇。 1941年将四镇并为城东、城西二镇。 1944年两镇合并称城关镇。 解放后隶属一区。 1950年6月置城关区,1955年11月改为镇。 1958年12月改镇为幸福人民公社。 1961年3月复镇。 1967年5月改镇为区。 1980年10月复镇。 2011年12月,省人民政府以黔府函〔2011〕453号批复同意撤销黔西县城关镇,设立水西街道办事处、莲城街道办事处、文峰街道办事处、杜鹃街道办事处。 |
2011年12月27日,贵州省政府下发黔府函〔2011〕453号文件同意撤销黔西县城关镇,设立水西街道、莲城街道办事处;在黔西县循环经济工业园区设立文峰街道办事处;在承接产业转移基地设立杜鹃街道办事处。 2019年,同意黔西县设置锦绣街道,锦绣街道辖原杜鹃街道的新民社区、锦绣社区和原莲城街道的金凤社区,街道办事处驻锦绣社区。 |
秦代以前为三苗、鬼方、牂牁、卢国、夜郎地。 汉为鄨县地。 南北朝时为昆明彝族卢鹿部署地。 唐代属龚州,宋为罗氏鬼国地。 元属亦溪不薛和顺元路。 明代属水西。 清代先后为黔西府署、州署驻地。 1914年以来为黔西县公署驻地,属中一区第一联保;1927年分别建东关、南关、西关、北关四镇。 1941年将四镇并为城东、城西二镇。 1944年两镇合并称城关镇。 解放后隶属一区。 1950年6月置城关区,1955年11月改为镇。 1958年12月改镇为幸福人民公社。 1961年3月复镇。 1967年5月改镇为区。 1980年10月复镇。 2011年12月,省人民政府以黔府函〔2011〕453号批复同意撤销黔西县城关镇,设立水西街道办事处、莲城街道办事处、文峰街道办事处、杜鹃街道办事处。 |
2011年12月27日,省政府下发黔府函〔2011〕453号文件,批复同意撤销城关镇设立水西等4个街道办事处。 批复内容为:同意撤销黔西县城关镇,设立水西街道、莲城街道办事处;在黔西县循环经济工业园区设立文峰街道办事处;在承接产业转移基地设立杜鹃街道办事处。 2019年,黔西县设置锦绣街道,锦绣街道辖原杜鹃街道的新民社区、锦绣社区和原莲城街道的金凤社区,街道办事处驻锦绣社区。 (黔府函〔2019〕23号)。 |
2019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布《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黔西县设置锦绣街道的批复》(黔府函〔2019〕23号)文件,同意黔西县设置锦绣街道,锦绣街道辖原杜鹃街道的新民社区、锦绣社区和原莲城街道的金凤社区,街道办事处驻锦绣社区。 |
元代时期,纳入官办亦溪不薛牧场。 明代时期,为水西地区牲畜交易市场之一。 清代时期,为黔西州安德里设治地,因街道在砂嘎坡东丘陵凹地而名砂窝。 民国三年(1914年),为黔西县南一区设治地。 民国十六年(1927年),置金砂镇。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更名南明镇。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复称金砂镇。 民国三十年(1941年),金砂镇改为金碧乡。 1953年5月,划置金碧、瓦厂、雨寨、砂龙、白泥5乡。 1955年,瓦厂、雨寨2乡并入金碧乡。 1958年9月,金碧乡改公社。 1984年5月,改金碧镇。 1991年7月,砂龙、红岩2乡并入。 |
清代时期,划归黔西州安德里三甲。 民国十六年(1927年),置雨化乡。 1953年5月,分置雨化、雨明、蒿枝(后改平坝)3乡。 1958年9月,各乡改农村公社。 1984年5月,公社改乡。 1991年7月,雨化、雨明、平坝、龙场4乡合并为雨朵镇。 |
南梁时期,彝族卢鹿部称南部为夹水而留部族控据开发。 唐、宋时期,为龚州和罗氏鬼国地。 元代时期,先后属鸭水县、亦溪不薛总管府和顺元路宣抚司。 明代时期,先后属贵州宣慰司和水西宣慰司。 清代时期,为黔西州崇善里设治地和讯、塘、铺驻地。 民国三年(1914年),滥泥沟为黔西县南二区设治地。 民国十六年(1927年),置大关镇和肇新乡。 民国三十年(1941年),肇新、化竹2乡并入大关镇。 1953年5月,划置大关镇和鸭池、兴隆、化竹、七里3乡。 1955年,七里乡分别并入大关镇和桂箐。 1958年9月,各乡镇改农村公社。 1984年5月,恢复大关镇建制。 1991年7月,鸭池、兴隆、桂箐3乡并入大关镇。 |
南朝齐建元二年(480年),境为谷邑县设治地。 明为龙场九驿中的驿站而逐渐发展成乡场。 明崇祯八年(1635年),明军筑谷里堡扼控一方。 清划归黔西州崇善里四甲,为川盐运输线食宿地。 民国三年(1914年),为黔西县东一区设治地。 民国十六年(1927年),置谷里镇。 民国三十年(1941年),乐群乡并入。 1953年5月,分置谷里、大龙、莲花、青龙、大水5乡。 1954年,大龙乡并入谷里乡。 1958年9月,各乡改农村公社。 1984年5月,谷里公社改镇。 |
南朝时,为彝族卢鹿部军事要地和住居地。 明代,开龙场九驿后,朵朵坝发展成场。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明军在六广河北岸筑古胜城扼控渡口。 清初,划归黔西州崇善里四甲。 民国十六年(1927年),置树丰镇。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树丰镇改名素丰镇。 民国三十年(1941年),素丰镇、朴厚乡合并为素朴乡。 1953年5月,分置素朴、素丰、朴厚、百花、牛场、马路6乡。 1955年6月,素丰乡并入素朴乡。 1958年9月,百花乡并入朴厚乡,各乡改农村公社。 1984年5月,复乡。 1991年7月,素朴、朴厚、牛场、马路4乡并为素朴镇。 |
古名革木。 清初时期,开场,划入黔西州西城里。 民国初期,划归黔西县北一区。 民国十六年(1927年),置三坪、石坪、环河3乡。 民国三十年(1941年),三坪、环河2乡并入石坪乡。 1953年5月,置中坪、石坪、新民、野马、顺河5乡。 1954年,新民乡并入中坪乡。 1956年5月,顺河、石坪2乡合并为顺石乡。 1958年9月,各乡改公社。 1984年5月,中坪公社改中坪镇。 1991年7月,顺石、野马2乡并入中坪镇。 |
清初时期,为黔西州西城里设治地,设塘地和川盐运输线的食宿地。 民国三年(1914年),为黔西县东二区设治地。 民国十六年(1927年),置重新乡。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重新改乡镇。 民国三十年(1941年),镇改乡。 1953年5月,分置重新、文风、新华、龙塘、新龙5乡。 1955年,新龙、文风、新华3乡并入重新乡。 1958年9月,重新乡改公社。 1984年5月,公社改重新镇。 1991年7月,龙塘、石坪2乡并入重新镇。 |
南梁时期,彝族卢鹿部占据水西地区后,西溪等地为该部土目化砂治地。 明代晚期,出现集市龙场(后名狗场)。 清代时期,属黔西州黔兴里,官方在西溪设汛,在以那坝(野坝)、新铺、杨家海、松树沟、西溪设塘和铺。 民国十六年(1927年),置林泉乡。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改林家镇。 民国三十年(1941年),林泉镇、岔白乡、西溪乡合并为林泉乡。 1953年5月,分置林泉、西溪、青海、瑶坪、野坝、岔白6乡。 1955年6月,青海乡并入林泉乡。 1958年9月,岔白乡并入野坝乡,同时,各乡均改公社。 1984年5月,复乡并改林泉镇。 1991年7月,西溪、瑶坪、野坝3乡并入林泉镇。 |
清代时期,属黔西州安德里五甲。 民国十六年(1927年),置慕义乡。 民国三十年(1941年),同仁化乡和化屋特编保合并为仁慕乡。 1953年5月,分置羊场、大坝、猴场3乡。 1956年5月,大坝乡并入羊场乡。 1958年9月,各乡改公社。 1984年5月,复乡。 1991年7月,猴场乡并入。 2011年12月,羊场乡改为金兰镇。 |
元划归官办的亦溪不薛牧场范围。 明为水西彝族土目驻地和设治地,留有内庄、官庄、衙院等地名。 清分属平远州和黔西州,官方在大树坪、白泥田、木渣黑、凹水设塘。 民国四年(1915年),织金县(原平远州)的凹水、木渣黑等地划归黔西县。 民国十六年(1927年),置木星镇和锦水乡。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木星镇复称木龙镇。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木龙镇改名木星镇。 民国三十年(1941年),木星镇、锦水乡合并为锦星乡。 1953年5月,分置锦星、毛栗、白泥3乡。 1954年,增置凹水乡。 1958年9月,毛栗乡并入凹水乡,各乡改公社。 1984年5月,复乡。 1991年7月,白泥、凹水2乡并入锦星乡。 2011年12月,锦星乡改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