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上杭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上杭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古称郭坊;南宋乾道四年(1168)上杭县治从中寮场迁至郭坊;宋、元属来苏里;明、清属在城里;1929年土地革命时,为上杭县苏北一区苏;1936年属第一区(城厢区);1949年解放初附城区;1956年8月称城关镇;1958年公社化,设城关公社;1960年与城郊公社合并为城关公社;1961年体制划小,划出城郊,仍称城关公社;1968年称城关公社革委会;1980年称城关镇。

1986年改称临江镇。

辖:镇东、镇中、英明、天山、镇南、镇西、东南7个社区。

镇政府驻地:上杭县解放路396号(天山社区居委会)。

1950年为城关区;1956年为城关乡;1958年为城关公社;1984年撤乡建镇改为城关镇;1986年改名临城镇;1996年与贾村乡、岗西乡合乡扩镇为临城镇至今。

宋元时属来苏团,明清时为来苏里;民国时期里改区为南一区、南二区、南三区;1936年间为第一区,下设上都、中都、龙文三个联保处,共64个村保,后又合并为乡;1944年又分为上都、中都、龙文三个乡;1949年解放属来苏区;1950年6月属第十二区;1953年普选后下辖行政村为乡;1956年小乡合并为上都、中都、苏平、下都四个大乡;1958年大乡合并为东风公社;1961年又分为上都、中都、苏平、下都4个公社,中都设中都工委。

1965年上都、中都、苏平、下都4个公社又合并别为中都人民公社;1984年称中都乡;1986年7月下都从中都乡划出设下都乡;1993年称中都镇。

明、清属胜运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属代英县(县苏在太拔)东四区;民国保甲制时为蓝溪乡;1949年解放初与大溪乡(今属永定区)合并为蓝大区;1952年属第四区;1956年8月属蓝稔区公所;1957年划出合溪乡归永定。

1958年公社化,称蓝溪公社;1960年与稔田公社合并,称蓝稔公社;1961年体制划小,设蓝溪公社、载厚公社;1961年划入永定合溪的2个自然村。

1965年蓝溪公社与载厚公社合并为蓝溪公社;1968年称蓝溪公社革委会;1980年称蓝溪公社管委会;1984年称蓝溪乡;1985年称蓝溪镇。

辖:黄潭村、沈田村、湖里村、歧滩村、梅永村、觉坊村、蓝溪村、龙丰村、载厚村、岩华村、白水村、冯石村12个村委会,171个村民小组,镇人民政府驻地:蓝溪村厚里岗。

宋、元时属胜运乡;明、清时属胜运里,其中清朝时分为丰稔、龙田二个片,丰稔属永定县,龙田属上杭县;1929年土地革命时属上杭县苏东五区苏,1930年为杭武县苏第一区苏,1933年为代英县苏立民区苏;1936年,杭永两县争辖丰稔,经福建省第六区行政公署查勘判决,明确划归上杭管辖,把丰稔、龙田各取一字,成立稔田乡,属第二区;1949年解放初属稔田区;1950年6月属上杭县第三区;1956年与蓝溪并为蓝稔区;1958年称蓝稔乡,同年10月公社化,称稔田公社;1960年稔田公社与蓝溪公社合并为蓝稔公社;1961年体制划小,分为丰稔、龙田2个公社;1965年丰稔公社与龙田公社合并,称稔田公社;1968年称稔田公社革委会;1980年称稔田公社管委会;1984年9月称稔田乡;1993年10月称稔田镇。

宋至道二年至咸平二年(996—999)上杭县治驻鳖沙里(今白砂镇碧沙坑村)。

宋元时属鳖沙里,明清时为白砂里;1929年10月,县苏维埃政府先驻县城,后迁白砂,时白砂为上杭县北二区;1930年为杭武县第五区;1932年至1933年冬,上杭县苏维埃政府先后驻于白砂、大乾头、科子里等地;民国时为第三区;1949年解放后为白砂区;又称第六区;1956年华家片并入白砂,1958年3月撤区并乡分为白砂,官将两个乡,同年10月公社化,设国庆公社;1959年改称白砂公社;1961年6月设白砂工委,辖:白砂,官将,华家公社;1962年华家公社从白砂工委划出;1965年官将、白砂二公社合并为白砂公社;1968年称白砂公社革委会;1980年称白砂公社管委会;1984年称白砂乡;1993年称白砂镇。

元、明、清时属古田里;1929年土地革命时,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到古田,成立苏维埃政府,召开古田会议,属北五区苏;三年游击时期张鼎丞、俞炳辉等在此坚持革命;民国24年(1935)古田、蛟洋合为第四区,1938年设云田乡公所;1949年傅柏翠在郭车参加了闽西起义,成立闽西革命行动委员会云田支会,同年9月解放属古蛟区;1950年6月改称第七区;1953年3月21日设第十三区公所,称云田镇;1956年又与蛟洋合并为古蛟区;1958年3月撤区并乡;同年10月1日又与福利、步云、郭车乡合并为古田公社;1961年分苧园、福地、步云、郭车、古田五个公社,属古田工委;1965年与苧园、郭车合并为古田公社;1968年称古田公社革委会;1980年称古田公社管委会;1984年称古田乡人民政府;1986年称古田镇人民政府。

清属平安里;土地革命时,是才溪农民暴动的发源地,建立红色政权,88%的青壮年参加红军,1933年毛泽东曾三次在此开展革命活动,写出著名的《才溪乡调查》;民国时为才溪乡,太平乡,1949年解放初属第九区(才溪);1956年3月并区并乡,官庄,旧县的部分并入才溪区;设才溪,通贤,旧县,回龙,官庄,珊瑚,三康、四坊等14个乡;1958年年10月公社化,成立才溪公社,设16个大队;1961年6月划小体制,分为才溪、四坊、通贤三个公社,属才溪工委;1965年又与四坊合并为才溪公社;1968年称才溪公社革委会;1980年称才溪公社管委会;1984年称才溪乡;1993年称才溪镇。

因原系长汀县辖,位于长汀南部,地势比较向阳开阔,故名南阳。

宋元时属汀州、临汀郡;明属汀州府;清为汀州府平原里;土地革命时设南阳区苏,1930年6月在龙田书院(现南阳中心小学)召开红四军前委和闽西特委联席会议;民国为长汀县第四区;1949年解放初属长汀县三平区;1950年8月为长汀县第八区;1958年1月从长汀县划入上杭县辖,称三平区,设南阳、涂车、黄罗三个乡,同年9月合并为南阳乡,10月公社化,称南阳公社;1961年6月划分为南阳、南上、涂车、黄罗四个公社;1965年4月又合并为南阳公社;1968年10月称南阳公社革委会;1980年6月称南阳公社管委会;1984年9月称南阳乡;1988年12月称为南阳镇政府。

宋、元、明及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以前,属古田里;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至民国初年,属第五区;民国初年至1935年属上杭县第三区;1927年土地革命即1930年在此设中共北三、北四区委、区苏维埃政府,区农协等;1928年农历五月初八(即公历6月25日)在此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蛟洋暴动”;1929年7月在文昌阁召开了中共闽西特委第一次代表大会;1935年红军北上抗日后,属上杭县第四区;1949年9月解放属古蛟区;1950年6月属第七区公所;1953年3月21日属第十三区公所;1954年分为华家、文都、中村、塘厦、蛟洋、苦竹6个乡;1958年10月公社化设上游公社;1959年改称蛟洋公社,同年设小公社,为蛟洋公社和华家公社,1960年设工委,蛟洋公社归古田工委辖,华家公社归白砂工委辖;1962年蛟洋公社从古田工委划出,华家公社从白砂工委划出;1965年3月蛟洋公社和华家公社合并称蛟洋公社(社址设在丘坊大队);1968年称蛟洋公社革委会,1980年称蛟洋公社管委会;1984年称蛟洋乡;2012年称蛟洋镇。

宋真宗咸平二年至宋仁宗天圣五年(999—1027),语口市(今全坊村过渡处)设县治,所以称“旧县”。

宋元时属鳖沙里;明、清属白砂里(梅溪、水东、郭坑属平安里);土地革命时,河西村宫厂里设上杭县苏,河东村的敦本堂设区苏,辖:早康、新坊、扁山、旧县等11个乡苏;民国时,划为新乡、旧县、三益三个乡;1949年解放初合并为旧县区(后称第八区),辖新坊等11个行政村;1954年玉女,九洲划入附城区;1956年并区并乡后属才溪区公所,下设五个乡;1958年公社化,成立旧县公社;1961年体制划小分为新坊、旧县、梅溪三个公社,属才溪工委;1963年福村大队从蛟洋划入旧县;1965年梅溪公社的梅溪、谷坑、水东、迳美并入旧县公社,早坑、碧砂划入白砂公社;1966年改为红岩公社;1968年称红岩公社革委会;1971年复为旧县公社革委会(原公社驻地龙溪小溪口,1973年“六一”洪水冲坏后迁至河西大岗尾);1980年称旧县公社管委会;1984年称旧县乡;2012年称旧县镇。

明清属在城里;1929年土地革命时,属上杭县苏西一区;民国时(1936年),为第一区(信和区)的信和乡、信义乡;1949年解放后属第十一区(信和区);1956年分寨背、湖洋两个乡,同年8月~1958年5月,湖洋、附城两区合并为附城区;1958年10月公社化,寨背、湖洋两乡合并为湖洋人民公社,又称卫星人民公社;1961年体制划小,分湖洋公社和寨背公社;1965年社教运动后湖洋公社和寨背公社合并为湖洋公社;1968年称湖洋公社革委会;1980年称湖洋公社管委会;1984年称湖洋乡;2013年称湖洋镇。

宋元时属胜运乡;明清时属胜运里;1929年土地革命时期,设乡苏;民国时,曾分设溪口、大洋坝、石铭三个伪乡联保处,1936年属第二区;1936年至1949年9月属东三区,后改星聚乡;1949年9月—1953年为星太区,辖大洋坝、溪口、山溪、合甲、石铭、崇睦、太拔、院田、芬霞、双康、大地、黄家12个行政村,普选后为乡;1954—1957年改称第五区;1957年冬撤区并乡,由原12个乡并为五个乡,即溪口、大洋坝、太拔、芬霞、大地;1958年10月成立爱国人民公社(社址设在太拔),后称星太公社,设大厚管理区;1961年体制划小,设太拔、溪口、大洋坝、大地、芬霞五个公社,成立太拔工委;1965年社教运动后,溪口公社与大洋坝公社合并为大洋坝公社(社址设在坑口圩),太拔、芬霞、大地合并为太拔公社;1968年改称五星公社;1971年2月更名溪口公社;1984年称溪口乡;2013年称溪口镇。

宋元时属胜运乡;明清时属胜运里;1929年土地革命时期,属上杭县东三区,1930年属杭武县第三区,1933年设代英县苏维埃政府;1936年属第二区;1936年至1949年9月属东三区,后改星聚乡;1949年9月—1953年为星太区,辖大洋坝、溪口、山溪、合甲、石铭、崇睦、太拔、院田、芬霞、双康、大地、黄家12个行政村,普选后为乡;1954—1957年改称第五区;1957年冬撤区并乡,由原12个乡并为五个乡,即溪口、大洋坝、太拔、芬霞、大地;1958年10月成立星太公社,设太拔管理区;1961年体制划小,设太拔、溪口、大洋坝、大地、芬霞五个公社,成立太拔工委;1965年社教运动后,溪口、大洋坝合并为大洋坝公社(社址设在坑口圩),太拔、芬霞、大地合并为太拔公社;1984年称太拔乡;2014年称太拔镇。

昔称通田,明朝改成通泉,清朝改为今名。

宋元时属太平乡;明清时属太平里;1929年土地革命时期由今通贤、周源、丘屋合建通贤乡苏;1931年为杭武第七区;1933年9月,才溪、通贤分二个区,通贤管辖7个乡;1934年10月民国保甲制时与才溪共建太平乡;1949年解放后为才溪区通贤乡;1955年属才溪区公所;公社化时为才溪人民公社,通贤为管理区;1958年5月称通贤乡人委,同年9月属才溪乡政府,同年10月公社化属才溪公社;1961年从才溪公社划出后为通贤公社;1984年建乡后为通贤乡;2014年撤乡改镇为通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