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四川省各市州历史沿革[2]

四川省各市州历史沿革[2]

战国秦,立严道县,属蜀郡。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改置沈黎郡。

天汉四年(前97),撤销沈黎郡合并于蜀郡,设置西部都尉府,一治旄牛,主管外羌(今汉源一带);一治青衣,主管汉民(今雅安、芦山一带)。

东汉延光元年(123),改蜀郡西部都尉为蜀郡属国。

西魏元钦二年(553)置始阳县,为蒙山郡治。

隋开皇十三年(593)改县名蒙山县。

仁寿四年(604)为雅州治。

大业三年(607)废州,县复名严道县,属临邛郡。

唐武德元年(618)复为雅州治。

明洪武四年(1371)省严道县入州。

清雍正七年(1729)置雅安县,为雅州府治。

1914年属建昌道。

1935年属四川省第十七行政督察区。

1939年划入西康省,属第二行政督察区。

1950年为西康省省会。

1951年析县城及近郊置雅安市(县级)。

1955年西康省撤销,改属四川省雅安专区。

1958年撤市归县。

1983年撤县复置市。

巴中市的前身是县、州、郡。

县建于东汉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时称汉昌县,治今巴州镇,属益州巴郡。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改属益州巴西郡,治今阆中。

建安十八年(213)置巴西郡于汉昌县,治今巴州镇;二十三年(218)巴西郡还治阆中,汉昌县属宕梁郡。

西晋泰始三年(267),县属梁州(治今江口镇)。

建武元年(304)改汉昌为汉兴;东晋安帝(397-418)时复名汉昌,仍属梁州巴西郡。

南北朝宋末,汉昌县侨置于今苍溪、江油县;萧齐(479-501)时,复置汉昌县。

北魏505年于汉昌地置大谷郡,治今巴州镇;514年于大谷郡北(今江北乡江北村)置巴州。

萧梁天蓝四年(505)至十六年(517)亦置巴州于今巴州老城,与北魏对峙。

535年,萧梁统一了两个巴州,设8郡(大谷、其章、归化、义阳、遂宁、哀戒、北水、木门郡),领10县(汉昌、符阳、曾口、义阳、平川、始宁、其章、难江、伏强、池川)1镇(今仪陇县金城镇)。

梁大同元年(535)十月至承圣三年(554),巴州领郡13、县19。

西魏恭帝元年(554)至魏灭,领郡10、县15。

北周大象二年(580)巴州属利州总管府,领郡9、县14。

随开皇三年(583)改郡为州,实行州、县二级地方制;大业三年(607)效秦制,改州为郡,实行地方郡、县二级制。

隋初,巴州郡领化成、曾口、清化、盘道、归仁、始宁、其章、恩阳、永穆9县。

大业三年(607)改巴州郡为清化郡,属梁州,领县14,郡治今化成。

唐武德二年(619)改郡为州,巴州领县7,属山南道。

开元二十一年(733)属山南西道;开元(713-741)时,巴州领县10(化成、盘道、清化、曾口、归仁、始宁、其章、恩阳、大牟、七盘)郡治化成。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至五代末,巴州领县9。

北宋(960-1126)地方建置,州分上、中、下军。

巴州(中等,军事)属利州路(治兴元府,今汉中市)领县5:化成、难江、恩阳、曾口、通江。

南宋(1127-1278),巴州仍属利州路,时分时合,多属利州东路,巴州领县6(通江分设大通江,小通江2县)。

元代,省下分置路、府、州、县,巴州属四川省广元路、领县3:化成、曾口、通江。

明初,巴州仍置,省曾口县;明洪武九年(1376)又省化成县,旋改巴州为巴县,隶属保宁府。

明正德九年(1514)复为巴州,领县2:通江、南江。

清乾隆元年(1736),四川省设5道,巴州属川北道保宁府(治阆中),不辖县,设江口分州于今平昌县江口镇。

民国元年(1912),地方建置设省、府、县(州、厅)三级制,巴州属四川军政府保宁府。

民国2年,改巴州为巴中县,并设江口分县署,属川北道(治阆中);民国3年改属嘉陵道(治今南充)。

川陕苏区时期(1932.12-1935.3),巴中境内设川北道苏维埃、巴中特别市、巴中县、江口县、长胜县、恩阳县苏维埃。

民国24年(1935),国民政府统一川政,划四川为18个行政督察区,巴中县属第十五行政督察区(驻今达州市)。

民国35年(1946)9月1日,以巴中县第三区治江口镇为局址的平昌设治局正式成立,分治原巴中县及达县、通江部分地域。

1949年12月22日,成立巴中县解放委员会;1950年1月19日,巴中县人民政府成立,属西南区川北行政区达县专区;1952年属达县专区;1953年9月属达县地区。

1993年7月成立巴中地区,改巴中县为巴中市,隶属巴中地区。

2000年6月1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巴中地区和县级巴中市,设立地级巴中市。

原县级巴中市改为县级区,称巴州区,治所仍是巴州镇,沿用至今。

周慎靓王五年(前316)置资中县,隶蜀郡、巴郡、犍为郡。

成汉废。

北周武成二年(560)于故地置资阳县,属资州资中郡,为州治地。

隋大业三年(607)废州,县属资阳郡。

唐复资州。

元废。

明洪武六年(1373)复置资阳县;明洪武十年(1377)省入简州,成化元年(1465)复置。

清初属成都府,雍正五年(1727)改属资州直隶州。

1914年属永宁道。

1935年属第二行政督察区。

1950年属内江专区。

1985年属省辖内江市。

1993年1月,撤销资阳县,设立资阳市(县级)。

1998年2月,析内江市安岳、乐至2县及资阳、简阳2市(县级)设资阳地区。

2000年6月撤销资阳地区和县级资阳市,设地级资阳市。

战国时,公元前316年秦置湔氐道(今松潘),阿坝州始有建制。

西汉置汶山郡。

晋、隋袭旧制有所拓展。

唐代建置时有兴废,演变频繁。

宋置茂州通化郡、威州维川郡。

元为土司制度之始,明置于茂州、威州、松潘卫,分辖各土司及千户所。

清设茂州、理番厅、松潘厅、懋功厅。

民国之初改厅州为县,继后设松理懋茂汶屯殖督办公署,后改为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辖松潘、茂县、汶川、理县、懋功(今小金)、靖化(今金川)6县及草地65部、20个土司、11个屯守备。

1935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在州境内转战停留达16个月之久,创建了各级苏维埃政府和少数民族革命政权,阿坝州是红军长征途中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最多的地区。

长征途中,党中央先后在阿坝州召开了两河口、卓克基、芦花、沙窝、毛儿盖、巴西等10次政治局会议(含扩大会议、常委会议、非正式会议),这些会议确定了红军北上抗日等关系中国革命命运的重大战略方针。

全州13个县被四川省政府认定为革命老区县。

1950年1月,建立川西人民行政公署茂县专区专员公署,1953年撤茂县专区建立四川省藏族自治区,1955年更名为阿坝藏族自治州,1987年更名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古为羌地,元初设土司制度,清末改土归流。

原属西康省,曾名“藏族自治区”(州级)、“藏族自治州”。

1955年,西康省藏族自治州划归四川省,改称甘孜藏族自治州,自治州人民委员会驻甘孜县。

直辖甘孜、炉霍、道孚、新龙、白玉、德格、邓柯、石渠等8县,并设立康定办事处和理塘办事处,作为自治州政府的派出机关。

康定办事处管理康定、九龙、雅江、乾宁、丹巴5县;理塘办事处管理理塘(驻建设乡)、稻城、乡城、得荣、巴塘、义敦6县。

1956年,由色达地区设立色达县(驻色达),属甘孜藏族自治州直辖。

原属雅安专区的泸定县划归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办事处管辖。

乾宁县由惠远乡迁驻八美。

1958年,撤销康定办事处和理塘办事处,所属各县由甘孜藏族自治州直接领导,辖21县。

1978年,撤销乾宁、邓柯、义敦3县,将乾宁县并入道孚、雅江2县,邓柯县并入石渠、德格2县,义敦县并入巴塘、理塘2县,甘孜藏族自治州辖18县。

2015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康定县,设立县级康定市,以原康定县的行政区域为康定市的行政区域。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部族。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建越嶲郡,以后蜀汉、唐初、元代历次省改,也多由彝族首领直接管辖,为凉山设土司制之始。

明改建昌卫,清改为宁远府,治所均在西昌。

1939年1月划入西康省。

1950年12月建西昌专区。

1952年4月析西昌专区置凉山彝族自治区,因境内有大凉山故名,首府驻昭觉县。

1955年4月更名凉山彝族自治州,并入四川省,辖昭觉、布拖、金阳、美姑、喜德、普雄等7县。

1956年1月置甘洛县,雷波、马边、峨边3县由乐山专区划属。

越西县由西昌专区划属。

1978年10月撤销西昌地区,除米易、盐边2县划属渡口市外,其余各县并入凉山彝族自治州,改盐源彝族自治县名盐源县,自治州首府由昭觉迁西昌。

2021年1月民政部批复同意会理撤县设市,全州现辖西昌市、会理市、德昌、会东、宁南、普格、布拖、昭觉、金阳、雷波、美姑、甘洛、越西、喜德、冕宁、盐源县和木里藏族自治县17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