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称干滩、晴滩。隋唐时期,“干滩市”已具相当规模。宋初,干滩设置建制镇,镇名为官陂。后仍称干滩。到了元代,虽无镇的建制,但民间仍沿旧习,称“干滩镇”或简称“干镇”。明成化十三年设置干滩镇巡检司、明成化十七年在古驿道上的干滩镇正式建立驿站,称“干滩驿”,又称“干镇驿”,明正德十六年“沔阳州总图”将地域标为“干镇驿”,由此引申为地名,简称“干驿”,一直沿用至今。 [详细] |
马湾集镇形成于明朝初期,因牛蹄支河在此处有个转弯的河段,加之这一带的居民多为马姓,故名“马湾子”,形成集镇后,取名“马湾场”,后简称“马湾”。 [详细] |
卢家口原名芦汉汊地或芦汊口。相传在明朝前,此地为天门河一支流的入口处,这里芦苇丛生,十分荒凉,一些渔民在此捕鱼谋生,岸边有几间茅草棚子住着数户人家,因而逐渐有了集市交易。到明朝至正二年,有一卢姓人在竟陵为官,其孙卢子良带领百姓,在芦汊地筑堤围垸,以卢姓叫卢家垸。由于集市日渐红火,便将这个场口改名为卢家口。 [详细] |
相传明朝初年,一些杨姓,江姓,吴姓等姓氏的人从江西省的泰和县迁入到天门河小板段两岸定居,住在南岸的移民以家乡的地名将此地命名为泰和镇。定居后,为了行走方便,人们在离泰河镇上下二三公里处的天门河上分别用木板架了两座木桥。木板桥架好后,人们将上游的木板桥称为小板桥,将下游的木板桥称为大板桥,当时小板桥附近经常有船只停泊,逐渐形成了一个港口,到了清朝雍正二年,当地的居民又陆续在港口的堤上建房、经商、形成了集镇。于是人们将这里称为“小板港,后来简称为“小板”。 [详细] |
明崇祯年间,此地(今九真镇)一江姓人家生养九子,广行善事,誉满乡里。一游方和尚得知此事,赞曰”此九个真人也”,于是江姓后人在此修建”九真庙”。九真镇由此得名。 [详细] |
据传汉代此地(今皂市镇)的人们喜欢在门口种植皂荚树,以避邪除恶得名。 [详细] |
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一胡姓的拔贡老爷告老回乡,在此修建一排店铺经商,取名”胡家店子”,后逐步发展成为集市而得名。 [详细] |
汉代此地(今石家河镇)居民石姓居多,加之有水道直通汉江得名。 [详细] |
佛子山镇因境内佛子山得名。 [详细] |
以辖区内净潭村得名。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