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涂岭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涂岭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2004年因福建炼油厂一体化征地拆迁,原南埔镇外厝、西枫、仙境村、后龙镇东山等村的部分村民安置于此,希望搬迁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故名。
据古代涂氏村民来此,建居在古驿道之岭上,后开设店铺,逐步形成一街,故称为涂岭街。又一传说,古代陈、王等氏村民相继来此定居,自小山丘上向低处建村,从此地形取名为涂岭。
因古代此处系为山谷间一坑垄,中间有多条小溪流,故名。
因溪头村位于打珠溪之中流,古代驿道从此经过,架桥一座,为无量桥,建于南宋年间,此桥是当时通往京都之要道,1997年为肖厝区第一批区级文物保护。后来王、郑、盘等氏村民先后到此建居(在此溪桥之前端),故称“溪头村”。
因元朝时,地方武装首脑陈潼在此古驿道口筑关修寨,驻扎兵营,故称陈潼关,后称潼关。本村有潼关、白水、白水岭、后望四个自然村,后以白水、潼关二村组之首字命名为“白潼村”。
因据传清美村所处地界古时是个沃头(码头),(据考证清美村前田地宋元时尚是海港),建有仓库,“紫云”黄氏先祖于元代从惠安张坂后边村迁居此地,选址于仓库尾端,建了以后称“中厝”的祖居,故名。
据传宋元时,由姓厦和姓炉的两个姓氏的村民迁此定居,以姓氏取名厦卢,因没衰外迁,王氏村民到此建居,仍沿用此村名,后因谐音为“下炉”。
因此处系为泗州溪山冲积沙泥地,一逢山洪暴发变成汪洋,后来吴氏村民迁此,依山沿垵坂地建居,经修堤筑岸治理,开垦成为一大片田洋,故取名为汶洋。后以其所处地势及名称雅化为汶阳村。
芦朴村原名为路打村,因路打在闽语中发言不雅,后于1999年经省政府主管部门批准改为芦朴村。
因在松园后山有一片高大茂密的松树园林命名。
因古时此地溪流有个小水坝,后来,出、陈二氏村民相继迁此,建居在此坝之旁,称“小坝”。
据早辈人流先辈从事手工艺生活,专门靠烧瓦、碗、瓯赚钱,故名。
因村庄位于福厦公路中心点,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以其地理位置及作用而称为路口村。
古时,此地为通往福州、泉州等地之重要驿站,设有驿亭,供过往官员憩息。后来曾、黄、林等氏村民相继迁此,居在溪流冲击之坂地,故称为驿坂。
五社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素有“大雾山下十八村”之称,后因遭兵灾匪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仅存模柄、园内、八担、上黄、岭下5个自然村,行政村划分时取名为五社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