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村原名为大林村,因村周围树林茂密而得名。后来树木大部分被损坏,又因村庄地处靛头沟的沟口处,故名南峪口。 |
古时该村东北一里处有一泉水。泉周围筑有水池,水池周围一丈,常年流水不断,水明如镜,清澈见底。泉旁建有一庙,名为“井龙亩”,村子由此得名龙泉。 |
该村在明代曾设有徐北都,驻村北寿宁寺,以寿宁寺为界,该村地处寺院的南面,故名南徐村。 |
相传,该村的地下水位较高,经常泥泞不堪,曾名泥巴村。后来因为泥巴地易板结,庄稼难以生产,与村民们人财两旺的愿望不合,所以以意愿得名为宜儿村,取该地宜于子孙后代的繁衍生息之意。民国年间曾有人建议改名为宜安村,但因与介休义安村音同而未改。 |
该村的居民以武姓居多。相传,某日中午村民们集中在一起议定村名,于是,有人提议定名为武午村。又一说:因武则天是该村武家后代,武则天曾路过该地停留休息过一个上午,武则天当朝喻如中午之太阳,武家兴旺,故名武午。 |
武陵村曾为平陵故城、大陵城。《读史方舆纪要》引《城邑考》:“大陵故城,周十余里,后魏废”。《春秋舆国》谓,平陵在文水县东北二十里,即今武陵村。清光绪九年(1883)重修文水县志载:大陵城,汉为县,晋时南单于居之。因该村位于平陵城、大陵城之南,故名大城南。 |
据考察,文水古城,北魏受阳县、隋文水县、唐武兴县,故址中心均在今文水县城东5千米旧城庄。宋元符年间(1098-1100)避水患,文水县城移至章多里之南,即今县城。因该村曾是旧城之东半城,故名东旧城村,后简化为东旧。 |
据考察,文水古城,北魏受阳县、隋文水县、唐武兴县,故址中心均在今文水县城东5千米旧城庄。宋元符年间(1098-1100)避水患,文水县城移至章多里之南,即今县城。因该村曾是旧城之西半城,故名西旧城村,后简化为西旧。 |
据考察,文水古城,北魏受阳县、隋文水县、唐武兴县,故址中心均在今文水县城东5千米旧城庄。宋元符年间(1098-1100)避水患,文水县城移至章多里之南,即今县城。因该村原为旧城地址,故名旧城庄。 |
相传,麻家寨与里洪村原为一村。在宋元符年间,被洪水冲隔为两村,从两村间往北有三条排洪水渠,每条渠南北间隔一里,人们叫做“一里三洪”,故名里洪。 |
因村中座落在龙泉沟的沟口处,故名沟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