珙石因质地细腻润滑、黑亮发光,在炎热的夏天,用手触摸,感触冰凉、舒适而著称,珙泉镇因这种人们习称的墨石被誉为“珙石之乡”。珙石的形成距今已有两亿年的历史,它埋于泥土中,小件珙石在泥土的表面可以寻找,而大件的珙石不容易找到。珙石富含沥青质、炭质石灰岩以及泥灰岩,有的珙石含有古生物化石的碎屑。珙石硬度在3.5—4之间,由于珙石质地细腻,琢磨性能和发墨性能良好,人们将珙石制作工艺品,采用浮雕、镂空等技艺,制成各种成品,该石用绒布经常擦试,越擦越亮。在珙县汉墓0土的用珙石雕刻的纺锤(该石藏于珙县文物馆),充分说明了在2000年前的石人运用珙石雕刻的生产工具。珙雕工艺品主要以砚台、笔筒、人物、动物、山水盆景等为主,还有梅、兰、松、竹等花饰工艺品,深受人们喜爱。珙泉镇的旅游资源以省级风景名胜蜀南温泉为龙头,现已开发出祥风洞、荷花池、漂风岩瀑布、鱼池水上开发区、白鹤窝溶洞群、烈士陵园、麒麟寺等风景名胜旅游区,位于坝底村的蜀南地宫期待有识之士前来开发。珙泉镇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种类较多,主要以煤、铁、石灰石、玄武岩为主,煤炭分布在德袜、官沱、三江、下坝、坝底、张永等村,探明煤炭储量近2亿吨,铁矿分布在三江、坝底、凤天、德袜等村,石灰石纵贯全镇十余公里,并在坝底形成小石林,除此之外,还储藏有优质陶瓷土、耐火粘土矿、磷矿、铅矿、方解石等。
".。 |
巡场镇位于四川盆地南缘,东经104°47′,北纬28°23′,平均海拔348米,东北面与长宁县接壤,西北面毗邻高县,是珙县的北大门,距宜宾市56公里,蜀南竹海36公里。全镇幅员面积107.6公里,辖26个村、6个社区居委会,2005年末总人口11592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7672人,是川南最大的建制镇。 巡场镇是川南和云、贵两省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成珙铁路、宜珙、叙高水泥路纵贯全镇,境内属亚热带湿润气候,主产水稻、玉米。自然资源丰富,森林面积达7万多亩,煤炭储量4.5亿吨,石灰石遍布全镇,磷铁矿、耐火砂岩等各种矿产丰富,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 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巡场人民经历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抗争和拼搏,写下了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而今终于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富裕的道路,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巡场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崛起,工业、农业、商贸、交通、教育、城镇建设等方面都得到长足的发展,全镇经济社会实现了一年一个变化、一年一次发展、一年一步跨越,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9.7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86元,镇级财政收入548.5万元。 |
2019年,撤销仁义乡和恒丰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孝儿镇管辖,孝儿镇人民政府驻中心街1号。
孝儿镇位于珙县西部,距珙县县城五十公里,地处南广河畔,幅员面积74.3平方公里,东与恒丰乡接壤,南连仁义、沐滩两乡,西与筠连县毗邻,北与高县相连。自古以来就有“鱼米之乡”之美称,镇辖24个行政村,一个社区,147个农业合作社,三个居民小组,总人口31000人。镇域内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地形呈浅丘状,气候温和湿润,雨量较充沛,适合于多种植物的生长,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小麦、花生、油菜、蚕桑等农作物,渔业、畜牧业、蚕桑是镇内的主要支柱产业,二00四年全镇粮食总产实现15057.8吨,农村经济收入达11257.73万元,家民人均纯收入3120元。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实施“科教兴镇”战略,现在已建立生猪基地、花生基地、蚕桑基地、渔业基地,养鱼专业已获四川省无公害水产品基地证书,逐步实施千吨鱼工程。 信息灵通,交通便捷。镇内已安装程控电话1800余门,移动电话配置7000余部,通邮覆盖率达100%,县城至孝儿镇水泥路于二○○二年全面竣工,珙筠铁路横穿孝儿镇境内,并设立了火车站,全镇90%以上的村通了公路。镇内社会事业比较发达,有县中学一所,镇中学一所,小学15所,幼儿园3所,卫生院2所,村级卫生室25个。 招商引资项目突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已成为孝儿镇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坑口电厂落户孝儿契机,孝儿镇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扎实做好各项工作,营造良好环境,吸引外来投资者。全镇现有企业8个,个体工商户495户。 真诚合作,共谋发展,孝儿镇欢迎您的光临!.。 |
底洞镇位于珙县中南部洛浦河畔,距珙县县城34公里,东与兴文县周家镇接壤,西靠仁义乡、下罗乡,南接玉和乡,北邻珙泉镇和长宁县双河镇,洛浦河穿境而过。全镇幅员面积136.706平方公里。总人口3.15万人,辖28个村154个农业社和1个社区居委会,全镇有林地面积10.3万亩,森林覆盖率46%。境内山峦重叠,是典型的山区场镇,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海拔高度400─1100米,无霜期329天,年均降雨1154.0毫米,年均气温17.6度,年均日照1035.3小时,属全国低日照地区。2005年粮食总产量为14320吨,国内生产总值为14540万元。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0205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5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26元。 近年来,底洞镇围绕“特色富民,矿业立镇,精品建城,项目兴镇”的发展思路,打造矿业大镇,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实现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同时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广泛推广沼——桑——饲——牧,沼——菜——饲——牧循环农业模式,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强镇的目标。 底洞镇矿产资源丰富,极具开发前景。煤炭储量1.2亿吨,优质硫铁矿储量8000万吨,方解石、铁矿储量丰富;石灰石遍布全镇,可为大规模水泥生产提供原料和建筑业发展提供建筑材料;页岩、高岭土资源丰富,是生产页岩砖、陶瓷等建筑材料的优质原料;洛浦河畔的德惠村矿泉水资源,经国家卫生部认定为优质天然矿泉水,极具开发潜力和价值。目前,镇内有5座总装机量1565KW的小型水电站、15个原煤生产企业,年产销原煤100万吨。2005年乡镇企业总产值为43215万元。 底洞镇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土豆等为主,经济作物以蚕桑、岩桂、甜苦笋等为主,畜牧业以生猪、肉牛、山地乌鸡等为主。已建成优质肉牛养殖、蚕桑生产、高山无公害蔬菜、朝天椒、甜苦笋、佛手瓜、山地乌鸡、仔猪繁育等产业基地。现有“一步成园”桑园7000亩,岩桂3000亩。 底洞镇有初中1所,小学17所,在校学生4562人,教师224人。有医院、卫生院2个,医生37人。程控电话、移动通信、光纤电视覆盖全镇,水电设施齐备。 |
2019年,撤销下罗镇,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上罗镇管辖,上罗镇人民政府驻人民路96号。
上罗镇地处珙县中部,东与底洞镇和兴文县毓秀乡毗邻,南与罗渡乡相连,西与筠连县乐义乡和珙县下罗乡接壤,北接玉和乡,场镇距县城57公里。幅员面积117.8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1个社区,144个村民小组,5个居民小组,总人口30706人。境内气侯宜人,雨量充沛,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主要农产品有水稻、玉米、小麦、烤烟、蚕桑、茶叶、生猪等,岩桂是上罗镇特有的优质经济林木资源,全镇现有岩桂面积1.2万亩,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2005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249万元,农业总产值6954万元,企业总产值16887万元,粮食总产量13636.4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847元。上罗镇的工业经济以加工业、发电等为主,主要企业有-集团竹荪开发公司、金园食品公司和石板滩电力公司。上罗镇的旅游资源丰富,境内集桫椤、猴群、瀑布为一体的龙抱山自然风景旅游区开发已初具规模。全镇已开通程控电话、小灵通、移动通讯、光纤电视,通邮覆盖率达100%,水电设施齐备,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形成循环往复、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社会事业发达,有初中1所,小学21所,卫生院2个。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结合本镇实际,紧抓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好机遇,提出了“小城镇建设兴镇、特色农业富镇、科技创新强镇”的发展思路,努力推动镇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上罗镇先后荣获“省级先进文化镇”、“省级优美环境镇”、“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市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镇”、“市级农村人才开展试点镇”、“市级拥军优属模范镇”、“县级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富聚的资源,便利的交通,秀美的环境,勤劳好客的上罗人民热忱欢迎八方宾客来上罗考察参观、投资发展。 |
【历史沿革】 洛表古代地邻多州,疆域变更频繁,归辖无稽。明洪武中始见洛表之名,属叙南卫管辖。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洛表属岸乡,乾隆十年,知县朱声援复改岸乡为崇礼乡,通称“四川省下南道叙州府珙县崇礼乡”。下设四团八甲,沿用至民国初年,这期间,乡治所设今洛表镇。洛表又因符黑水支流穿流其境,曾称符江。又因系僰人聚居之地,有“珙南僰道”之称。“洛表”之名经考系古彝语音译而来,民国初年,行政建制设乡团防局,民国九年(1920)至二十四年(1935)珙县设区,洛表镇为区署所在地。又设联保办公处。民国二十九年(1940)联保办公处改称为乡镇公所,洛表属甲种乡,并系全县第一大乡,辖二十八保,沿至解放初期。1949年12月8日,农历十月十九,洛表解放,仍沿袭洛表大乡建制。1951年元月分乡建镇,除洛表镇外,另组建胜利乡、民主乡、胜景乡、大坪乡四乡(原洛表乡、民胜乡)。洛表乡农会改为洛表镇农会。1953年撤消镇农会,建立单一的基层政权机构——洛表镇人民政府。1954年5月举行第一次普选,成立洛表镇人民委员会。1980年又改为洛表镇人民政府。1992年撤区扩镇将原民胜乡、洛表乡并入洛表镇。 【地理位置】 洛表镇位于大雪山北麓,地处川滇交界,距县城(巡场)69公里,与筠连县高坎乡、珙县王家镇、洛亥镇、罗渡乡接壤,海拔440——1270米,街镇海拔560米,最高海拔(观宝山)1270米。四周层峦叠嶂,蜿蜒不抱,东西两溪蜿蜒流入符黑水。南靠大雪山山脉,由瓦店子绵延而下;有游家岭、莲花山,西有大风坳、石梯坡山脉;东有油榨坪山脉,中部形成一个大洼地。丘陵起伏,峡谷深邃,整个地形东南高西北低。街镇建在一条斜坡(200左右)长形土埂上。南北长2000米,东西宽300米,宛如一只反扣船,俗有“洛表一条船”之称。全镇幅员面积78.6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1个社区141个社4个居民小组,有耕地面积2.3万亩,森林面积8.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3.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5.9%。 【自然环境】 洛表镇位于四川盆地南部,温度低,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00C左右,最高气温380C,最低气温零下20C。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夏秋两季降雨量多,冬春两季雨量少。 |
" 洛亥镇位于珙县南部,北临上罗镇,东接洛表镇,南临观斗乡,洛斑公路直通云南威信县,距县城81公里,幅员面积64.1平方公里。现有15个村,1个居委会,105个农业社,人口18648人。主要农副产品有优质水稻、小麦、玉米、杂交油菜、脱毒红苕、洋芋、烤烟、花生、地瓜、甘蔗、蔬菜、生猪、牛、禽、树木等,其中洛亥独特的土壤,适合地瓜的生长,该地产的优质地瓜具有独特的风味,远销外省云南,深受云南人民的喜爱。境内煤、硫矿藏量丰富。近年来,该镇大力推进产业化建设,走多种产业化并进之路。 镇内有初级中学1所、皖小1所、幼儿园4所,入学率达98%以上,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双基”工作验收合格。镇有卫生院1所,村级医疗站15个。全年共落实抗灾、救灾经费3.4万元,发放救灾衣物280件,发放民政经费5.2万元。 2005年,全镇紧紧围绕经济建设“特色农业大镇,经济强镇、商贸重镇”为目标。加大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全镇农业总产值实现5214万元,粮食总产量8759吨,人均纯收入2632元,乡镇企业实现产值20132万元,解决了全镇每年2000多个剩余劳动力的务工问题,全年实现财政收入270万元。 全镇基本实现了公路社社通,开通了程控电话500多门,实现电话村村通。引资100余万元,修建移动通讯基站2个,实现通讯移动化,多网络化。安通了光纤电视、入网300多户。全镇农村产业结构已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一村一品,一社一业。如:俄塘村的优质稻,干坝村的地瓜,火石村的甘蔗和大棚蔬菜,花园村的花生,高峰村和腊坪村的烤烟,群益村的经果林,上榜村的种草养蓄,泰和村和孟合村的蚕桑,孔花村和三槽村的林业,风洞村的旅游开发等。 1、新修风洞村付家堰2500米;2、维修提灌11处次,新建提灌3座,修复水毁工程5处;3、投资60多万元,完成了孔花大桥的修建;4修通了洛斑公路;5、贯通了洛王公路;6、整治了川云公路洛亥段和洛表至王家公路三槽段;7、新修了风洞桥;8、新修了孟合大桥;9新修机耕道和林区公路30公里,维修乡村公路14公里。 招商引资突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风洞旅游开发和煤矿企业开发契机,洛亥镇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实施各项有效优惠政策,努力实现了融资环境的大改善。 |
王家镇地处川滇边陲,是一个山青水秀、汉苗杂居的川南农业小镇。 全镇幅员面积103平方公里,海拔780-1500米,总人口19670人,所辖农业村15个,社107个,居委会1个,耕地面积1152公倾。溪流汇聚而成的王家河自南向北缓缓而流,泥沙冲积,形成的7个坝区村土壤肥沃,盛产大米,河流两岸,鱼池林立,鹅鸭成群,是发展养殖的良好之地。 山区村8个,旱地宽广,盛产玉米,土壤酸性,适于发展烤烟。全镇种烟面积达4000余亩,占珙县种烟面积的70%,是珙县烤烟生产重镇。 全镇林业资源丰富,林业面积达5670公倾,到处郁郁葱葱、青山绿水,是珙县林业大镇之一。镇内有驰名内外的四里坡原始森林,那里山高路险、权木丛生、动物成群,有成片的罗汉竹,稀有的珙桐,艳丽的山茶花,漆黑的沼泽,清澈的山泉,枯老的残树,风景独特,夏季青风凉爽,避暑之地,冬季终日积雪,风光无限,是旅游的好地方。 镇政府所在地街村,由三条主大街成“艹”字交错而成,街道平坦、宽广。清澈见底的王家河穿街而过,河岸、街道两旁,高楼林立,来往之人,络绎不绝,呈现一片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繁华景象。 ".。 |
沐滩乡地处珙县西部,离珙县城48公里,南广河从东向西流经境内,与上罗镇、下罗乡、孝儿镇和筠连县腾达镇、维新镇、乐义乡接壤,乡政府驻地在新民村一社(付家坝),幅员面积47.4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70个农业社、共1.3万余人。境内以低山为主,山地多属喀斯特地形,最高峰为犀牛山,海拔约1050米。 沐滩乡因南广河中有3个滩相连而得名,历史上汉朝犍卫郡郡治曾设于此地,民国24年(1935年)析置沐滩乡联保,1958年10月成立沐滩人民公社,1983年12月改为沐滩乡,1992年9月撤区并乡建沐滩乡,2006年8月中山乡并入沐滩乡。 沐滩乡交通通讯方便,基础设施完备。通过全乡广大人民的共同努力,全乡已村村通公路,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交通体系,境内公路总里程近100公里,其中县道29公里,乡村道69.5公里,主要公路有孝沐公路(孝儿至沐滩)、玉中公路(玉和至中山)和即将启动的罗付公路(罗渡至沐滩付家坝)。金筠铁路在沐滩乡境内过境,并在付家坝建有货运编组站一个,年设计运力250万吨,现每日外运煤2000吨左右。与此,电力、饮水、通讯、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也相继完善,为沐滩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沐滩乡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一年气候四季分明,沿南广河一带土地较为肥沃,有耕地10200亩,其中田4100亩,土6100亩,林地6300亩,主要生产粮食、蚕桑、茶叶和烤烟,其中蚕桑、茶叶和生猪是沐滩乡的支柱产业。2005年,发展蚕桑面积4110亩,产茧6400担,茶叶1200亩,年出生猪1.2万头,粮食总产5860吨,并建有2000多亩甜竹基地,年产甜竹笋上100吨。 沐滩乡境内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有石灰石数亿吨,页岩6000多万吨,石英砂4700万吨。其中石英砂含SO2达99.97%,可露天开采,是玻璃制品的绝好原料,沐滩乡因而被誉为“石英砂之乡”。现已有6家非煤矿山企业从事石英砂开发、建材生产。水利资源也比较丰富,现已建成3个水电站,装机容量6000多千瓦。.
2014年,获批撤乡设镇。 |
曹营乡地处珙县东南部,东邻观斗、石碑乡,南连洛亥镇,西接罗渡苗族乡,北界兴文九丝城镇;距县城78千米,幅员面积43.133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53个农业社,总人口974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25人,少数民族1280人;主要农作物为玉米、水稻、红苕等,发展有烤烟、蚕桑、茶叶即“黄、白、绿 ”三色产业;处在“珙县僰人悬棺——兴文石海洞乡”旅游环线上,境内有极具考古价值的苏麻湾悬棺群。全乡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三条公路主干线贯穿全乡;目前,已完成总规1平方公里,详规80亩的小城镇建设测设工作。 乡党委、政府将以公路、农村能源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以蚕桑、烤烟两大支柱产业为支撑,促进农民增收;以作风建设为关键,树立干部队伍新形象,努力建设平安曹营、秀美曹营、和谐曹营。 发展中的曹营期待你的关注,欢迎你的光临!
2014年,获批撤乡设镇 2019年,撤销石碑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曹营镇管辖,曹营镇人民政府驻凤鸣村4组。 |
【玉和概貌】 玉和苗族乡位于珙县南端中部,所处东经104°48ˊ86""~104°48ˊ79"",北纬28°12ˊ19""~26°12ˊ26""之间。幅员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0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6%,森林覆盖面积1.7万亩;平均海拔900米以上,属高寒山区,年平均温度15度左右;年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土壤特征中性;境内的河流有五同村一条溪沟,主要山脉有七星山。辖7个行政村,27个农业社,总户数1514户,其中,苗族334户;总人口5448人,其中,苗族422户,1668人。 【经济状况】 全乡以农业生产为主,粮食生产包括玉米、水稻、红苕、小麦等,经济生产以畜牧、烤烟、蚕桑、晒烟、反季节蔬菜、林业为主。2005年粮食产量2811吨,产烟4800担,产茧500余担,出栏生猪5425头。2005年全乡实现国内生产总产值189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09元。 【机构设置】 乡党委政府下设党政办、社会事务与计划生育办公室、财政所。 直属事业单位有:农业服务中心、人事劳动保障中心、宣传文化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服务站。 【社会事业】 乡内现有中心校1所,村小3所,学校现有教师44人,大专以上文化15人,占34%;中师及以上学历占96.4%,在校学生共27个班1061人。卫生院1个,村级卫生站6个,卫生院有医务员4人,其中有2人取得医师资格。 【交通通讯】 宜(宾)威(信)路贯穿全境,全乡基本实现社社通公路。机耕道、便民路、兴教路,网状贯穿于各村各社之间。通讯便畅,全乡已安装程控电话355余门,移动电话配置达600余部,通邮覆盖率达100%。 【人文古迹】 玉和苗族乡因民国24年成立联保时驻所在玉皇观而得名。民国32年设第二区公所。1951年成立玉和乡。1952年成立玉和乡民族联合政府。1958年10月,成立玉和人民公社。1984年3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玉和苗族乡。 玉和隘口石牌坊,清代当地贡生谢正业为其母建立的节孝坊,隘口石坊高约15米,石柱前后有精细雕刻的4个雄踞的石狮,是川南地区有名的石坊,于2006年申报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荣誉称号】 玉和苗族乡先后荣获省级“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市级双拥模范乡、市级文明卫生单位等荣誉。 |
罗渡苗族乡位于珙县中南部,距县城75公里,东与曹营乡毗邻,南与洛表镇接壤,西与筠连县乐义乡交界,北与上罗镇相连。幅员面积41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67个村民小组1个街村居民组,总人口14319人,其中苗族人口2986人。海拔392—1020米之间。地形呈五沟七梁七面坡,邓家河—洛亥河流经罗渡汇集南广河。 乡境内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适合于多种植物生长,现主要种植以玉米、小麦、水稻、红苕等为主,经济作物主要以油菜、蚕桑、岩桂、水果等为主,畜特业以生猪、鸡、鸭牛羊等为主,2005年全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708万元,农业总产值4338万元,企业总产值7370万元,粮食总产量6022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726元。 罗渡苗族乡是川南苗族的聚居地,境内的王武寨,享誉中外,苗家歌舞,独具特色;苗寨风情,留连忘返,苗族文化,博大精深,苗族同胞不分男女老幼,人人都喜爱唱歌跳舞,常常配以芦笙、牛角号、唢呐吹奏与牛皮鼓打击乐伴奏,男男女女在一起载歌载舞,舞蹈多姿多彩,风格独特,苗家歌曲有开春歌、迎新歌、指路歌、敬酒歌等,歌曲格调清新,歌声娓娓动听。 苗家服饰是厚重文化的积淀,男性服饰制作简单明快,蓄发挽于头,包白色青色短帕,上身着青麻布衫,衣领四周以及右衽上乡有花纹,外套短褂有花纹,穿中长裤,栓2—3圈约一尽宽的青布腰带,两端绣白花纹。女性服饰多以蓄长发,盘于头顶,用自制青羊毛线帕包头,包帕状似园盘,另有精工刺绣的牌子,两端用红色线栓在包帕的正面,牌子的边缘点缀多串五色珠子,极为悦目,其服饰色彩艳丽,多为手工刺绣缝制而成,胸前衣牌与精美斑澜的围腰飘带,配之以传统精工蜡染的百褶裙妆点出苗家姑娘的端庄与美丽。 罗渡苗族乡文体活动内容丰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王武寨流行苗族古歌、诗文、故事,常见的文体活动有跳花山,打手毽,其中王武寨花山节规模宏大,场面热闹,风情浓郁。 罗渡苗族乡境内的巴蜀古墓群,2003年3月,经中国科学院考古专家考古发现,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军事、政治价值,世界千古之谜——苏麻湾僰人悬棺群与突勿嶙峋,相互呼应的天堂僰人石堡寨群,倒映在南广河水中,景色迷人,尤如桂林山水,素有“川南小桂林”之美誉。 |
观斗苗族乡位于珙县最南端,距县城97公里,幅员面积20.43平方公里。观斗苗族乡原名中兴场,清末及民初属集义乡,民国九年属第8区,1925年成立中兴乡联保,辖4个保,1991年3月17日成立观斗苗族乡人民政府。 观斗苗族乡位于珙县南部,属四川盆地南缘盆周的低中山区,系乌蒙山脉尾部,地处北纬280°30″,东径104°57′40″之间。全乡在海拔600米至1300米之间。全乡幅员面积20.43平方公里,东西宽7.5公里,南北长5公里,与洛亥镇、曹营乡相邻,与石碑乡隔河相望,毗邻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罗布乡,山水相连,一场(中兴场镇)跨两省,很具边贸特色。全乡田少旱地多,土壤以弱质酸性黄土和砂质土为主,石灰岩多,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邓家河即南广河上游的河水从境边绕着缓缓而过。年均气温17。8℃,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的小区气候。年均降雨量为1033.6毫米。年无霜期304天。森林覆盖率达50%左右。全乡辖4个村民委员会,30个村民小组,2005年末统计总人口4955人,其中苗族人口929人。 观斗苗族乡是农业为主的乡,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紧紧围绕“畜牧强乡”的目标,进行了本地黄牛的改良,良种母猪的引进,土乌鸡的规模化饲养,基本实现了户平养牛2头以上,年人均养猪3头以上,户平养鸡40只的目标,其他畜禽存栏数不断增加,“畜牧强乡”的蛋糕在不断做大。 观斗苗族乡矿产资源丰富,主要以煤、硫铁矿和石灰石为主,现已探明煤储量达2500万吨,硫铁矿2000万余吨。现辖区有煤矿5个(整改完成后将保留4个),年产煤24万吨。通过技改可望达到40余万吨。可实现利税收入400余万元。每年可吸收400余劳动力就近务工,下井农民工此项劳务收入可实现农民人均增收50元以上。 交通便捷,信息畅通。巡观公路由观斗境内横穿而过,除此之外外,各村社修通了村道共37公里,基本实现了社社通公,交通十分便捷。全乡现已安装程控电话350余门,移动电话配置达1200余部,通邮率达100%,光纤电视已覆盖全乡。乡内有学校四所,其中中心校一所,村小三所。有乡卫生院一个,村级卫生站四个。 苗乡文化独具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