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谢通门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谢通门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卡嘎乡(QiagaXiang) 谢通门县辖乡,县府驻地。1987年6月撤区并乡时由卡嘎、吉顶两乡合并为卡嘎乡。位于县境南部,面积747平方公里,人口0.53万,通公路。辖嘎曲奴、陈木则、夏较、强布、吉丁、库热孜、查仓等8个村委会。以牧为主,牧养牦牛、山羊、黄牛等。有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卡嘎温泉约有400多年的历史,设有九世班禅大师专用浴池,可治关节炎及各种皮肤病。
“达木”意为“母老虎”;“夏”意为“东边”,故名。1960年设德来乡、穷达乡,属德来区,1970年改称人民公社。

1984年复乡。

1989年撤区并乡中撤销德来区,将原穷达乡、德来乡和朗玛乡的聂孜村合并设置达木夏乡。

谢通门县辖乡。1988年达木夏乡、朗玛乡、穷达乡合并为新的达木夏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120公里。面积828平方公里,人口0.41万。辖林加、德来、嘎孔、聂孜、朗玛、琼达6个村委会。以农为主的半农半牧乡,种植小麦、油菜、青稞,牧养牦牛、山羊、黄牛等。境内有嘎负温泉和建于1270年的林克森寺。

 西藏日喀则地区谢通门县查布乡(Chabu Xiang),谢通门县1镇18乡之一,1988年7月由查布、麦提两乡合并为新的查布乡。位于县境中南部,距县060千米。面积997平方千米,人口0.15万。辖查布村、奶国村、列村、炯龙村、美热村5个村委会。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查布乡总人口1508人。

-基础建设

  地区广电局在谢通门县查布乡帮扶慰问 在查布乡扶贫捐赠仪式上,地区广电局王志诚-指出,这次捐赠的物资是全局广大党员和干部职工发扬中华民族扶贫帮困的传统美德,慷慨解囊,踊跃捐款,共捐得2万元,为查布乡贫困户购买了适龄母羊100只、彩色电视机3台,上海市援藏干部、广电局副局长姚远同志自筹资金,个人捐赠羽绒服30套。地区广电局明珍局长和谢通门县委宣传部部长万勇共同启动了该乡“村锅”设备。工作组还深入贫困户,详细了解基本情况,根据听到、看到的实际,初步明确了下一步的帮扶工作计划。
  查布乡干部群众表示,一定立足当地实际,切实维护好社会局势的稳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勤劳的双手,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
  在县城,工作组还视察了正在施工建设的广电综合楼、广播电视机房、演播室等,并对演播室的装修提出了具体要求。

在民主解放之前,春哲以北34个纳税区域以及春哲以南26个纳税区域,共60个区域纳税人员纷纷到此地聚集,因聚集人员多,在此地除了统一缴税之外,还开展物价会以及赛马等文体活动,为了顺利完成以上,该区域群众不仅为收税官员,交税人员准备帐篷、称等缴税时必要的东西,还准备物交会这一项传统经贸活动做准备,由此得名为春哲。“春哲”意为“排队缴税之地”。1960年设春哲乡,属龙桑区。

1970年改人民公社。

1984年复乡。

1989年4月在全区撤区并乡中,保留龙桑区,将原空朗乡、春哲乡合并,设置春哲乡,属龙桑区。

1999年撤销龙桑区,保留春哲乡。

谢通门县辖乡。1988年7月由孔久乡、春哲乡合并为新的春哲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93公里。面积871平方公里,人口0.11万。辖春哲、罗堆、作果、都炯、德布5个村委会。以牧业为主,牧养牦牛、山羊、绵羊、马等。

“则许”意为“山坡下方”,故名。1960年设则许乡,属龙桑区。

1970年改人民公社。

1984年复乡。

1989年4月在全区撤区并乡中,保留龙桑区,将原则许乡、谢玛普乡合并,设置则许乡,属龙桑区。

1999年撤销龙桑区,保留则许乡。

谢通门县辖乡。1960年5月建孜许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120公里。面积913平方公里,人口0.09万。辖孜许、仲、达谢3个村委会。纯牧业乡,牧养牦牛、绵羊、山羊等。

因自当地的娘氏家族而得名。“娘热”,藏语意为娘氏家族山。1960年设娘热乡。

1970年改人民公社。

1982年复乡。

1989年,将原娘惹乡、孔久乡2乡合并设置娘热乡,属龙桑区。

1989年4月在全区撤区并乡中,保留龙桑区,将原娘热乡、孔久乡2乡合并设置娘热乡,属龙桑区。

1999年撤销龙桑区,保留娘热乡。

相关标签:娘热乡地名信息行政区划地。

谢通门县辖乡。1960年建娘热乡,1968年改公社,1984年复改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127公里。面积913平方公里,人口0.09万。辖玛尔地、欧诺、果索、果祥、卡嘎尔2个村委会。为纯牧业乡,牧养牦牛、绵羊、马等。

“措布西”意为“四个湖泊”,故名。1960年设查拉乡、朗阿乡,属查拉区。

1970年改人民公社。

1982年复乡。

1989年4月在全区撤区并乡中,保留查拉区,将原朗阿乡、查拉乡2乡合并设置措布西乡,属查拉区。

1999年撤销查拉区,保留措布西乡。

谢通门县辖乡。1988年7月由措布西乡、朗阿乡合并建立新的措布西乡。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90公里。面积821平方公里,人口0.15万。辖查若、聂日、布麦、章巴、布雄、朗阿、夏木具7个村委会。以牧业为主,牧养牦牛、山羊、绵羊、马等。

“纳当”意为“鼻形平地”,故名。1960年设纳当乡,属查拉区。

1970年改人民公社。

1984年复乡。

1989年4月在全区撤区并乡中,保留查拉区,将原康巴洛乡、纳当乡(不包括查若、聂日2村)合并设置纳当乡,属查拉区。

1999年撤销查拉区,保留纳当乡。

谢通门县辖乡。1988年7月由纳当、康巴洛两乡合并为新的纳当乡。位于县境中南部,距县府53公里。面积897平方公里,人口0.12万。辖纳当、康巴洛、荣3个村委会。乡政府驻纳当村,以牧业为主,牧养牦牛、山羊、绵羊等。

“青”意为“毡子”;“都”意为“碎末”,故名。1960年设青都乡,属龙桑区。

1970年改人民公社。

1984年复乡。

1989年4月在全区撤区并乡中,保留查拉区,将原龙桑区所辖的青都乡划归查拉区管辖。

1999年撤销查拉区,保留青都乡。

谢通门县辖乡。1960年建青都乡。乡政府驻纳强村。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92公里。面积718平方公里,人口0.06万。辖纳强、凯仁2个村委会,以牧业为主,牧养牦牛、山羊、绵羊等。

“切琼”意为“小沙地”,故名。1960年设切琼乡,属查拉区。

1970年改人民公社。

1984年复乡。

1989年4月在全区撤区并乡中,保留查拉区和切琼乡,1999年撤销查拉区,保留切琼乡。

谢通门县辖乡。1960年建切穷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135公里。面积898平方公里,人口0.05万。辖切勤、切琼2个村委会,以牧业为主,牧养牦牛、山羊、绵羊等。

“美巴切勤”意为“祥瑞之地”,故名。1960年设美巴切勤乡,属德来区。

1970年改人民公社。

1984年复乡。

1989年4月在全区撤区并乡中,保留德来区,将原美巴切勤乡、查若乡2个乡和朗玛乡的郭布村、节村、朗玛村3村合并,设美巴切勤乡,属德来区。

1999年撤销德来区,保留美巴切勤乡。

谢通门县辖乡。1988年7月由美巴切勤乡、罗荣查诺乡合并建的新美巴切勤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150公里。面积928平方公里,人口0.11万。辖查诺、切荣、陈将、全兑、结果布5个村委会。以牧业为主,牧养牦牛、山羊、绵羊等。

列巴含义竹筐,故名。1960年设列巴乡,属德来区。

1970年改人民公社。

1984年复乡。

1989年4月在全区撤区并乡中,保留德来区和列巴乡。

1999年撤销德来区,保留列巴乡。

谢通门县辖乡。1962年建列巴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128公里。面积871平方公里,人口0.13万。辖当抗、玛雄、吾、普、嘎格5个村委会。以农为主的半农半牧乡,种植小麦、油菜、青稞,牧养牦牛、黄牛、山羊等。

“塔丁”意为“经幡飘扬的台地”,故名。1960年设塔丁乡,属卡嘎区。

1970年改人民公社。

1984年复乡。

1989年4月在全区撤区并乡中,撤销卡嘎区,保留塔丁乡。

直属谢通门县。

谢通门县辖乡。1962年2月建塔丁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3公里。面积404平方公里,人口0.21万。辖卡如、乃能、久如、普4个村委会。以农业为主,种植青稞、小麦、油菜、荞麦。古迹有建于1245年的日迦寺。

“荣”其实为“隆”在藏文中意为“地方”,“玛”在藏文中意为“红色”。该区域因呈红色而起名叫“隆玛”。后来人们相传中“隆玛”变为“荣玛”。1960年设荣玛乡,属卡嘎区。

1970年改人民公社。

1984年复乡。

1989年4月在全区撤区并乡中,撤销卡嘎区,将原荣玛乡、吾间乡合并设置荣玛乡。

谢通门县辖乡。1988年由荣玛乡吾间舍乡合并为荣玛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25公里。面积125平方公里,人口0.25万。辖龙夏、荣玛、吾间、荣马、东嘎、初、雄7个村委会。以农为主的半农半牧乡,种植小麦、青稞、油菜,牧养牦牛、山羊、绵羊等。

“通门”意为“一见倾心”,故名。18世纪中叶,班禅堪布会议厅在通门乡通门村设置通门谿卡。

1959年谢通门县委、县人民政府成立后,驻地设在通门村。

1960年设通门乡。

1970年改人民公社。

1984年复乡。

1989年4月在全区撤区并乡中,撤销卡嘎区,将原通门乡、初固乡合并,设置通门乡。

谢通门县辖乡。1988年4月由安装左乡、通门乡合并为新的通门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5公里。面积730平方公里,人口0.32万。辖通门、坚白、复则、复坚、初左、仲、卡仁、拉旺孜7个村委会。以农业为主,种植小麦、油菜、荞麦、青稞等。境内有建于1145年的扎西坚白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