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兴宁市水口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兴宁市水口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1987年设立在水口镇方便管理居民的行政单位,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详细]

1958年以前曾与水东、益华合作一个行政单位。

1958年为英勤大队,1984年为英勤乡,1989年为英勤管理区,1999年改称英勤村委会。

[详细]

新中国成立后至1958年以前曾于邻近的水东、英勤区设立一个行政单位,1958年设立水东大队,1984年设立水东乡,1989年改称水东管理区,1999年改称水东村委会。

[详细]

新中国成立后至1958年,曾与荷树等共同组成行政单位,1958年独立后设达新大队,1984年设达新乡,1989年改设达新管理区,1999年改称达新村委会。

[详细]

1950年前该地名称为初级社、高级社,1958年称邹洞大队,1984年称邹洞乡,1989年后改称邹洞管理区,1999年改称邹洞村委会。

[详细]

1950年至1958年曾社立荷树乡等行政单位,含达新等。

1958年设立荷树大队。

1984年设立荷树乡(1978年荷树还分出蓝田大队,至1984年蓝田由并入荷树乡),1989年改称荷树管理区,1999年荷树村委会,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详细]

新中国成立后至1958年以前曾隶属荷树乡等行政单位,1958年设立大队,1984年设大坑乡,1989年改称大坑管理区,1999年改称大坑村委会。

[详细]

1958年至1961年为小新时期,有新勤、联兴两个大队,1962年两个大队合并后称“益华大队”,1984年称益华乡,1989年改称益华管理区,1999年改称益华村委会。

[详细]

1978年分为一个大队称石星,后与官岭、东升联立,1983年后又分,称为石下管理区,1999年改称石下村委会。

[详细]

新中国成立前人们习惯叫为井下,相传以前挖井要通过溪圳才有水,故称“井溪村”1953年为井塾堡辖井联二个区,1958年公社化时为井下大队,1999年改称井下村委会。

[详细]

与石下,东升合并为井联乡,1984年后,重新分开并设立为官岭管理区,1999年改称官岭村委会,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详细]

1956年称光华大队,1993年以后称光华管理区,1999年改称光华村委会,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详细]

新中国成立前初期为洋凹堡管辖。

1961年从洋坳大队分出时取洋坳的“洋”和黄槐巷的“槐”字组成“洋槐大队”1984年改称“洋槐像”1989年洋槐为管理区,1999年改称洋槐村委会。

[详细]

1952年属洋凹(坳)堡,1958年从洋凹分出取名洋新,1962年后与盐米合并后取名盐新大队;然后两大队1979年又分,1984年又合至1987年,此后分开,1989年后成为洋新管理区,1999年改称洋新村委会。

[详细]

1953年隶属小丰乡政府,1964年与水西乡的洋新村各取一字设立“盐新”大队,1979年又分离盐米村委会,1984年与洋新村合改盐新乡,1987年又分开后改管理区,1999年改称盐米村委会。

[详细]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