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县志”载名为“北庄头”。因村庄坐落山头,方位在县城西北得名。后渐写成庄头。清乾隆与光绪“县志”均载为“庄头村”。 |
原名均材里。因旧时四周绿树成荫,山巅河畔都是木材,故名。 |
原名北头,与南头、东头、西头同属进圭社。相传,因村中间有一巨石形状如龟,古时村名多在此占吉凶,卜祸福、祭风雨、庆丰收,立村时取名为敬龟社。后嫌此名不雅,取敬献君王珍贵玉器之意,改名进圭社。亦说,此处古时盛产桃,个大核小,味甜甚蜜,因多次敬贡皇宫,村名故曰进宫社。后演变为进圭社。1945年东头分出单独成村,西头居民迁走,村落消失,该村与南头仍为一村,村名沿用进圭社。1962年与南头分治,改北头为进圭。 |
原与北头、南头、西头同为进圭社。后分治,因村址在北头东南,故谓东头。 |
原名钱儿上。因村居山坡上,钱姓住此得名。后因“钱”与“桥”方音相近,逐渐演变为桥儿上。明、清“县志”均载为“桥儿上”。民国期间,谐音为桥耳上。建国后,省略“上”字,简称桥耳。 |
相传,姓宋的人家此建村立庄,故名。 |
因潘氏立村得名。民国期间,以乌河为界分为两村,西潘村居河西,故名。 |
明清“县志”载名:“潘村”。因潘氏立村得名。民国期间,以乌河为界分为两村,东潘村居河东,故名。 |
因昔日有人在山上筑炉炼铜,得名铜炉寨。山头两边突起,中间低凹,状如丫角又名丫角山。 |
相传,宋时此处分有四个小山庄,曰为李庄、南庄、柏坡、张家嘴。元初,其他三庄居民先后向李庄迁移,四村合为为一村,定名李庄。 |
据说姓高的人家此建村立庄,故名。 |
原名袁家庄。因袁氏立村而得名。相传,旧时此处水源奇缺,人畜用水要去10千米外的宋庄取水,一日,羊群经过村东侧,在一面潮湿地面,用蹄刨去一层沙土,从岩石缝里喷出一股泉水。为使人们饮水思源,故改袁家庄为羊泉村。 |
原名爪院村。因村后山丘状如雄狮,村址形若“狮爪”而名。后来居民霍氏移植枣树成林,改名枣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