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濉溪县各乡镇地名由来

濉溪县各乡镇地名由来

  原名濉溪口子,以处古濉河入汴处得名。 [详细]
  据史料记载,韩村古称“龙脊村”。明洪武九年(1376)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韩山子居家迁徙至此,在门前摆摊卖茶、卖点心,后来开起了小酒店,慢慢称作韩店孜,清朝乾隆年间始称韩村集,沿用至今。 [详细]
  此地原为溪河南岸的一个小村庄,来往行人靠小船渡河,一石匠刘武义务修桥一半病故,另一青年石匠刘伍续建,后人为纪念两名修桥人,改名刘武桥村,后演为刘桥。 [详细]
  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当地因沟渠淤塞,常年内涝。后来从山东迁入的一部分居民为了生活,开挖了青沟、燕翅沟、兴龙沟、胡沟、张沟五条大沟排水。五条沟之间逐渐形成了村落,称五沟村。 [详细]
  浍河古名浍水,又名涣水,临涣城池因临涣水而建,故名临涣。 [详细]
  因南有尖谷堆遗址、北有平谷堆遗址,二堆成双,又有集市,故称双堆集。 [详细]
  镇北原有一唐代古寺,寺内大雄宝殿有三尊佛像,最大的一尊用铁铸成,寺以铁佛像得名铁佛寺,寺南村庄名铁佛村。 [详细]
  东汉末年称庸平,是小集镇;南北朝时设庸平县,隋唐时,庸平县被废;北宋时改庸平为南坪,意为宿州南部坪地。 [详细]
  一说,南北朝东魏武定五年(547),设置白掸县,因“白掸”与百善谐音,清朝初期,并形成了较大的贸易场所,商贾云集,演为百善集;二说,明清时期,百善集更名为石洪村。后来有100多名行善的人在此建一所慈善堂,百善因此得名。 [详细]
  据民间传说,元朝末年孙姓武官选址在浍河岸边开阔地定居,后人口渐多,形成集市,故称孙疃。 [详细]
  唐元和四年(809),本地属宿州。官府设置铺堡,十里一铺,五里一堡,以点火为号,传递文书。四铺距宿州城四十华里,是宿州向西设置的第四个铺堡,名西四十里铺,后称“四铺”。 [详细]
  濉溪县本为濉溪口镇,而濉溪口镇濒临濉河而得名,濉溪口,是为汴水入淮水的之口。因镇得名。 [详细]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