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延津县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延津县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文岩渠为延津境内最大河流,环绕街道西、北两个方向,又以境内有文岩村,故名。
明成化年间,村西南有尼姑庵,以“积德行善”之意初名大善村。成化十五年(1947)黄河改道南徙,村落被毁,村西出现水潭,村庄重建后,易名小潭上。清雍正年间改称小潭。
传南朝梁武帝时在此建广唐寺,宋代建白马塔,塔北为卫辉至开封大道。人们沿路做买卖,开设饭铺、店铺,得名塔儿铺,简称塔铺。
明洪武年间,山西泽州或潞州地区王、杨、鲁移民迁此居住,后又迁入王姓,分称东王庄(居西)、杨庄(居南)、鲁庄(居北)、东小王庄(居东)。其中东王庄发展快,聚落较大。清嘉靖年间战乱,以东王庄为中心将4个自然村合并为东王四屯,后简称东屯。
明代丰姓自山西迁此定居,后人口增多,形成村庄,取名丰家庄,后简为丰庄。
因堵漏黄河堤的石婆雕像而得名。
明代王姓在此定居,村周筑土墙,初名圈子村。明末又建楼房,易名王家楼,简称王楼。
唐初此乃王、李两姓官员的花园,花工皆姓苏。后随人口增多形成窄长的街道,俗称苏家胡同。“胡同”西南有白凌寺,寺内僧人擅武。唐代末,梁王造反,村民为避战祸多移居寺内,受到僧众保护。后为纪念僧人功德,更名李僧固。
春秋时魏惠王落难,路经此地病故,厝埋成丘,后“丘”演变为“邱”,得名魏邱。
明代有司姓在此定居,初名司家寨,后简称司寨。
明代马姓在此定居,故名。
周公旦之子分封于此,古称胙国。原名华里店,宋熙宁年间胙城县治迁此,后因河患迁出。元泰定元年(1324)复为胙城县治,至清雍正五年(1727)胙城撤县为镇。
明代建村,此地榆树成林,故名榆林。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