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宜城市小河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宜城市小河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1956年成立高级合作社时,以新中华之意,取名为新华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后新华”二字在市(县)、镇(乡、公社)、村(大队)机构改革中一直沿用。
梁氏家族在居住地挖了一口15亩的大堰,遂得此名。以后简称梁堰,作为高级社、大队、村民委员会的名称。
明初,蔚姓家族定居于此,历代繁衍,人口众多,加上外姓人家迁入,形成了三个居民点。在历次村级组织改革时,以蔚家营的简称“蔚营”作为名称。
春秋战国时期,谭氏家族在此定居,开荒种地,历代繁衍形成一个大家族,后来向,郑等姓人家迁入,逐步形成村落名“谭家湾”,这里被国家列为“谭家湾遗址”。
1996年9月,谭湾水库修建后,原襄阳县梅岗村三个生产队,南漳县五丰村的四个生产队经襄阳地区批准成立郑湾大队。
明初朱氏家族最早在此定居。后来陈、王、张、李等姓人家迁入,逐渐形成村落。因朱氏家族人口众多,一部分朱氏家族定居另地,形成大小两个朱家坡。后以简称“朱坡”作为高级社、革委会、大队、村的名称。
据传明朝年间,有户高姓人家,当时人丁兴旺,男丁个个身体结实、力大出众、勤劳、善良、待人厚道、乐善好施;家里田地宽阔,牛马猪羊成群,房屋成片。当时人们为赞许高家的兴旺发达,把他家的居住地取名为“高湾”。
相传清朝中期有杨姓二兄弟迁来此岗地定居,得名杨家岗;1956年农业合作社时以杨家岗的简称杨岗作为高级社名称,以后在多次机构改革时都沿用杨岗作为大队和村的名称。
据明朝初年,张姓家族选中此地三面环绕沟渠,耕作方便并定居于此,祖祖辈辈在这里耕耘农田,繁衍生息。后来何姓,张姓,李姓相继迁入逐步形成居民点,因此得名“张嘴”。以后高级社、大队、村委会沿用该居民点名称命名。
据传清朝末年,此地有一杨姓,幼年出天花留下后遗症,脸上长满了窝窝点点,人称杨麻子。此人聪明能干,做生意赚了许多钱。于是,买下村里7000亩湖田,他财多势大,很有名气,人称其湖田为杨麻子湖,并以此得名。杨湖后作为高级社、革委会、大队、村名至今。
1964年从曾庙大队分出时,以该片较出名的居民点胡家湾简称和群众自治组织名称综合命名。
1956年3月成立高级社,取工农联盟之意命名为联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后在历次改革时,都沿用“联盟”二字作为群众自治组织名称。
据传民国初年,有一高姓人家在此盖房种地,后来,丁、朱、赵、章等周围的姓氏人家迁入,定居的人家多了形成居民点。以高姓居多,故名高庄。后来高姓人从此地迁走,人们后来仍习惯称呼高庄。
明朝年间,此地形成村落。位于东西走向的两边群山之间,冲中有一条小溪,溪水四季长流,南北皆为高山,因独特的地理形状被称为“大冲”。大冲村居民以曾姓,刘姓、程姓、张姓和王姓为主。
明朝年间此地都靠蛮河东岸,有上10户人家在这定居,在一起烧砖烧瓦,当时人们称为10户窑,在50年代人们便易叫上口,都称石灰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