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民国34年(1945年),此地与朱家嘴码头.集市相邻。其集市码头居民每日需要大量蔬菜供应。于是,有1个居民点弃粮种菜,解决了集市码头居民吃菜问题。后称“菜园”。 |
据传汉朝初年文人黄宪寻找文学家王逸,路过此地病故便葬于此地,俗名黄坟即为黄宪冢。抗战时期此地形成了集镇,百姓把这一集镇称黄宪集,后简称“黄集”。 |
据民国时期,曾家在此地(现拖拉机站地段)建房供奉神灵、烧香而故称曾家庙,后简称”曾庙。建国后村委会在曾家庙办公开会,故称曾庙大队,1984年更名为曾庙村村民委员会。 |
据传民国时期(1912-1949),所有戏班来此唱戏,戏台搭在这个平底的堰塘里,居民们便在四周堰堤上看戏,因此这口特殊的平底堰,就此出名了。凡在此听戏都说到平堰看戏呀,而后就改为“坪堰”这个称谓,后作为高级社、大队、村委会名称沿用至今。 |
清嘉庆年间1796-1821,该地始建社庙,因新建时间比其它三座庙(坪堰太山庙﹑符埫襄姑庙﹑杨河八卦庙)时间晚,故得此名。 |
据传明清时期,汉江两岸发大水、闹瘟疫、人烟稀少,朝廷强行移民此地。有一条河岸边移居来杨姓、张姓、曹姓等人家。杨姓居多,故得名“杨河”。后来居住人越来越多,便形成了居民点,地名依旧。 |
据传明朝年间,汉江蛮河频发水灾,闹瘟疫,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朝廷从江西强行移民到宜城,其中符姓人家在此平埫落户,以此便命名符家埫,而后简称符埫。 |
据1952年,刚刚解放三年,这里驻进县工作队。在命名此地名称时,工作队文化人多,他们建议:北边有蛮河,南边靠大山帽儿山就取名山河,故得此名。以后高级合作社、大队、村沿用此名称。 |
明朝年间(1368-1644)曾洲村是一个小自然村,位于蛮河东岸的沙洲上。清朝末年至今,曾、杨、彭、胡4大姓发展较快,尤以曾、胡姓人口为多。曾洲是一片紧凑的居民点,因曾姓人户最多而得名“曾家洲”,简称“曾洲”。曾作为保、高级社、大队等的名称。1984年朱市撤社建乡,命名为曾洲村村民委员会至今。 |
1959年以前,境内汉江边有一个名为明正店的小集镇;1956年成立高级社时,以明正店街取“明正“作为高级社名称,以后又被沿用作为大队、村的名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