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永城市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2]

永城市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2]

一说:春秋时设邑,因其境内有纪念太上老君(老子李耳)景点,地势又高,故称太丘。二说:春秋名犬丘。商设犬丘邑。汉置犬丘县,因“犬”字不雅,明改为太丘县。村以古县名称之。当地地名志采用第二种说法。
清咸丰年间,后期战乱频繁,为避祸乱,原以姓氏命名的李庄群众在村子周围筑起寨墙,以便防卫,故称李寨。
苗氏居住地称苗庄,因有铁桥,宋太祖封其为苗桥。
原名水头村。汉景帝年间,吴王刘濞策动吴楚等七国叛汉,战败被斩。埋头该地。改称埋头集。清咸丰年间,更名为顺和集。简称顺和。“顺和”有“昌平”、“永泰”之意。
茴村,过去称棫村集,“棫”是一种灌木。有人不认“棫”字念成了“回”。明末因政府对回民采取打压政策,当地人避讳“回”字,遂把“回村”改称茴村。
酂,周代地方组织之一,百家为酂。即“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古时以北为阳,此地居于汴水以北,故名“酂阳”。酂阳,隋大业六年,隋炀帝延汴水行舟巡游江南,路经此地,设立村镇,为酂阳。
传,古时此地高低起伏,绵延数里如巨龙俯卧,因而百姓择高处居住始名龙亢。据《永城县志》记载,东汉时龙亢为县,魏时废龙亢改置建平县,晋时属鄪,隋时属永城。明代已称龙岗。建国前20年间,行政区划曾称″龙兴”,但群众仍称″龙岗”,解放后以″龙岗”定名。
一说:公元前16世纪,商汤为灭夏桀,令亲信伊尹找一水草丰美、土地肥沃之地圈地养马,经过几年的繁衍生息,马匹数量大增,因而成立强大的军队,建立商朝。伊尹牧马的地方随着人口聚集,生产发展,逐渐形成集镇,马牧由此得名。二说:因村有马氏墓,又有集,古称马墓集,明改称今名。
初名练氏村。明代王姓增多,且逢集,改称王家集。清更王集。因重名更名大王集。
原名柳河。明嘉靖年间(1522-1566),刘氏从芒山镇刘厂迁居于此,因临古运粮河,改称今名。
原名永兴店。明代因村西河上建两座石桥改称双桥。
因区域内有卧龙沟,故名。
传说在东汉末年,王莽追赶刘秀到此渡口,有一黄姓摆渡人把刘秀送到对岸,随后王莽的人马把摆渡人杀害。刘秀当权后,把渡口取名为黄口以示纪念。另一说:原名薛疃桥集,清末黄姓迁此,又系河道渡口,故改称黄口。
东汉称费亭,明代以浍河上有一石桥,更名费桥。清代贺善人率众在村边浍河上建砖桥一座,始名新桥。
明洪武三十五年(1402),山西洪洞县人孙氏迁居于鱼山湖北岸,后黄氏、李氏陆续迁入,三户所盖的房屋为一条屋脊,故名“一条脊村”。“条”取自原政府驻地“一条脊”条河村中的条字,又辖区内有碱河流过,故名。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