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元谋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元谋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汉代时期,属益州郡弄栋县。

蜀汉时期,属云南郡蜻蛉县。

东晋、南宋,属建都郡。

唐代时期,属縻州都督府磨豫县。

大理政权时期,先为环州,后改环州为华竹部,属华竹部。

元代时期,置元谋县,同置马街集市。

清初时期,县以下行政机构设马,属月法车马。

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6年),改马设乡,属乌山前半乡一、二、三、四甲。

民国十九年(1930年),改乡为区,属元谋县第一区,合原未改区前之乌山前半乡一、二、三、四甲为一镇,称马街镇。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马街镇改名元马镇,升格为乡级行政单位。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1月,华竹乡并入元马镇。

1950年1月19日,元谋县城解放,随即成立人民政府,元马镇属区级单位。

1958年8月,成立红旗公社,元马镇并入红旗公社。

1962年,恢复元马镇。

2006年,能禹镇并入元马镇。

清初时期,属苴林马。

清康熙十五年(1706年),今镇境属阿纳勒马。

清乾隆初,改马设乡,属太平下半乡。

民国十九年(1930年),属第五区,分属第二、三、四、五乡。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镇境内设临川、安定2乡。

1950年,属第一区(苴林)。

1974年8月,安定、点连大队由宜林公社划出,成立黄瓜园镇,镇人民政府驻小黄瓜园村。

1990年6月,镇人民政府驻地迁至安定村。

2006年1月,撤销苴林乡,所辖6个行政村并入黄瓜园镇。

明代时期,为勒品甸。

清代时期,为勒品乡。

民国初期,为武定县第四区。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改为勒品乡。

1949年10月,成立勒品乡人民解放委员会。

1952年,为武定县第八区。

1953年,改为甘泉区。

1958年,成立羊街公社,属武定县。

1961年,改羊街公社为羊街区。

1966年8月,划归元谋县。

1969年,改羊街区为羊街公社。

1984年4月,改羊街公社为羊街区。

1988年3月,改羊街区为羊街乡。

2006年1月,羊街乡、花同乡合并为羊街镇。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设元谋县,县署驻此。

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区划由五甸改为五里,辖境不变。

清康熙年间(1654年—1722年),改里设马。

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6年),改马为乡;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属南号乡和清溪上半乡。

清光绪四年(1878年)县城迁往马街。

民国十九年(1930年),老城分属第二区和第三区。

1951年11月,划为第三区。

1953年2月,属第二区。

1955年10月,第二区改为老城区。

1958年10月,属红旗(元马)公社。

1968年11月,成立老城区革命委员会。

1984年4月,老城公社改老城区。

1988年3月,老城区改老城乡。

2003年9月,所属清和行政村划出并入元马镇。

清康熙初,今物茂乡境设多闻马。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改设普文马。

清乾隆初,改马为乡,属常山乡。

民国十九年(1930年),属第六区之第七、第八、第九、第十乡。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第七乡改名那化乡,第八乡改名午茂乡,第九乡改名多文乡,第十乡改名塘郭乡。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设物茂乡。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1月,物茂乡并入土林乡。

1950年1月,属土林乡人民行政委员会;同年6月,改乡为区,属士安区,区下设乡,为物茂乡。

1951年,士安区改名第一区,仍设物茂乡。

1953年,属第一区,设物茂、多克和虎溪3乡。

1955年,撤区建直辖乡,设物茂、虎溪2乡。

1958年10月,成立先锋公社(苴林),属先锋公社。

1972年7月,芝麻、凹鲊、物茂、多克4个大队由苴公社划出,成立芝麻公社,驻物茂新村。

1981年,芝麻公社改名物茂公社。

1984年4月,物茂公社改物茂区。

1988年4月,物茂区改物茂乡。

汉代时期,属三绛县,隶越雋郡。

大理政权时期,属华竹部,隶威楚府。

元代时期,属武定军民府和曲州。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在龙街设金沙江巡检司。

清代时期,属武定县环州土司领地。

民国初期,属武定县第六区。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为武定县环江镇。

1952年,属武定县第五区。

1955年,江边区由武定划归元谋。

1958年,成立金江公社,驻龙街。

1959年,金江公社改名江边公社。

1962年,江边公社改江边区。

1969年,江边区改江边公社。

1984年,江边公社改江边区。

1988年3月,江边区改江边乡。

汉代时期,属蜻蛉县,隶越西郡。

蜀汉时期,属蜻蛉县,隶方南郡。

晋代时期,属兴宁郡。

隋属蜻蛉川,隶南宁总官府。

唐代时期,属天池县,隶尹州。

大理政权时期,属褒州,隶弄栋府。

元代时期,属大姚县,隶大理万户府。

民国时期,仍属大姚县。

1951年,建立华庄、新平、大河边3乡,属大姚县第二区。

1956年12月,因修河尾水库,华庄、新平、大河边3乡划归元谋县,属班果区,合并华庄、新平2乡,取名新华乡。

1958年,属苴林公社。

1961年,分设班果公社与苴林公社,新华属班果公社。

1962年,改公社为区,属班果区。

1969年,属班果公社。

1973年,将新华、华丰、浪巴铺、大河边、光辉5个大队由班果公社划出,建立新华公社,驻地小牛街。

1984年4月,改新华公社为新华区。

1988年3月,改新华区为新华乡。

蜀汉时期,本区洒芷、帕郎以北属三绛县,南部属蜻蛉县。

后改隶属弄栋县。

唐汉时期,属磨豫县。

大理政权时期属华竹部。

元代时期,属元谋县。

清乾隆年间,改马为乡,设长山、勐令乡。

民国十九年(1930年),改乡设区,分属第二、四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改区为乡,设大兴乡。

1950年,为第三区。

1953年,分属苴林区和老城区。

1955年,撤区设新民、虎溪、华竹3个直辖乡。

1959年,分属元马、苴林公社。

1961年,建班果公社,驻平田街。

1962年,班果公社改班果区。

1969年,班果区改班果公社。

1984年4月,班果公社改班果区。

1988年3月,班果区改班果乡。

1990年5月,班果乡更名平田乡。

清代时期,属武定县环州区。

民国初期,属武定县第六区。

1955年,为环州区凉山乡,乡政府驻把世者村;同年11月,由武定县环州区划归元谋县,为元谋县直辖乡。

1958年,属红旗公社。

1962年,属元马区。

1969年,属元马公社。

1980年3月,由元马公社划出把世者、何家村、石夹箐、阿羊4个大队,组建凉山公社。

1984年,撤销凉山公社,所属大队并入元马区。

1988年3月,把世者、大水井、那迪、冷水箐4个行政村从元马区划出,成立凉山乡。

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在邛都置越雋郡,于今姜驿设三绛县。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姜驿为和曲县地。

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属武定军民府和曲州。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属武定府和曲州。

民国十九年(1930年),属武定县第六区。

1951年,原江北镇改设姜驿、贡茶、以都拉3乡。

1955年11月,江边、姜驿、芝麻、卡莫、阿卓、骂拉莫、贡茶、以都拉8乡并入元谋县,为江边乡。

1958年10月,建立金民公社(驻江边),原姜驿、贡茶2乡隶江边。

1961年10月,建立姜驿公社,驻姜驿街。

1984年,姜驿公社改姜驿区。

1988年,姜驿区改姜驿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