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云南省各地市历史沿革

云南省各地市历史沿革

战国为滇国中心区。

秦置吏。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置谷昌县,属益州郡,郡治滇池县(在今晋宁县晋城),三国蜀汉及西晋属建宁郡。

东晋属晋宁郡。

两晋宁州及东晋晋宁郡均治滇池县。

南朝齐永明五年(487)置益宁郡。

隋唐曾置昆州。

唐广德二年(764),南诏置拓东城,为拓东节度驻地。

南诏于应道元年(809)定为东京。

劝丰祐时(824~859)置善阐府,为善阐节度驻地。

建极元年(860)改为上都。

宋大理时仍为善阐府,称东京。

蒙古宪宗四年(1254)立昆明千户。

五年立善阐万户府。

元至元十二年(1275)昆明千户改昆明县,十三年善阐万户府改为中庆路。

从大理到元又名押赤城(或作鸭赤城)。

明洪武十五年(1382),中庆路改为云南府,昆明县仍为云南府附郭县、云南布政使司驻地。

南明永历四年(1650),改云南府为昆明府,改昆明县名昆海县,十年(1656)改置兴龙府。

清顺治十六年(1659)复名云南府。

1913年废府,隶滇中道,1916年废滇中道。

1919年置云南市政公所,1920年裁。

1922年复置昆明市政公所。

1928年设昆明市,郊区置昆明县。

1946年改昆明县为谷昌县,1950年复名昆明县。

1950年昆明县属武定专区,3月成立昆明市人民政府。

1951年昆明县由武定专区划归昆明市。

1953年昆明县并入昆明市。

1954年,属玉溪专区的昆阳县第三区(海口)划归昆明市。

1956年安宁县由楚雄专区划归昆明市。

1958年富民县由楚雄彝族自治州划归昆明市。

1959年,安宁区、海口区合并为安宁县。

1960年,晋宁县由玉溪专区划归昆明市。

1963年,析晋宁县置呈贡区。

1965年,呈贡区改县。

1966年,盘龙区改名东风区。

1968年,复设盘龙区。

1983年,宜良、嵩明、路南彝族自治县由曲靖地区划归昆明市,禄劝县由楚雄彝族自治州划归昆明市。

1985年6月,禄劝县改名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

1995年10月,安宁县改市。

1998年10月,路南彝族自治县改名石林彝族自治县。

1998年12月,东川市改区,与曲靖市的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一起划归昆明市。

2011年5月20日,呈贡县改区。

2016年11月24日,晋宁县改区。

春秋战国时期,为滇国和夜郎国属地。

西汉通西南夷,设置郡县,曲靖大部属益州郡,少部属犍为郡和牂牁郡。

三国蜀汉章武元年(221),庲降都督移驻味县。

南朝宋宁州、北朝周南宁州、隋南宁州总管府均治味县。

隋末废味县,唐初复置。

唐以味县为南宁州附郭县。

唐天宝七年(748),废味县入南诏县,属拓东节度。

宋大理国时期设石城郡。

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为曲靖路宣抚司。

至元二十八年,改为曲靖路宣慰司军民万户府。

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为曲靖军民府。

明成化十二年(1476),置曲靖兵备道。

清康熙元年(1662),云南总督驻曲靖。

清咸丰年间迤东道迁驻南宁(今曲靖市麒麟区)。

1927年,隶云南省。

1947年,设云南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0年3月,建立云南省曲靖专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68年9月,成立曲靖专区革命委员会。

1970年,改称曲靖地区。

1983年合曲靖县、沾益县置曲靖市(县级),由曲靖地区代管。

1997年5月6日,撤销曲靖地区和县级曲靖市,设立地级曲靖市。

1999年,将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划归昆明市。

玉溪市辖地先秦时属古滇国,两汉分属益州、牂牁两郡;蜀汉分属益州、牂牁、兴古三郡;东晋、南朝分属晋宁、建宁、梁水、兴古四郡;隋属昆州;唐初分属黎、钩二度;宋大理时分为37部及善禅、银生节度地;元设云南行省时,分属澄江路、临安路、元江路、中庆路;至元十三年,属澄江路新兴州;明时,澄江路改澄江府,通海、华宁、峨山县属临安府,新设新平县隶临安府,易门县属云南府,元江县设元江军民府;清时,新平县属元江直隶州,其余沿明制;民国废府、州,设道,属滇中道、蒙自道、普洱道、后撤道,县直属省;民国后期曾在新平县设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新中国成立后,行政区划几经调整,1950年1月1日成立滇中专员公署,3月改称玉溪专员公署,辖玉溪、昆明、晋宁、呈贡、澄江、江川、华宁、通海、河西、峨山、易门、新平12个县;1951年5月12日成立了新中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峨山彝族自治区(1956年1月1日改称峨山彝族自治县);1954年,原属蒙自专区的元江县划属玉溪地区;1956年,峨山彝族自治区改为自治县;1958年10月投资兴建玉溪卷烟厂;1960年,晋宁(包括昆阳、呈贡)划属昆明市;1970年1月5日凌晨发生通海大地震;1972年1月18日发掘李家山古墓群;1980年11月23日元江县改设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25日新平县改设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1983年8月,玉溪县改设县级玉溪市;1984年7月发现帽天山古生物化石;1989年12月18日修建昆玉铁路和玉蒙铁路;1997年12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玉溪地区,设立地级玉溪市;撤销县级玉溪市,设立红塔区;1999年4月17日昆玉、玉元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2003年11月星云湖一抚仙湖出流改道工程开工;2005年11月10日玉溪大河治理工程开工;2012年7月1日澄江化石申遗成功。

西汉初年及以前为哀牢国。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设不韦县。

东汉永平十年(67)割益州郡不韦;永平十二年(69)哀牢归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仍设永昌郡,属宁州。

开元二十六年(738)南诏建国,宝应元年(762)南诏国统一澜沧江西部地区,设永昌节度。

元宪宗五年(1253)设永昌三千户所;至元十一年(1274),改永昌三千户所为永昌州。

至元十五年(1278)升为永昌府;至元二十二年(1285)设大理金齿等处宣抚司,治所永昌府。

明朝时期,洪武十五年(1382)设永昌府;明嘉靖元年(1522)裁撤金齿军民指挥使司和腾冲军民指挥使司合设永昌军民府。

乾隆十三年(1765)改为永昌府。

民国时期,1913年裁撤永昌府改设迤西道,同年更名滇西道,次年更名腾越道;1928年裁撤腾越道改设第一殖边督办公署,1939年裁撤第一殖边督办公署改设腾龙边区行政监督公署;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2月28日成立保山区人民行政专员公署,保山专区设立;1956年4月保山专区撤销并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1963年8月25日保山专区恢复建置;1969年1月28日德宏州撤销并入保山专区;1971年1月保山专区更名保山地区,同年11月德宏州恢复建置;1983年9月9日保山专区驻地保山县撤销设立县级保山市;2000年12月30日保山地区撤销设立地级保山市至今。

秦开“五尺道”,置吏。

西汉为犍为郡南境。

东汉永初元年(107)析置犍为属国。

三国蜀改置朱提郡,治朱提县,属庲降都督。

西晋属益州。

东晋属宁州,析置南广郡,治今盐津县。

南朝宋朱提郡更名南朱提郡,析置北朱提郡,治今永善县。

北周置恭州,治今昭通市。

隋仍置恭州,并置协州,治今彝良县,属南宁州总管府。

唐改恭州为曲州,又析协州置靖州,皆属戎州都督府。

南诏为乌蒙诸部,属拓东节度。

宋代属潼川府路。

元初置乌蒙路(治今昭通)和芒部路(治今镇雄县),属云南行省。

元至元元年(1335)改属四川行省。

明改置为乌蒙府和和芒部府,嘉靖五年(1526)改芒部府为镇雄军民府。

清雍正五年(1727),乌蒙、镇雄划归云南,并划平夷长官司南半属乌蒙府,辖境北抵金沙江。

六年镇雄府降为镇雄州,属乌蒙府。

九年改乌蒙府为昭通府。

光绪三十四年(1908)升镇雄州为直隶州。

1913年废府、州存县,属滇中道。

1916年废道,县直属省。

1942年置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昭通县。

1950年置昭通专区,会泽县划入。

1958年会泽县改属东川市。

1970年改昭通地区。

1974年增辖水富区,1981年水富改县。

2001年,昭通地区改昭通市,原县级昭通市改为昭阳区;8月,建立昭通市政府。

2018年,水富改设县级市,由昭通市代管,昭通市辖11县市区至今。

元至元八年(1271)为丽江宣慰司;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置丽江陆军总管府;明洪武十五年(1382)置丽江府,后改为丽江军民府;1913年废府设丽江县,1950年4月设丽江专区,专署丽江县;1961年4月10日丽江县改设丽江纳西族自治县;1970年改称丽江地区;2002年12月26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2〕122号)撤销丽江地区和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设立地级丽江市,地名沿用至今。

普洱在西汉及蜀汉先后属哀牢地和益州刺史部永昌郡。

西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属宁州永昌郡。

隋代属濮部地。

唐南诏国时于今景东设银生节度。

宋代大理国时,东部属威楚府;西部称倮黑部地,属永昌府。

元代,北部归威楚路军民府,东部属元江路车里宣慰司,西部置木连路军民府。

明代各县设置不同,统属布政司。

清雍正七年(1729)置普洱府,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改迤南道。

1912年复为普洱府,1913年废府设道,曾称迤南道、滇南道、普洱道。

1929年废道改设第二殖边督办。

1941年改为第一行政督察区,1942年改为第四行政督察区,1946年改为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春全区解放,8月成立思普区。

1950年4月改为宁洱专区,1951年4月2日,政务院批准:将宁洱专区更名为普洱专区,将宁洱县更名为普洱县。

1952年11月21日政务院批准:撤销沧源设治局,设立沧源县。

1952年11月25日内务部批复,普洱专区的沧源县划入新设立的缅宁专区。

1953年3月28日,政务院批准普洱专区更名为思茅专区。

1957年10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思茅专区。

1964年8月18日,国务院批准恢复思茅专员公署。

1967年3月成立思茅专区军事管制委员会;1968年9月成立思茅专区革命委员会。

1970年思茅专区改称思茅地区。

1971年改称思茅地区革命委员会。

2003年10月3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思茅地区,设立地级思茅市。

2007年1月21日,国务院同意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2007年4月8日,正式更名,沿用至今。

西汉以前属益州郡哀牢地;东汉、蜀汉、西晋属永昌郡;唐(南诏)隶永昌节度;宋大理国时期属永昌管辖;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起,顺宁、大候、勐缅、镇康先后改土归流;清朝中叶,今临沧尚有属永昌府的孟定土府,镇康土州,属顺宁府的顺宁县、缅宁厅、云州、耿马宣抚司和镇边直属厅管辖的班洪土都司;民国时期,设立顺宁、云县、缅宁、镇康、双江等县和沧源、耿马设治局,先后属第一、第五、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将原大理专区的缅宁县(现临翔区)、保山专区的双江和耿马县、普洱专区的沧源县4县划出,建立缅宁专区。

1953~1956年间从保山、大理专区划入了镇康、顺宁(现凤庆)、云县3县,1954年改缅宁专区为临沧专区。

1970年改称临沧地区。

2003年撤临沧地区设临沧市,沿用至今。

西汉分属益州、越嶲两郡。

三国蜀汉西部置云南郡,治今姚安县;东部属建宁郡,北部属越嶲郡。

东晋、南朝西部置兴宁郡,治今姚安县;东北部置建都郡,治今武定县;东部属晋宁郡。

唐代置姚州都督府,治今姚安县。

南诏置弄栋节度,治今姚安县;东部属拓东节度。

宋大理时分置威楚府(治今楚雄市)和弄栋府。

元代分置威楚路、姚安路和武定路(治今武定县)。

明代分置楚雄府、姚安军民府、武定府。

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威楚为楚雄。

清代姚安府并入楚雄府。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武定府改为直隶州。

1913年废府、州,1914年分隶滇中道、腾越道。

1916年裁滇中道,东部直属省。

1929年废腾越道,西部直属省。

1946年西部置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姚安县。

1950年分属楚雄、武定两专区。

1953年武定专区并入楚雄专区。

1958年4月15日成立楚雄彝族自治州,名称沿用至今。

汉属益州郡和牂牁郡;三国蜀汉属兴古郡,东北部属建宁郡;东晋、南朝分属兴古、梁水、建宁3郡;唐南诏属通海都督,东北部属拓东节度;宋大理属秀山郡,东北部属石城郡,东部置最宁府,治今开远市;元代置和泥(治今红河县)、临安(治今建水县)、广西(治今泸西县)诸路;明代改置为临安府和广西府,西南部属元江府;清代仍置临安府,广西府降为广西直隶州,西南部属元江直隶州,东南部属开化府;1914年置蒙自道,道尹驻蒙自县;1929年各县直属省;1942年置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建水县,东北部直属省,屏边县属第二行政督察区;1947年置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建水县)和第三行政督察区(驻弥勒县);1950年置蒙自专区(驻蒙自县),东北部属宜良专区;1954年置红河哈尼族自治区,自治区首府元阳县;1957年11月18日蒙自专区与红河哈尼族自治区合并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府在蒙自;1958年自治州州府驻地迁个旧;2003年11月18日,红河州政府驻地回迁蒙自县(2010年撤销“蒙自县”设立“蒙自市”至今)。

雍秦在今广南县境内有句町国。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牂牁、越嶲等郡。

东汉今文山州隶牂牁郡。

三国蜀汉建兴三年(225)春,今文山州8县隶兴古郡。

西晋泰始六年(270),设宁州领南中7郡。

晋太安二年(303),复置宁州,今文山州各县属宁州兴古郡。

隋代今文山州属南宁州总管府。

唐初置南宁州都督府(治所曲靖),分属严州、汤望州、归武州、奏龙州、英州、声州、勤州地。

宋代大部为大理国地。

元代今文山市属教合三部地。

明洪武十五年(1382),临安府辖教化长官司(文山、砚山)、八寨长官司(马关、麻栗坡)。

清康熙八年(1669),裁广西府维摩州,部分辖地划入广南府和开化府。

道光三年(1823),文山县增设江那县丞管江那里。

光绪十三年(1887),设临安开广道辖临安、开化、广南3府。

1913年,裁撤开化府,文山县附郭称开化县。

1914年属蒙自道。

1929年废道,各县直属省。

1946年,云南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云南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

1950年,文山县解放,改称文山专区专员公署。

1958年4月1日,建立文山僮族苗族自治州。

1965年10月,更名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1968年9月,州县军事管制委员会先后改称州、县革命委员会。

1975年5月,恢复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宋淳熙七年(1180)即傣历542年建立勐泐国(又称景陇金殿王国),称勐泐,明隆庆四年(1570)傣历932年称为“西双版纳”。

1953年1月23日,成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由普洱专员公署管辖;1955年6月,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更名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沿用至今。

西汉时大理地区史称“叶榆”。

公元七世纪中叶,洱海地区出现了八诏及东、西洱河蛮等民族部落,其中有六个部落较强大,史称“六诏”。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蒙舍诏统一洱海地区,建立南诏国(738-902)定都太和城,史称“南诏国”。

后晋天福二年(937)通海节度段思平联合滇东三十七部,进军大理,推翻了大义宁国,建立了大理国(937-1253)史称“大理国”。

元至元七年(1270)置大理路。

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为大理府与鹤庆府。

清朝时期仍置大理府。

1912年废府存县。

1914年属腾越道。

1929年诸县直属省。

1947年大理北部置第十行政督察区,南部置第十一行政督察区。

1949年第十一行政督察区并入第八行政督察区。

1950年置大理专区,置下关区为专署驻地。

1956年11月22日成立大理白族自治州,名称沿用至今。

前425年,傣族先民在澜沧江中上游(保山坝)建立了达光王国(又译“哀牢国”或“乘象国”);东汉建初1年(76),汉史称“掸国”,傣史仍称“达光王国”;576年,建立“果占璧王国”(即前果占璧);唐宝应元年(762年),德宏成为南诏王国的一部分;显德元年(954年),恢复果占璧王国(即后果占璧);南宋景定二年(1261年),元朝设置金齿安抚司;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为金齿宣抚司;元至治元年(1312年),建立“麓川王国”;1911年成立“滇西军都督府”;1913改“滇西军都督府”为“滇西道”,后又改为“腾越道”;1953年7月,成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1956年5月,改自治区为自治州;1969年11月,撤销德宏州,并入保山地区。

1971年11月,德宏州恢复建制,沿用至今。

1954年8月23日成立怒江僳僳族自治区;1957年1月18日怒江僳僳族自治区改怒江傈傈族自治州,名称沿用至今。

汉代属牦牛羌地。

唐初属吐蕃铁桥节度,南诏先后属铁桥节度、剑川节度。

宋大理属善巨郡,一部分为吐蕃边官割据。

元属云南行省丽江路,元至元三十年(1293)中甸改属宣政院辖地吐蕃等路宣慰司。

明代分属丽江府、永昌府,部分直隶云南都司。

清雍正五年(1727)置维西厅,属鹤庆府。

乾隆二十一年(1756)设中甸县,与维西厅改隶丽江府。

光绪三十三年(1907)增设阿墩子弹压委员。

1913年改中甸、维西为县,置阿墩子行政区,治今德钦县。

1914年属腾越道。

1929年属第一殖边督办区。

1939年直属省。

1942年属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7年置第十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维西县。

1950年属丽江专区。

1957年9月13日成立迪庆藏族自治州,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