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云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云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明代,名大侯寨。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复为州治。

1950年5月,为一区。

1956年8月,改为云城镇。

1958年11月、与安河乡、长坡岭乡合并为跃进公社。

1961年4月,改为云城区。

1964年1月,改为城关镇。

1984年3月,改称云城镇。

1988年3月,爱华镇与云城区合并为爱华镇。

2005年11月,撤销头道水乡、并入爱华镇。

漫湾镇境域古今皆属景东。

明宣德十年(1435年),在漫湾设云南保甸巡检司,管理无量山以西的地区。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景东府改景东直隶厅。

民国二年(1913年),景东直隶厅改景东县,后将全县分为城区、东区、南区、西区、北区5区;西区即保甸区,或称保甸乡,辖六段,一段、二段为现漫湾镇。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废区扩乡。

1950年,设保甸区。

1958年,撤区建立保甸公社。

1961年12月,林街从保甸划出成立林街公社,保甸公社改名安乐公社。

1983年6月,复名保甸公社。

1984年,公社改区公所。

1988年1月,撤区建漫湾镇。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属丹山乡(今大寨镇)。

1951年,属第四区(大寨区)。

1957年,合并文物乡。

1961年,成立中公社,1962年,分为大石、昔元和邦旭公社(属大寨区)。

1969年,改大队(属大寨公社)。

1973年,分出成立大石公社。

1984年,成立大石区。

1988年,成立大石乡。

1993年12月,成立大朝山西镇。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曾设涌宝镇。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设涌宝乡。

1950年,为第三区。

1956年,撤区建涌宝、分水岭、后符、忙亚3大乡。

1958年11月,合并成立永进公社。

1959年9月,分为栗树、忙亚、涌宝3公社。

1961年,称涌宝区。

1962年,分为涌宝、忙亚和栗树3个区。

1967年,改为涌宝公社。

1984年,成立区公所。

1988年3月,撤区成立涌宝彝族乡。

2002年3月,撤乡建镇。

2005年11月,糯洒彝族傣族乡并入涌宝镇。

1915年设茂兰区。

1939年改为茂兰镇。

1950年改称第二区。

l954年改为茂兰区。

1958年改为红星人民公社。

1960年改为茂兰公社。

1969年改称团结公社。

1970年恢复茂兰公社。

1984年改称茂兰区。

1988年3月改为茂兰彝族布朗族乡。

2006年茂兰彝族布朗族乡改为茂兰镇,沿用至今。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属勐赖、勐回、勐底3乡,后为德化里。

民国元年1912年,属西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为五区。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成立德化乡。

1950年,成立区。

1958年,撤三乡成立幸福公社。

1984年,成立幸福区公所。

1988年4月,成立幸福彝族拉祜族傣族乡。

2002年3月,撤乡建镇。

清宣统三年(1911年),属南区,增设县佐于此。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为丹山乡。

1950年,为第四区,辖大寨、新合2大乡。

1959年,改为大寨公社。

1984年,改大寨区。

1988年3月,改大寨乡。

2002年3月,撤乡建镇。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前,属东区和北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后,东区为第三区,北区为第二区。

1957年春,撤区并乡。

1973年1月,成立忙怀公社。

1984年3月,公社改区。

1987年11月,改称忙怀彝族布朗族乡。

民国元年(1912年),属东区。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为文映乡。

1950年,属三区。

1954年底,为第六区。

1956年11月,撤区成立茶房、桥街、团山、晓街4个大乡。

1958年12月,与云城合并成立跃进公社。

1959年3月,成立晓街公社。

1961年4月,与云城合并为云城区。

1972年12月、分出成立晓街公社。

1984年,成立晓街区公所。

1988年3月,成立晓街乡。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8年)至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属大勐麻土司。

清末为威信里。

清宣统元年(1909年),属南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为第四区。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设茶房乡。

1950年4月,成立茶房区。

1950年7月,与大寨合并为第四区。

1955年,与晓街合并属第六区。

1956年,底建立茶房、桥街2乡。

1958年10月,撤乡合并成立茶房公社。

1959年2月—5月,与大寨合并成立前进公社;同年6月,成立红旗公社。

1962年,建立茶房区公所。

1968年,改为红旗公社。

1984年3月,改设区公所。

1988年3月,成立茶房乡。

民国二年(1913年),为南区。

民国十二年(1923年),属外三区,设团、保、甲、排。

民国十七年(1928年),改为区,下设乡、闾、联。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改为乡,下辖保、甲。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属四区丹山乡。

1950年,成立栗树乡,属大寨分区。

1958年,合并涌宝成立永进公社。

1959年9月,分出成立栗树公社。

1961年,恢复区,归涌宝三区。

1967年,改为满江红公社。

1972年,改为栗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4年3月,成立栗树区公所。

1988年8月,成立栗树彝族傣族乡。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属温盈乡。

1956年,成立忙亚和后等大乡。

1958年11月,后符大乡合并涌宝,称麦地公社。

1959年,2大乡合并为后等公社。

1961年3月,撤公社恢复区,后符公社属涌宝区。

1962年,设立忙亚区。

1969年,改名东风公社。

1976年,改名后符公社。

1984年3月,成立区公所。

1988年3月,成立后箐彝族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