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赵家庄街道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赵家庄街道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旧时南辛兴村村民赵氏家的耕地距离村子较远,耕作不便,经赵户家族商量,分出一赵户在自己耕地附近建房居住,慢慢地就逐渐形成了村庄,起名西新兴村。后来日益壮大成为独立的村庄,因村子多为赵姓,便立名为赵家庄村。
从现存众多的历史遗迹来看,官庄是个曾有辉煌历史的村庄。据现存清光绪三年(1876年)碑文记载,当时有村民1700余人,可见官庄当时是有名的大村庄。有一种说法是:两千多年前,在官庄娘娘庙西300米处有古冀国,冀亭东南500米处有东西两个官庄,分别是冀国公卿、大夫、大臣们及家眷居住的官邸,后称官庄村。由于历史原因,现在只留下东官社,即现在的官庄村。还有一种说法,北山至翟店到安邑的官道(大道),经过官庄村西,村西北的娘娘庙历史久远,声名远播,骡马大车多在此小憩,村名由此而得。
伏伯村历史悠久,文明古老。公元500年左右就有其村。传说,隋末唐初,战事不断,秦王李世民起兵取长安来到河津地界,遭遇李密大将王伯当的顽强阻击,连日征战不能取胜,便在伏伯这一带设下埋伏,围住其军,并派人说服王伯当归顺唐王朝。因此将村名定为“伏伯村”。
明末清初,该村从黄河滩迁来,村里以樊姓主居,故名樊家庄。
传说,该村古代信仰佛教的人多,故名弥陀村。另一种说法,唐朝名将王伯当驻过该村,王伯当建唐时南征北战屡立奇功,封为唐朝大臣,该村为了纪念王伯当,立村名为义唐村。
相传,毛姓在明代由汾河边迁此建庄,因大多数姓毛,取名毛家庄。清末时期,由于人口增加及区域划分需求,以地理方位于西边的西庄村对应,将毛家庄更名为东庄村。
传说因村里最早居住着邵氏家族,故名邵庄。
传说过去有一个名叫史可述的县长,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演绎过的一个爱民的故事。当时,这里到处都是白茅根,史县长为了鼓励民众营造良田,用自己的工资以最高的价格收购这里的人来挖白茅根。史县长的良苦用心渐渐深入人心,百姓们很快在此区域开荒种地、建造房屋,渐次形成了两个村庄,为感戴史县长的恩惠,村民们便把两个村分别叫史恩庄、史惠庄。
传说过去有一个名叫史可述的县长,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演绎过的一个爱民的故事。当时,这里到处都是白茅根,史县长为了鼓励民众营造良田,用自己的工资以最高的价格收购这里的人来挖白茅根。史县长的良苦用心渐渐深入人心,百姓们很快在此区域开荒种地、建造房屋,渐次形成了两个村庄,为感戴史县长的恩惠,村民们便把两个村分别叫史恩庄、史惠庄。
据碑载,南里村历史悠久,约建于先秦时期,秦初置里,距今已有2200余年。另传在明代,该村是个千户大村,称南里。
明初实行“里甲制”,这是明朝的基层组织形式。明初,太祖为便于推行黄册制度和完善地方机构,就制定了一百一十户为一里的规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此时的北李庄村,除杨、薛、武、石、皮、黄、白、沈等姓氏居民外,已没有李姓居民。于是,当时该地主管户籍的政府官员,依据习惯遂改北李庄为北里庄。
传说西汉时期,由河南南阳府迁来兄弟二人居住此地,创家立业。初迁之始,名为“南阳兴”,意在迁居宝地,传承南阳故乡良风,期望经济发达,人丁兴旺。后来,随着耕地面积增多和人口增加,为了方便耕作,兄弟两人通过协商,各自带领家人分居南北,遂将居南之村庄命名为南阳兴,居北之村命名为北阳兴。南阳兴后又取立志辛勤耕耘,兴盛家业之意,将村名改作南辛兴。一说,南辛兴村本名“南样削”村,样削即艳掌,南样削即南艳掌。
原名为“北阳兴”,后因经济不佳,村民立志艰苦奋斗,期望兴盛,遂更名北辛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