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镇雄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镇雄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2015年5月,乌峰街道办事处成立。

雍正九年(1731),始称“南台”。

1913年属城中区团、上南区团部分辖地;1934年属一区;1940年为凤山和镇关乡属地;1950年属一区(县城)凤山镇、镇关乡、龙灵乡属地;1953年设南台区,1958年城关镇、南台区合并设先锋公社,1961年改为南台区,1970年复改南台公社,1984年复称南台区,1988年区、乡体制改革,将南台区、乌峰镇合并,改为乌峰镇,2013年撤销乌峰镇,更名为南台街道,名称沿用至今。

清雍正七年(1729)至宣统三年(1911)属上南乐善里;1913年分别属城中区团、上南区团;1934年属一区,1940年属凤山镇和镇关乡属地;1950年属一区、凤山镇、镇关乡、龙灵乡属地;1954年属城关镇;1958年为先锋公社辖地;1961年属南台区。

1962年属城关镇、南台区辖地;1970年属南台公社、城关镇辖地;1984年属南台区、城关镇辖地;1986年属乌峰镇和南台区辖地;1988年属乌峰镇辖地;2013年撤销乌峰镇,分为乌峰、南台、旧府街道,至今。

清朝,属上南乐善里,里所泼机。

民国二年(1913年),改属上南区团。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设为第二区(李官营)共和镇。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改设泼机镇。

1950年,设为第二区。

1952年,改泼机区。

1958年,成立红旗公社。

1961年,改为泼机区。

1970年,改泼机公社。

1984年2月,复为区。

1988年,撤区建乡,析出亨地、长松林、堵密、关门山、摆洛、老包寨6办事处置亨地乡,泼机区改泼机镇。

2006年4月,乡镇撤并后,亨地乡并入泼机镇。

清朝,属下南靖远里(母享)一甲、母享巡检司(后改巡政厅)。

民国二年(1913年),属下南区团。

民国六年(1917年),属母享县佐署。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属第三区(母享)黑树乡、兴隆乡。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县直襟黔乡。

1950年,隶母享区。

1984年,隶花鱼洞区。

1988年,从原母享区析出碗水、从原花鱼洞区析出黑树、泥坝、苏木、尾嘴合置黑树镇。

明嘉靖五年(1526年),设长官司。

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设下南靖远里;雍正九年,设为巡检司,后改巡政厅。

民国元年(1912年),设分治。

民国二年(1913年),设为下南区团。

民国六年(1917年),设县佐署。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县佐暑改为母享厅。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改母享镇。

1950年,改母享区(三区)。

1988年,撤区设黑树镇。

清朝,属下南靖远里二、三甲(治所母享)。

民国元年(1913年),属下南区团。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设第四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罗甸镇。

1950年,设大湾区。

1952年,设第八区。

1958年,改设太阳公社。

1984年,复设区。

1988年,撤区设大湾镇。

清朝,属下南靖远里(里所母享)。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设以勒乡,隶第四区(大湾)。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属罗甸镇(大湾)。

1950年,属大湾区。

1984年,设以勒区,从大湾划入以勒、庙硬、毛坝、火草、木城;从塘房划入瓜果、以堡、团村、茶木;从母享划入大山同。

1988年,设镇,划出团树、茶木、瓜果归茶木乡,划出熊贝、硝林、风岩、千秋归林口彝族苗族乡。

2006年,撤茶木乡,划团树、茶木、瓜果归以勒镇。

清朝,属上北迎思里(罗坎)一甲,上东至永里(雨河)一甲,上西同风里(牛场)一甲。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属一区关口乡,八区安、庆乡及九区的保倚、板桥。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属镇关乡、霸板乡、八卡乡。

1950年,属一区(县城)、五区(芒部)、七区(五德)。

1953年,属芒部区和以萨区。

1988年,改设板桥镇。

2004年5月,更名赤水源镇。

清末,属上北迎恩里(罗坎)一甲。

民国初,设上北区团。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设第九区于芒部。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芒部镇。

1950年,改芒部区。

1958年,成立战斗公社。

1961年,复为芒部区。

1970年,复称公社。

1984年,设区。

1988年,改芒部镇。

清朝,设上东至和里,今境为诙里二甲、三甲。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设第五区,辖1镇、13乡。

同年分设威信县,划去11乡,仅存3乡镇,称“余庆独立三乡”。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雨河乡。

1950年,属芒部区。

1953年,设雨河区。

1958年,年设金星公社。

1961年,复区。

1970年,复设公社。

1984年,复设区。

1988年,改设雨河镇。

清朝,属上北迎恩里。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设第六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罗坎镇,直属县。

1950年,复设第六区。

1953年,属第十一区。

1961年,改名罗坎区。

1970年,改罗坎公社。

1984年,复设罗坎区。

1988年,改罗坎镇。

明嘉靖五年(1526年),设怀德长官司。

清末,设上西同风里。

民国初,设上西区团。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设第七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却佐镇,辖8保、84甲。

1950年,划为五德区。

1953年,设牛场区。

1988年,改牛场镇。

清朝,属上西同风里(今牛场)三甲、五甲部分辖地。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属七区(牛场)杨柳、五眼、和德3乡。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五德乡。

1950年,改五德区。

1984年,划出大地、老场入坪上区,划出铁炉、杉树坪、干沟归盐源区。

1988年,改镇。

清朝,属下南靖远里(治所母享)五甲。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属三区(母享)跃东乡。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带蜀乡。

1950年,属三区(母享)。

1953年,属七区。

1956年,区所迁驻坡头,称坡头区。

1988年,改坡头彝族苗族乡。

2006年,改坡头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