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白马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白马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从前这里是个过路店,店主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唐宋时,白马北到鹿邑南至太和有官道,这里设有驿站(古时官府为传递文书,靠骑马赶路。每60里设一驿站,每到一驿站稍作休息后换马继续赶路),该驿站所饲驿马均为白色,故名白马驿。现简称白马。
张珍原名张寺庄。很久以前,一张姓人在此盖一座庙,故名张寺庄。后来,人们逐渐学会编筢子(手工艺术),改名为编筢子张庄。土地改革时期,此村是大队的中心,人们为珍惜这个中心村,改名张珍,沿用至今。
祖先原居于黄河北的上寨,后为生活方便,张氏二兄弟迁此居住,两人一个居前,一个居后,又在村内挖了寨河,此村居前,故名前张寨,简称前寨。
祖先从孙大庄(今属丁村乡)迁来,取名孙庄。后人丁兴旺,故名大孙庄。
村民皆姓刘,村中曾建有楼,故名。
原西靠茨河,河上有一砖桥,以砖桥头河口作为村名,取名砖桥口村,后简称桥口。
清光绪年间,这里只有几户张姓人家。其中一家经商者,很富有,因他很胖,都叫他“张胖子”。张胖子好客,常留南来北往的客商在家吃住。久之,张胖子就盖房开起店来。村名为张胖店。后来,店衰败,为纪念张胖子,便在店旁建了神庙,庙里塑有“白玉奶奶”、“大奶奶”、“三奶奶”的像,并说“白玉奶奶”能给人送子女。于是,每年三月初九,方圆百余里的人都前来赶会烧香求子。解放初,庙被拆掉。但是每年三月初九,各地的古装戏、马戏团,三教九流仍然纷纷来此赶会。
张姓祖先原居于黄河北的上寨,后迁此居住,在村内挖掘寨河,故名后张寨。简称后寨。
是从李大庄迁来,因西是小周庄,东是大周庄,中间是李庄,故名周李。
很早以前,村中有一座古庙,没有住户,庙名金铃寺。清康熙年间,从北家安平迁来,北家老爷共有四子,因生活贫困,夫妻生气,老太太领两个儿子(大儿大耐,二儿二耐)逃荒至此,住在寺庙内。由讨饭到种田,老奶奶因两子名字都叫耐,且庙前门口有个大钟,故取村名耐钟,后谐音耐中。
村民从周庄(今属柘城县)迁来,因经常下雨,地势较洼,名周洼。后人繁衍多,改名大周庄,简称大周。
明代,仵姓人从仵屯(今属汲水乡)迁于此,开一过路店,故名仵店。
明初,韩氏祖先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故名韩庄。
明初,阎姓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后建寨,故名阎寨,简写闫寨。
清康熙年间,陈姓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住,并在东边建一祠堂,故名东陈堂,1995年更名为陈堂。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