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春秋时齐国君齐桓公(?~前643年)在此地领兵作战。桓公一郝姓将军在此安营,后取村名郝坛营。元末明初战乱,村庄覆灭,仅存一白姓人家,故将此村改名白家营,新中国成立后简称为白营。 |
据仝姓人家于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民而来,定居于此,取名仝家庄。新中国成立后,曾改为仝庄。1981年,为区别菜园镇仝庄,又改名为仝家庄,沿用至今。 |
据明《嘉靖彰德志·地理志》(1523年版)记载,宋代村名称陈王。1949年后,因此处有两村,按方位称为南陈王,沿用至今。 |
据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戴氏坟社碑记》载:戴姓村民元时由山东省青州府朱城县移居汤阴县东北离城十六里处,当时村名“杨岸村”,因村中杨姓来此定居较早,村在汤河岸边而来。戴姓迁此后,始祖戴成,入赘李家。李家绝世后,戴姓渐多于杨姓,遂改名戴家村,解放后简称为戴村。 |
据宋代时期,此村西南有一寺院,寺内奉有一木刻佛像,故村取名木佛。因村在寺东,故称东木佛,沿用至今。 |
据考,此村系明将领李化龙故里。据清同治五年《李氏坟社碑》记载:“明永乐年间,李姓人家从山西洪洞县迁居于此,即名李家营也。”明、清代记载称李家营。新中国成立后简称李营,沿用至今。 |
据春秋时,齐桓公在此地领兵作战,其一爱妃阵亡,埋葬于此地,桓公令一名胡姓将领在此看守,胡在冢东安营驻扎,取名胡家营。1949年后,简称为胡营,沿用至今。 |
位于汤河南岸,昔时,是滑县、浚县通往安阳(旧彰德府)、京城的交通要道,汤河两岸村中开设有车马店。因位于汤河南岸,后习惯称之南店,沿袭至今。 |
据考,此村东有一座崇寿寺,寺中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老,法名石得,曾为民做过许多好事,人们为纪念他,取村名石得。因村在寺西,故称西石得。宋代曾称西石堆,明代称石得,清代记载称石堆。1949年,后称西石得,至今。 |
据考,此村西南有一崇寿寺,寺内有一名德高望重的长老,法名石得,为民做过许多好事,为纪念他,取村名石得。又因村中闻姓居多,故称闻石得。宋代曾称东石堆,明代称石得,清代记载称石堆。1949年,后称闻石得,至今。 |
据考,明正统年以前,此村西土台上有一寺,名崇寿寺,寺中有一德高望重的长老,法名石得,曾为民做过许多好事,人们为纪念他,取村名石得。又因村中尧姓较多,故称尧石得。宋代曾称东石堆,明代称石得,清代记载称石堆,1949年后复称尧石得,沿用至今。 |
据此村东南在明代前有一寺院,内置木刻佛像,故取村名木佛。因寺在村东,故而得名西木佛。明《嘉靖彰德府志·地理》(1523年版)沿袭宋志即有木佛之称。 |
此村东元代以前修建一个大寺,名“兴隆禅寺”(有元末解元薛大猷泰定元年(1324)写的重修碑文记载),今遗址尚存。据《王氏家谱》载,该姓人家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来。以“兴隆寺”得名隆化村。因村在寺西,故而得名西隆化。 |
据此村是唐朝初所建洪福寺的花园,因种花人居住于此,取名花儿庄。据《张氏家谱》记载,此村张姓人家明末迁来,因嫌“儿”字不雅,便改名为花耳庄,沿用至今。 |
据徐姓人氏于明初由山西洪洞县天池首迁于赵官屯(时属安阳),后迁此定居,取名徐家庄。1949年后简称徐庄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