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白樟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白樟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1993年建立取名起,沿用至今。

明、清时属十六都。

民国时期,设白南保属白台乡。

1950年称白南村属第一区白樟乡。

1957年成立白南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设白南大队属白樟公社。

1959年属白樟公社。

1984年7月改称白南村委会属白樟乡人民政府。

1993年撤乡建镇后,属白樟镇人民政府。

明、清属十六都。

民国时期设樟山保属白台乡。

1950年属第一区白樟乡。

1957年设樟山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设樟山大队属红旗公社。

1959年属白樟公社。

1984年改称樟山村委会属白樟乡人民政府。

1993年实行撤乡建镇制后,属白樟镇人民政府至今。

明,清时称凤山里,民国时设半山保属白台乡。

1950年称半山村属第一区白樟乡。

1957年成立半山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设半山大队红旗公社。

1959年属白樟分社。

1984年7月改称半山村委会属白樟乡人民政府。

1993年撤乡改镇,属白樟镇人民政府。

明、清属十六都溪南村。

民国时设白南保属白台乡。

1950年称溪南村属一区白樟乡。

1957年设溪南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9年设溪南大队属白樟公社。

1984年7月改称溪南村委会属白樟乡人民政府。

1993年,撤乡改建镇制起,属白樟镇人民政府。

明、清时属十七都云渡村。

民国时期设云渡保属半岭乡。

1950年设云渡乡属第三区。

1957年成立云渡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白樟区。

1958年置渡头大队属红旗公社。

1959年属白樟公社。

1963年设云渡管理区。

1964年设云渡大队。

1984年7月改称云渡村委会属白樟乡人民政府。

1993年撤乡建镇后,属白樟镇人民政府。

明、清称十七都下炉。

民国时期设下炉保属半岭乡。

1950年设下炉乡属第三区。

1957年称下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白樟区。

1958年设下炉大队属红旗公社。

1959年改属白樟公社。

1984年7月改称下炉村委会属白樟乡人民政府。

1993年撤乡建镇后,属白樟镇人民政府。

明、清称十七都。

民国时期设白云保属半岭乡。

1950年设云鹤乡属第三区。

1955年设白云乡属金沙区。

1957年成立白云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白樟区。

1958年置白云大队属红旗公社。

1958年属白樟公社。

1984年7月改称白云村委会属白樟乡人民政府。

1993年撤乡建镇后属白樟镇人民政府。

明、清时属十六都前坪村。

民国时期设前溪保和园前保属白台乡。

1950年称前坪村属第一区白洋乡。

1956年成立前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设前庄大队属红旗公社。

1984年7月改称前庄村委会属白樟乡人民政府。

1993年撤乡建镇后,属白樟镇人民政府。

明、清时小园村属十四都。

民国时期设小园保属金沙乡。

1950年设园沃乡属第三区。

1956年成立小园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设小园大队属红旗公社。

1959年属白樟公社。

1984年7月改称小园村委会属白樟乡人民政府。

1993年,撤乡建镇后,属白樟镇人民政府。

明、清时横坑村属下十四都。

民国时期与沃头合设一个保,名横沃保属金沙乡。

1950年设园沃乡属第三区。

1957年成立横坑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改属白樟区。

1958年置横坑大队属红旗公社。

1959年,属白樟公社。

1984年7月改称横坑村委会属白樟乡人民政府。

1993年撤乡建镇后,改属白樟镇人民政府政府。

2015年12月搬至新潮。

明、清时属十六都白洋。

民国时期设池溪保和白溪保属白台乡。

1950年设白洋乡属第一区。

1956年设白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设白洋大队属红旗公社。

1959年属白樟公社。

1984年7月改称白洋村委会属白樟乡人民政。

1993年,撤乡建镇后,属白樟镇人民政府。

明、清属十六都。

民国时期设池园保属白台乡。

1950年改称池埔村属第一区白洋乡。

1957年成立池埔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白樟区。

1959年设池埔大队属白樟公社。

1984年7月改称池埔村委会属白樟乡人民政府。

1993年撤乡建镇后,属白樟镇人民政府。

明、清属十六都园头。

民国时期设池园保属白台乡。

1950年改园头村属第一区白樟乡。

1957年称园头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白樟区。

1958年属白洋大队的园头榜样队。

1959年设园头大队属白樟公社。

1984年7月改称园头村委会属白樟乡人民政府。

1993年撤乡建镇后,属白樟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