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永平十二年(69),设永昌郡。 唐南诏国时置永昌州;明永乐元年(1403),置永昌守御千户所;嘉靖三年(1524),废所置保山县;1912年,撤保山县,设永昌府。 1950年1月5日,保山县建立;1956年2月,15区合并为10个,属德宏州;1963年,复归保山专区。 1983年9月,撤销保山县设县级保山市;2000年12月,撤销县级保山市设隆阳区至今。 |
元代设石甸长官司,隶属大理金齿宣慰司镇康路。 明洪武十七年(1384),更名施甸,设施甸长官司,改隶永昌府。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设施甸巡检司。 清顺治十二年(1655)筑夷州城,时州署从大石桥迁入施甸,史称八乡地。 清顺治十八年(1661)裁撤,并入保山县。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设永昌府分防施甸巡政厅,隶永昌府。 1912年废巡政厅,设施甸分治县。 1932年裁分治县,属保山县。 1950年1月5日,施甸设4、5、6区,同年10月改设区辖行政村,属保山地区专员公署。 1952年改设区辖乡,1962年12月设施甸县隶德宏州,1963年隶保山地区,2001年隶属保山市至今。 |
龙陵县境,东汉以前属哀牢国。 东汉永平十二年(69)“哀牢归汉”朝廷新设永昌郡,郡内怒江以西地区设哀牢县,其地属哀牢县。 三国、两晋时期史载不详,郡属永昌郡,县属不明。 南北朝、隋朝时期属濮部。 唐初属剑南道金齿部,(唐)南诏国时期属永昌节度。 (五代至宋)大理国时期先后属永昌节度、永昌府。 元至元十三年(1276)设柔远路,柔远路在其地设勐弄司(土司)。 明洪武十五年(1382)柔远路改柔远府,属柔远府(后废并入金齿卫指挥使司);洪武二十三年(1390)设勐淋(傣语,勐“地方、坝子”,淋“栗树”,意为“栗树坝或栗树多的地方”;今龙陵镇安)守御所,辖勐弄、勐淋等18土舍,属金齿卫指挥使司(后废并入永昌军民府),嘉靖元年(1522)属永昌军民府,万历十一年(1583)升为镇安(勐淋何时更名为镇安无考,推测应在此时期)守御千户所。 清代先后属永昌军民府、永昌府;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废土舍制行乡约制,18土舍改设为云从(今龙陵龙山)、镇安、龙江、归顺(今龙陵腊勐)等4乡约;乾隆三十五年(1770)设龙陵厅。 民国时期,1913年裁厅设龙陵县,先后属迤西道(后更名为滇西道、腾越道)、第一殖边督办公署、腾龙边区行政监督公署、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十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3月16日成立龙陵县人民政府,隶属保山专区;1956年保山专区裁撤并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隶属德宏州;1963年保山专区恢复,隶属保山专区;1971年6月保山专区更名为保山地区,隶属保山地区;2000年12月30日保山地区撤销设立保山地级市,隶属保山市至今。 |
昌宁县境,西汉以前属哀牢国。 西汉初属益州郡刺史部哀牢国。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东北部属益州郡不韦县,西南部属哀牢国。 东汉永平十年(67)属益州西部都尉,永平十二年(69)“哀牢归汉”朝廷新设永昌郡,其地全境归属永昌郡。 三国时期分属永昌郡永寿县(今耿马)、不韦县(今保山)。 西晋元康九年(299)属永寿县。 南北朝时期分属南宁州、濮部。 隋代分属濮部、西爨(澜沧江以东)地区。 唐初属剑南道金齿部,(唐)南诏国时期属永昌节度唐封川(今凤庆)辖地。 (五代至宋)大理国时期先后属永昌节度、永昌府。 元代分属顺宁府庆甸县(今凤庆)、镇康路、永昌府。 明代分属顺宁府、永昌府;明宣德五年(1430)设广邑州,正统元年(1436)迁治于右甸;万历十三年(1585)设右甸土守御所,万历二十六年(1598)设右甸通判署,万历三十年(1602)筑右甸城并设守右甸守御土千户所,属顺宁府。 清代分属顺宁县、保山县,其中湾甸州直隶永昌府;清乾隆十一年(1746)右甸通判署移驻缅宁(今临翔),改设右甸经历厅,属顺宁县。 民国时期,1912年设顺宁县右甸县佐公署,属迤西道(后更名为滇西道、腾越道);1919年设顺宁县右甸分县,先后属腾越道、第一殖边督办;1933年10月1日从顺宁、保山两县划地析置设立昌宁县,先后属第一殖边督办公署、腾龙边区行政监督公署、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十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1月28日成立昌宁县人民政府,隶属保山专区;1956年保山专区裁撤并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隶属德宏州;1963年保山专区恢复,隶属保山专区;1971年6月保山专区更名为保山地区,隶属保山地区;2000年12月30日保山地区撤销设立保山地级市,隶属保山市至今。 |
西汉称“滇越(古滇国方外之地)”。 (唐)南诏国时期称“越赕(dǎn,意为贡物奉献)”“越腅(dàn)”“越睒(shǎn)”,《大元混一方舆胜览·腾冲府》记曰:“古越睒也。”《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记曰:“越睒之西,多荐草,产善马,世称越睒骏。”南诏至大理国前期腾冲亦称“軙(chén)化”“车攵(该字左‘车’右‘攵’,无法打出;同‘軙’)化”,《元史·地理志》记曰:“腾冲府,在永昌之西,即越睒地。 唐置羁縻郡。 蒙氏九世孙异牟寻(南诏王)取越睒,逐诸蛮有其地,为软化府(元史修于几百年后,此处“软”字为“軙”字错记)。 (五代至宋)大理国后期称“藤充”。 元代称“腾冲”“藤越”。 明朝以后历代“腾冲”“腾越”两名交替使用,至今“腾冲”为市名,“腾越”为腾冲市人民政府驻地的街道名。 (五代至宋)大理国前期设軙化府,后期改藤充府。 元代属大理路,宪宗三年(1253)设腾冲府,至元十一年(1274)改藤越州,至元十四年(1277)改回腾冲府;至正十五年(1355)设腾冲平缅宣慰使司(又名腾冲征缅招讨使司)。 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设腾冲府,属云南布政使司;建文二年(1400)改腾冲守御千户所,属金齿军民指挥使司;宣德五年(1430)设腾冲土州,先属金齿司,后直隶布政使司;正统三年(1438)复属金齿司;正统十年(1445)升为腾冲军民指挥使司,属云南都指挥使司;弘治二年(1489)加设金腾整饬(chì)兵备道;嘉靖元年(1522)复设腾越州,属永昌军民府。 清代,顺治十六年(1659)仍设腾越州,属永昌军民府;嘉庆二十五年(1820)改腾冲直隶厅,属迤西道;道光二年(1822)改直隶厅为腾越厅,属永昌府;光绪二十九年(1903)迤西道移驻腾越厅。 1912年腾越厅改腾冲府;1913撤府设腾冲县,先后属迤西道(后更名为滇西道、腾越道)、第一殖边督办公署、腾龙边区行政监督公署、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2年5月至1943年9月日军侵占腾冲县时期,公署于1942年5月在曲石乡成立腾冲临时县务委员会,同年7月在界头乡成立腾冲县抗日政府)、第十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0年2月21日成立腾冲县人民政府,隶属保山专区;1956年保山专区裁撤并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隶属德宏州;1963年保山专区恢复,隶属保山专区;1971年6月保山专区更名为保山地区,隶属保山地区;2000年12月30日保山地区撤销设立保山地级市,隶属保山市。 2015年8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腾冲县,设立县级腾冲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