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莞城街道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莞城街道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明代以前,莞城实行邑制,城内曰坊,附城曰厢,坊三厢一。

属阜民坊。

清代莞城辖区范围扩大,属城内街道。

1949年后,西部属城内,东部属城外;1950年属莞城镇;1958年公社化,称为东风生产区;1967年改称东风革命委员会;1971年,东风、卫民、朝阳三个革委会合并为东风革委会;1980年改称东正管理区;1987年属城内街道办事处;1988年东莞市升格为地级市,属城区;1999年改称东正街道工作办公室;2003年命名为东正居委会,沿用至今。

原属罗沙居委会的学左、上岭、叫尾划归东正居委会。

明代以前,莞城实行邑制,城内曰坊,附城曰厢,坊三厢一。

东部属桂华坊,西部属登瀛坊。

清代莞城辖区范围扩大,属城内街道。

1949年后称城内,属莞城市;1950年称城内,属莞城镇;1966年称城内办事处;1967年称朝阳革命委员会;1976分为市桥、西正两个区;1980年两区合并统称市桥管理区;1987年属城内街道办事处;1988年东莞县升格为地级市,属城区;1999年改为市桥街道工作办公室;2005年命名为市桥居委会,沿用至今。

民国初期为西北隅学社、四平乡、二区(十二坊)管理行政事务;民国十三年(1924),设北隅乡公所,录属县署;民国三十五年(1946),撤北隅乡公所,并入县城镇;1949年后称城外,属莞城市;1950年属莞城镇;1958年公社化,称北隅生产区;1967年分为新兴、兴无、反修三个革命委员会;1971年合并称北隅革命委员会;1980年改称北隅管理区;1999年改称北隅街道工作办公室;2005年命名为北隅居委会,沿用至今。

清代东莞城辖区范围扩大,属城外街道。

民国年间属县城镇。

1949年后称城外,属莞城市;1950年属莞城镇;1958年公社化,称西隅生产区;1967年分为红卫、反帝、翻身三个革命委员会;1971年合并称西隅革命委员会;1980年改称西隅管理区;1987年属城外街道办事处;1988年东莞县升格为地级市,属城区;1999年改称西隅街道工作办公室;2005年命名为西隅居委会,沿用至今。

将鱼关、博厦、河西、江南划入博厦居委会。

清代东莞城辖区范围扩大,属城外街道。

民国年间属县城镇。

1949年后称罗沙乡,属莞城市;1950年改称罗沙管理区,属莞城镇;1958年公社化,与博厦组成博罗营;1961年称罗沙大队;1980年改称罗沙管理区;1987年属城外街道办事处;1988年东莞县升格为地级市,属城区;1999年改称罗沙街道工作办公室;2005年命名为罗沙居委会,沿用至今。

"宋朝年间,建有许多亭台楼院,众多文人雅士聚此,多有博学寒儒,引杜甫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取名博厦。

民国三十六年(1947),博厦乡8个保并入县城镇。

1949年后称博厦乡,属莞城市;1950年称环城乡,属莞城镇;1951年复称博厦乡;1958年公社化,与罗沙合称博罗营;1961年称博厦大队;1968年成立博厦革命委员会;1980年改称博厦管理区;1987年属城外街道办事处;1988年东莞县升格为地级市,属城区;1999年改称博厦街道工作办公室;2005年命名为博厦居委会,沿用至今。

2005年从罗沙居委会划出罗一、白沙塘,从市桥居委会划出南城、戙一、戙二、东豪,从东正居委会划出兴塘、育才,共8个居民小组,成立兴塘社区居委会,沿用至今。

2005年,从市桥居委会划出创业、创新、八达、新苑、金牛、旗峰,从博厦居委会划出戴屋庄、圳头,共8个居民小组,成立创业社区居委会。

2008年莞城推进居委会改革,实行政经分离,圳头、戴屋庄2个居民小组分别并入到创新和金牛居民小组,沿用至今。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