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磁灶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磁灶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磁灶社区居委会,旧称梅溪、梅里。

宋为开建乡养能里管辖。

明清属二都。

1944年为梅溪乡梅里保。

1951年设立磁灶镇时属晋江县第四区、第六区公所管辖;1956年至1957年成立磁灶乡委员会,属池店区磁灶镇。

1951年-1956年下设五个工作大组,磁灶社区居委会是属第二工作大组有山尾点、大宫点和第四工作大组有新街点、十字街点、深坵点、顶流坑点组成的。

到1958年成立磁灶人民公社,社区居委会组成仝上,称为磁灶大队;1984年成立磁灶镇人民政府时,称磁灶居委会;2006年改为磁灶镇磁灶社区居委会。

2015年1月5日经晋江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延泽社区居委会。

宋为开建乡养能里管辖。

明、清时期称泉州南门外第二都。

民国33年(1944年)属梅溪乡梅坑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磁灶乡第二大组,合作化称辉星高级社;1956年属池店磁灶镇,1961年属磁灶公社岭畔大队;1984年改磁灶镇岭畔村公所后改为岭畔村委会。

宋为开建乡养能里管辖。

元、明、清属二都。

民国33年(1944年)属梅溪乡梅里保,1956年属池店区磁灶镇;1961年属磁灶公社下官路大队;1984年改磁灶镇下官路村委会。

宋朝时期为永宁乡沙塘里管辖。

明清属三十一都。

民国33年(1944年)属梅溪乡梅里保。

1956年属池店区磁灶镇;1961年划属磁灶公社下灶大队;1984年改磁灶镇下灶村委会。

宋为开建乡养能里管辖。

明、清改乡及里为第一都。

民国33年(1944年),属梅溪乡前坡保,1949年共和国成立建政时,成立苏前乡人民政府隶属于晋江第六区(磁灶);1956年属池店区磁灶镇;1961年属磁灶公社井边大队,1984年改磁灶镇井边村委会。

全村除交边自然村十余户,一百一十余人姓李,姚、许外,余者俱姓苏,苏氏原居槐市,其地与钱坡毗邻。

槐市,以苏展公为一世祖另以缄公为远祖,展以政和元年生(1111年)至今已有897年。

据钱坡家乘记载,益公重孙克昌(宋祥符间)(1008-1015)还(徙)居晋江生缄。

缄居槐市而为苏氏远祖。

缄以宋神宗丙晨年(1076)死邕州之难,距展公盛年堇三十六栽,相去不远,惜相传世系不可考,故另缀于首而叙其祖之故如此。

展居槐市传十世,至十一世联生公徒居钱坡为钱坡开基祖,据此由槐市苏氏繁衍至今已近千年。

钱坡村历来隶属于泉州晋江,宋、元时辖於开建乡养能里。

明清改乡及里属第一都。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属梅溪乡前坡保。

1949年共和国成立建政时,成立苏前乡人民政府隶属于晋江县第六区(磁灶),1956年属池店区磁灶镇;1958年属磁灶公社前埔大队;1984年改为磁灶镇钱坡村委会。

原属南安县所辖。

1959年石湖边、沟边、高厝林、杏当、山仔、新垵6个自然村原属当时的南安县官桥公社三同大队。

1960年沟边并入石湖边,新垵水库于1960年修建,同年,因修建水库,库区迁村移民,原属磁灶镇三吴村的妹山自然村划入石湖边、高厝林、杏当、山仔、新垵,共6个自然村组建划归为属磁灶公社新垵大队;1984年改为磁灶镇新垵村委会。

宋为开建乡养能里管辖。

明、清属二都。

民国33年(1944年)属梅溪乡双洋保。

1956年属内坑区天亮乡,1961年属磁灶公社洋尾大队;1984年属磁灶镇洋尾村委会。

宋为开建乡养能里管辖。

明、清称为晋邑泉州南门外二都。

民国30年(1941年)与大埔前尾合称梅前保;民国33年(1944年)为梅溪乡三前保。

1956年属内坑区天亮乡管辖;1958年与洋尾、洋宅并为磁灶公社洋前大队;1961年属磁灶公社三吴大队(其中包括妹山村)。

1984年改为磁灶镇三吴村委会。

杏林、前山、西边辽三个自然村都是老区基点村。

宋为开建乡养能里管辖。

明、清属二都。

1944年属梅溪乡双洋保。

建国后,1956年属内坑区天亮乡,1961年属磁灶公社洋宅大队;1984年改磁灶镇为洋宅村委会。

宋属开建乡养能里。

明、清属二都。

1944年属梅溪乡三前保。

1956年属内坑区锦和乡;1961年改属磁灶人民公社大埔大队;1984年改磁灶镇为大埔村委会。

宋为开建乡务本里管辖。

明、清属泉州府四都。

1944年属梅溪乡三前保。

建国后,1956年属内坑区锦和乡;1961年属磁灶公社前尾大队;1984年改磁灶镇前尾村委会。

宋为开建乡务本里管辖。

明、清属三都。

1944年属亲民乡大宅保;1956年属内坑区锦和乡;1961年属磁灶公社瑶琼大队;1989年属磁灶镇瑶琼村委会。

宋为开建乡务本里管辖。

明、清属三都。

民国33年(1944年)属新民乡太昌保。

1956年属内坑区锦和乡;1961年属磁灶公社官田大队;1984年属磁灶镇官田村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