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大王庄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大王庄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宋嘉泰元年(1201)建村,为商水八里湾移民,因紧靠当时的贾鲁河,取名为河庄。因当地流传“北有毕口,南有赵口,两口吞河庄,此庄发不了”的谶语,且本村王姓人居多,遂改名为大王庄。
明崇祯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贾氏兄弟二人在此落户,给当地张姓地主家种地。后来,居住人数增多,发展成村,得名贾庄。
清嘉庆年间建村,因村民多为霍姓,村庄建在一处坡地上,故名霍坡。
清初,从刘老家迁出一族人,在此地建村,盖有一所小楼,得名刘小楼。后来村民认为小楼不雅,因小楼楼顶由茅草覆盖,遂更名为刘草楼,故名。
明代,有王姓、晋姓人家在此居住,发展成村,取村名王晋庄。后晋姓人迁出,因“晋”、金同音,更名为王金庄。
明末,李姓一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发展成村,故名李庄。
清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邓氏两兄弟,兄住今聂堆镇邓营,为北邓营,弟在此发展成村,称南邓营,后演变为邓营,“营”为大移民时期的编组单位,故名。
明洪武年间,刘氏一族从山东济南枣林庄迁到现西华县东王营乡刘井村。明天顺四年(1460),又迁至此地建村,因思念故土,取村名刘老家,故名。
清初建村,当时村中建有一座庙宇,庙内有尧、舜、禹三座泥塑神像,故名三官庙。
明末,闯王李自成起义后,千顷李家在此建了一座很大的牌坊,后人在此聚居成村,得名牌坊王,后演变为王牌坊,故名。
清代,此地原有东罗庄、西李庄、簸箕柳三个村庄。因当地人善以柳条编制簸箕而得名。1948年,三村合并以簸箕柳定村名。1950年分土地时,工作人员填土地证时把“柳”误写为“刘”字,故得名簸箕刘。
明末,栗姓和楼姓共同在此建村,当时此地为一高岗,故名栗楼岗。
清初,祖上因经商由山西迁移此地筑寨建村,因当时与孔营村相邻,迷信孔姓高贵,不受欺压,封建社会时期不服苦役,减免杂税,故定村名孔寨。
明代,方氏一族从山西洪洞县迁到此地居住,发展成村,故名方庄。
清初,范姓人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开荒耕田,随着人口增多,聚居成村,故名范庄。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