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年间属汉阳县凤栖里,明代清初起属凤栖里戚家山村,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属夏口厅凤栖里戚家山村,1912年属夏口县第五区,1929年复归汉阳县,195l年7月划入武汉市三家店区,1952年7月再归汉阳县,直至1958年10月,乡镇区划屡变,曾属长乐前乡、乐城乡、安乐乡、渡头乡、三店乡等。 1958年10月分属东西湖区三店、吴家山农场及区农科所。 辖区围垦建场前,仅吴家山北麓有几户人家。 1978年,建立吴家山新村街道办事处,辖区东起蔬四支沟(今四明路),西到蔬六支沟(今六顺路),北到今吴祁街,南至今五丰街综合市场,下置3个居委会。 1984年,改名吴家山街道办事处,辖区东起张公堤额头湾,西至蔬九支沟(今九通路)》,北抵三店农场杨木港村,南含吴家山农场长青村,下置7个社区。 从1990年代起逐步扩大为现域,下辖1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沿用至今。 |
柏泉早在殷商时期就已存在,宋元属汉阳县北丰乐。 明清属丰乐里。 清光绪25年(1899)属夏口厅第九区丰乐里。 1912年属夏口县。 1929年复属汉阳县。 1935年分为第六区柏东、柏中、柏北、柏西4乡,1937年属第三区柏巨乡、柏泉乡。 1949年4月,柏泉属巨泉乡管辖。 1950年6月柏泉属汉阳区。 1951年7月划属武汉市三店区。 1952年7月属汉阳县十一区、九区。 1953年7月,柏泉属汉阳县第9区。 1954年属第二区,分为同丰、茅庙、庆丰3乡。 1956年合为柏泉乡。 1958年3月,组建以东湖、谢湾为主的国营东西湖第六畜牧场。 1958年10月,汉阳县柏泉乡和武汉市东西湖第六畜牧场合并更名为武汉市国营东西湖第三畜牧场。 1960年4月改为柏泉畜牧场。 1961年3月改名为柏泉分场,1961年6月改变为柏泉农场,1962年取名东西湖柏泉农场,1966年改名为东西湖东风农场,1968年恢复原名柏泉农场。 1985年4月挂牌成立武汉市东西湖区人民政府驻柏泉办事处,1985年9月,在原柏泉农场建柏泉人民政府办公室。 1989年3月将东山农场的五四大队、五七大队、前进大队和柏泉农场的连通湖一大队划出新组建湖心农场。 1991年11月撤销湖心农场,原湖心农场所属各单位以总干沟为界分别划归东山农场与柏泉农场。 1997年3月撤销东风垸渔牧场,所属单位成建制的划归东山农场与柏泉农场。 1998年初,农场实行政企分开,组建武汉市柏泉联合企业总公司与柏泉农场并存。 1999年3月,更名为柏泉街道,同时保留柏泉农场建制。 2001年成为武汉市综合改革试点镇。 |
唐、宋、元、明、清均属汉阳县。 光绪二十五年(1899)划归夏口厅。 1929年划归黄陂县。 1959年划归武汉市。 1959年9月成立东西湖水产养殖场。 1985年10月成立东西湖区人民政府驻李家墩办事处,与养殖场合署办公。 1999年李家墩办事处更名为养殖场办事处。 2005年7月更名为将军路街道。 |
辖地历属汉阳县。 宋元年间属凤栖里,村落不详。 明代陆地属凤栖里,渔门泾水域属桑台湖河泊所。 清初属凤栖里拖路口村,光绪25年(1899)属夏口厅凤栖里拖路口村。 1912年属夏口县第七、八两区。 1929年复归汉阳县,1935年属第五区慈惠乡、云梦乡。 1937年属第三区云慈乡。 1947年属安乐乡。 1950年8月属第五区慈惠乡。 1951年属第十区,同年7月渔门泾、慈惠墩、余氏墩、沙咀、网船湾等划入武汉市,属三家店区,1952年7月回属。 1954年6月属第二区。 1955年建制为沙咀乡、慈惠乡、渔门乡、江毛乡、八向乡、鸦渡乡。 1956年5月并为鸦渡乡,属三店指导组。 1957年9月改称鸦渡区。 1958年9月汉阳县长虹人民公社,之后分两次划入东西湖农场。 当年东风、先锋、前锋3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划归东西湖农场管理局管辖,定名为蔬菜三场。 1959年3月,江家台以西至吕家湾划入蔬菜一场。 1960年4月,蔬菜三场的长丰乡划归硚口区,1960年下半年蔬菜三场其余部分和蔬菜一场合并定名为吴家山农场。 1961年将吴家山农场分为两个农场,以铁路为界,路北仍名吴家山农场,路南为慈惠农场。 1966年慈惠墩改名为红星农场。 1976年又源于同音,以谐音改称赤汇圢农场。 1982年元月1日复名慈惠墩农场。 1985年9月14日,经省政府批准,在11个农场设立慈惠墩、走马岭、新沟、辛安渡、荷包湖、东山、柏泉、径河、三店、李家墩、长青等东西湖区人民政府办事处,其管辖的地域范围与所在的农场相同。 1998年3月设立慈惠街道,与农场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2004年12月国营农场体制改革,成立慈惠街道办事处。 |
明清时期先后属平塘河泊所、桑台湖河泊所辖域。 清光绪25年(1899)属夏口厅。 1929年复归汉阳县,属第五区。 1956年5月分属鸦渡乡和胜利乡。 1958年初划归武汉市国营东西湖农场管理局,武汉市国营农场管理局(东西湖区)在境内分别创办棉粮一场、棉粮二场和棉粮四场(后为蔬菜二场)。 1960年7月,棉粮一场更名为走马岭农场,棉粮二场与蔬菜二场合并,更名为新沟农场。 1967年走马岭农场又改为红丰农场,1969年恢复走马岭农场。 2005年7月,将走马岭农场、新沟农场合署办公,成立走马岭街道。 |
径河街道由原三店农场和径河农场合并而成。 春秋属楚地。 隋代始属沔洲沌阳县,后又改名汉阳县。 清属湖北布政使司汉阳府,汉阳县。 光绪二十五年(1899)属夏口厅。 民国属初年,废汉阳府,夏口厅更名为夏口县隶属夏口第七区。 辖区原属汉阳县径河乡,解放前仅有零散居民点。 据《汉阳县续志》记载,早年较大的居民点仅塔尔头一处。 1958年建场前,三店乡属汉阳县三店乡的三家店和渡头嘴地区。 径河农场1958年3月建立的第一、二、三、四、五畜牧场(牛奶场)。 1958年10月,三店乡划入武汉市东西湖农场管理局后,与东西湖农牧试验站合并,成立东西湖农牧试验场(原三店乡径河地区另成立畜牧场)。 1958年底,畜牧一场和畜牧二场合并称为畜牧二场,粮棉四场和粮棉五场合并称为粮棉四场。 1960年4月,由省农垦厅直接接管,改名为湖北省农垦厅综合试验场。 1960年6月,由畜牧二场与粮棉四场合并,合并后因径河流经农场,故命名径河农场,建场后实行政企合一的行政管理体制。 1965年3月,湖北省农垦厅综合试验场交回东西湖农场管理局,5月改三店农场。 1967年1月三店农场曾更名为燎原农场,1968年2月恢复原名三店农场。 1984年3月经省政府批准,设立区政府径河办事处,两场牌子一套班子,与农场合署。 1985年4月经省政府批准设置区政府三店办事处,与农场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1998年2月,三店农场整体改制为“武汉三店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社会职能与公司剥离,由区政府三店办事处承担,原国营农场牌子保留,形成三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模式。 2005年国营农场体制改革,将原三店农场和径河农场合并,成立径河街道,沿用至今。 |
长青街道由原武汉国营吴家山农场改制而来。 吴家山农场创建于1958年,建场前吴家山农场是一片杂草、钉螺密布、没有人烟的荒湖。 建场是以蔬菜生产为主,并按地理分布顺序命名为蔬菜第一场。 1959年,将蔬一场、蔬二场命名为蔬菜第一场。 1960年又将蔬菜第一场和蔬菜三场合并,名为吴家山农场。 1961年将吴家山农场分为两场,以铁路为界,路北仍名吴家山农场,路南为慈惠农场。 1968年易名红卫农场,1972年复名为吴家山农场。 1985年4月经省政府批准设置长青办事处,与吴家山农场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合署办公。 2005年更名为长青街道至今。 |
春秋战国时期属古云梦泽,夏商属荆州地,后为楚地。 后汉属江夏郡,隋置安陆郡孝昌县。 后唐属安州德安府孝感县,宋元仍之。 明洪武九年(1376)属黄州府,十三年(1380)还属德安府。 清属汉阳府,以光绪八年(1882)为下限年的《孝感县志》记载,当时全孝感县分五个乡,辖360会,辛安渡的二十多个村湾分属治58会的广阳乡尚文会、务本会、阳合会。 1940年为辛渡乡,1940年6月,成立孝感抗日民主政府,辖五区,辛安渡属湖乡区。 民国属民治乡,建国后为辛渡、会龙乡,后合为辛渡乡。 1958年春,辛安渡的四个高级农业合作社准备合建为人民公社。 1958年8月至12月,孝感县辛渡乡第1-4高级农业合作社及汉川县刘隔区高阁乡府河以东的永丰、大郭、汪家、县河、联心等5个农业合作社、汉阳县鸦渡区胜利乡荷包湖渔业社划入国营农场,东西湖农管局顺地理位置编称为武汉市国营东西湖第三棉粮场。 1960年引用“辛安渡集”名定为辛安渡农场,1960年4月,编为15个营,随后改为大队。 1963年5月,辛安渡农场接收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在张长湖村建立的小农场,组建为张长湖大队。 1964年11月划至东西湖区良种场。 1975年1月,区良种场撤销,复属。 1964年全场调整成7个大队。 1967年更名东方红农场,1975年复名辛安渡农场。 1969年12月,汉北河水利工程竣工,原县河大队划归新沟农场管理。 1971年4月孝感县所辖的李家砦居民在农场范围耕种的土地及人口划入农场管辖。 1975年1月,东西湖良种场机构撤销,所属的土地及人口划归农场管辖。 1985年4月,东西湖区人民政府辛安渡办事处成立。 1998年,改制为辛安渡街道,保留武汉市国营辛安渡农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领导班子的管理模式,沿用至今。 |
殷周属豫州,春秋战国属楚,东汉属沌阳县,清末分属汉阳县丰乐里,民国期间分属汉阳县新沟三区,抗战时期分属巨龙乡,建国初期分属巨泉乡。 1958年10月为东西湖农管局棉粮五场,此时为政场合一体制。 1959年3月,棉粮四场并入棉粮五场。 1960年4月更名为东山农场。 1961年春,沙家台划至荷包湖农场。 1964年春,林家台划至良种站。 1985年3月以东风垸为基础成立东风垸渔牧场。 1989年3月将东山农场的五四大队、五七大队、前进大队和柏泉农场的连通湖一大队划出新组建湖心农场。 1991年11月撤销湖心农场,原湖心农场所属各单位以总干沟为界分别划归东山农场与柏泉农场。 1997年3月撤销东风垸渔牧场,所属单位成建制的划归东山农场与柏泉农场。 1999年3月更名为东山街道至今。 |
商末周初先隶属南国,后属涢国。 春秋战国属楚地。 秦属南郡。 汉属江夏郡安陆县。 至唐代(606),改属汉阳县。 关于新沟镇最早的文字记录是在1752年,据记载,在清乾隆17年,就有人在此地的河沿旁择地耕种,繁衍生息。 清光绪年间,是新沟镇商业的鼎盛时期,各类商户达到500余家,具有“小汉口”之称。 计划经济时期,新沟镇街道是东西湖区唯一有商品粮买卖的地方。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阳夏分治,新沟境域划属夏口厅(后改夏口县)。 1928年,回属汉阳县第五区管辖。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在新沟建立兵站,四周设立碉堡,地堡,路口处设关卡,强拉民夫,霸占店铺,无恶不作,主要是为侵华前线提供物质中转。 日本侵占新沟8年,商业萧条衰落,过往人群锐减,商业由鼎盛时期的500余名减至126户。 1949年建国初,新沟镇有商户302户,隶属关系由汉阳县划归汉川县城东区,1949年新沟建镇。 同年7月回属汉阳县第十区管辖,后属汉阳县第五区管辖。 1950年,新沟镇成立,隶属汉阳县管辖。 1959年划归东西湖管辖,辖区部分属新沟农场,恢复新沟镇建制。 1960属荷包湖农场。 1961年从武汉市东西湖区农场管理局(现东西湖区)棉粮四场分出后,成为独立的建制镇,建新沟镇政府。 1989年3月划出新沟农场的新河大队、新沟大队,组建新河农场与新沟镇合署办公。 2005年,撤销新沟镇,设立新沟镇街道,管辖原新沟镇、荷包湖农场辖置域范围。 |
1999年,在水产养殖场、径河农场划入部分土地,成立金银湖生态园管理处。 此为金银湖街道办事处的前身。 2005年7月,成立金银湖街道办事处,原金银湖生态保护区管理处更名为武汉吴家山台商投资区金银湖生态园管理委员会,下设李家墩、金银湖新村、金泰、鑫桥、四季花城、碧海、恋湖、丽水、常安、严家渡及金口、何家庙12个社区居委会。 2009年3月,金银湖生态园管委会与金银湖街道办事处整合,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2012年11月,金银湖新村与常安社区合并为常安社区,金口社区、何家庙社区、严家渡社区合并为严家渡社区。 经合并后,金银湖街道有李家墩、金泰、鑫桥、四季花城、碧海、恋湖、丽水、常安、严家渡9个社区居委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