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属黄州府,晚清属黄州府黄安县太仙乡上庄会,民国时期属黄安县七里乡,1951年属三区(七里)福德乡,1956年属红安县七里区福德“同心”“建新”两个高级社,1959年为七里人民公社福德管理区“同心”“建新”两个大队,1961年改为七里区福德公社将“同心”“建新”合并为一大队,1975年为七里坪公社福德管理区一大队,1980年为七里区福德乡盐店河大队,1984年撤区合乡并镇改为七里坪镇盐店河村民委员会至今。 盐店河村距七里坪镇6公里,位于七里坪镇西北。全村总面积9.8平方公里,10个生产小组,10个自然湾,总人数为1954人。全村耕地面积为2036亩,其中水田面积1633亩,人均耕地面积1.1亩,以传统水稻、油料种植为主。基础设施差,灌溉能力差,集体经济基础薄弱。 |
福德桥村位于七里坪镇西北部。与华河镇相邻,七华公路贯穿全村,13个村民小组,407户,1565人,版图总面积13689亩,山林总面积8889亩,耕地总面积1737亩,板栗基地1960亩,人平纯收2290元。 福德桥村作为全镇林果特产业发展示范村,曾发挥过极其重要的带动作用,村政委一班人近两年来开动机器,甩下包袱,大搞基础设备建设,硬化通村公路(七华线)4.5公里,新建村小教学办公楼和村级办公场所,新建桥梁两座,开挖鱼池50亩,支持创办碎石加工厂和养殖场各一个。 |
马家岗村位于七里坪镇西南部,距离镇区3.5公里,全村11个村民小组,19个自然垸,365户,总人口1681人。全村现有党员32名,全村版图面积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788亩,山林面积6450亩。 马家岗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全村共有306人参加革命,现登记在册的烈士有56名。 马家岗村原属有名的贫困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村级财力薄弱,近几年在马家岗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的共同努力下,抢抓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修路架桥,兴修塘堰,科技兴农,调整产业结构,使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以改善,党员干部的能动性得以加强,村级财力得以生息。 如今的马家岗村,党员干部精诚财结,坚定信心,扎实苦干,奋力开拓,群众遵纪守法,尊老爱幼,安居乐业,科学耕耘,一个平安富裕文明和谐的马家岗必将成为中同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
民国时期属七里乡,1951年为黄安县三区(七里)罗畈乡,1956年为罗畈乡“罗畈”“五合”两社,1959年为七里坪公社罗畈、五合两个大队,1970年将罗畈、五合两个大队合并为福德公社三大队,1975年改为七里公社福德管理区罗畈大队,1980年为七里区福德乡三大队,1984年撤区合乡并镇改为七里坪镇罗畈村民委员会至今。 罗畈村简介 基础设施较差。村道路总长14公里,已建成水泥路面2.5公里,水源以2个小二型水库为主,灌溉面积300亩,灌溉能力较差。没有其它经济收入,靠财政转移支付拨发工作经费,集体经济基础薄弱,难以维持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
颜邹家村位于七里坪镇西面,与华河镇毗邻,距七里坪镇11公里,属于浅丘地貌,土地肥沃,粮食产量高,交通不便。全村版土面积3.1平方公里,辖6个组,总人口860人,有劳动力550人,耕地面积980亩,其中田790亩,人均耕地面积1.1亩,以传统水稻、花生等种植业为主。近年来,以调整产业结构,拓展村民增收为着力点。 基础设施较差。村道路总长8公里,已建成水泥路面2.2公里,水源以瞿家冲水库为主,灌溉面积300亩,灌溉能力较差。没有其它经济收入,靠财政转移支付拨发工作经费,集体经济基础薄弱,难以维持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
檀树岗村简介 檀树岗村位于七里坪镇北面,与河南新县箭厂河乡接壤,是老檀树岗乡政府所在地,阳福线贯穿全村,倒水河穿村而过。属丘陵地貌,交通便利。全村幅员4.2公里,辖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47人,劳力762人,耕地面积1680亩,其中水田980亩,人均0.9亩。以传统水稻、小麦、油菜种植为主。村级基础设施较差,村道路总长8公里,以建成水泥路面6公里,未硬化2公里。水利设施差,只有檀树岗水库能自流灌溉近100亩,其中只靠一些塘、堰,主要靠倒水河抽水抗旱。没有其它经济收入,靠财政转移支付拨发工作经费,集体经济基础薄弱,难以维持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
吊桥村位于红安县七里坪镇北部,东与河南省新县箭河乡接壤,西临檀术岗水库。全村四个村民小组,185户,686人总耕面积509.2亩,其中水田323.2亩,旱地面积177亩,山林面积1042亩,吊桥村紧邻檀术村岗水库,和尚头茶场,现有得天独厚地域优势,适合旅游专项目的开发,欢迎有志之士来吊桥村投资发展。 |
骆家村地处红安县北部山区,位于七里坪镇东北部,与莲花背长冲村接界,南临马鞍山地西与程维德村共山脉北临河南省新县塔尔村属,属檀树岗总支以东的偏小村,全村版土面积4平方公里,山林面积1800多亩,耕地面积960亩,其中水田610亩,旱地面积350亩,全村共有8个自然垸7个村民小组180户720人 骆家垸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传统,许多先辈为新中国建立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这些红色的土地上繁衍着善良、朴实、勤劳、文明的人们。这里山青水秀,交通便利,人们种植绿色粮食,优质的板粟,上好的绿茶,美味的鱼类。人们在山上养牛,羊,田地收油粮种,挣收每份,着固定电话80多部,手机400多部,日趋完善的新农村建设会使骆家垸村更加美好的富饶。 |
连花背村位于七里坪镇东北部与熊家咀村和骆家垸村接壤,全村4个村民小组,两个自然垸,250户,农业人口1241人,全村版图面积8.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41亩,水田面积880亩,山林面积300亩,村支部3人组成,4个党小组,37名党员,其中女党员3人,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87万元,人平纯收1731元。 连花背村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特别是优质大进理石贮量相当丰富。 |
熊家咀村位于七里坪镇东部,是黄麻起义打响第一枪的策源地村东靠大别山麻城县,北与河南新县箭河乡,毗邻,南与余家畈村西与连花背村接壤,全村共有430户,1926人,4个村民小组,13个自然垸,全村耕地面积1975亩,山林面积4600亩,茶园面积200亩,果树面积400亩,是地广物博资源丰富的大村。 熊家咀村是全县革命历史红色文化村,有共和国将军程儒珍同志故居,英雄树,兵工厂,红军被服厂,红军医院,鄂豫皖三省会址等,红色景点2007年通村公路檀术熊线水泥硬化全线通列组垸机耕路基本完成,县有生态农业红色旅游开发的重要价值。熊家咀村真诚欢迎有识人士来投资开发。 |
清朝末期属太仙乡,民国初期属三区(紫云),1940年属紫云乡,1949年10月属七里区,1951年属二区(紫云)。 1956年属七里区檀树乡,1959年为七里公社檀树管理区赤苏2、3大队,1961年为七里区檀树公社9大队,1975年改为檀树公社长冲大队,1978年属七里坪公社,1984年为檀树岗镇长冲村民委员会,属七里坪镇,1987年属檀树岗乡,1999年撤乡并镇属七里坪镇至今。 黄安村:2023年12月成立,由原长冲、余家畈等2村合并而来。位于七里坪镇东北部,靠近河南新县,檀八线省道S234穿村而过。总面积17420亩,全村11个村民小组,16个自然湾,总人口664户,2552人。 |
马鞍山村地处七里坪镇东北部,分别与戴世英村,骆家垸村,长冲村相连总人口905人,5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垸,耕地面积1005亩,其中水田797亩,山林面积2013亩,全村党员27人,5个党小组,2007年人均纯收入1930元。 马鞍山村是著名老一辈革命家郑位三的家乡,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各界前来观光旅游。 |
观音阁村位于七里坪镇东北部,距七里坪镇6公里,阳福公里贯穿全村。属丘陵地带,山林、林地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21户,总人口1500人,劳动力723个,总耕地面积1400亩。 基础设施较差。村道路总长5.3公里,已建成水泥路面2.3公里,还有3公里未有水泥硬化。塘堰面积264亩,其中大部分塘堰报废,灌溉能力较差。 |
戴世英村位于七里坪镇区东北部与杨李家村接壤全村8个村民小组,9个算自然湾,256户农业人口1020人全村版图面积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96亩,水田面积893亩,山林面积3400亩,村支部由4人组成4个党小组,31名党员,其中女党员5人,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16万元,人平纯收入1600元。 戴世英村有光荣的革命历史传统,为新中国建立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仅在民政部门登记的有名烈女人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时期又涌现了一批新秀活跃在各条战线奉献着他们的才能和智慧。 |
清朝末期属太仙乡,民国初期属三区(紫云),1940年属紫云乡,1949年10月属七里区,1951年属二区(紫云),1956年属七里区大斛乡,1959年属七里公社大斛管理区,1961年为七里区大斛公社3大队,1975年改为檀树公社杨李家大队,1978年属七里坪公社,1984年为七里坪镇大斛乡杨李家村委会,1987年属檀树岗乡,1999年撤乡并镇属七里坪镇至今。 杨李家村距七里坪镇7公里,位于七里坪镇东北。全村总面积7平方公里,6个生产小组,7个自然湾,总人数为1040人。全村耕地面积为1076.9亩,其中水田面积925亩,人均耕地面积1亩,以传统水稻种植为主。基础设施差,集体经济基础薄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