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红安县七里坪镇各村社区情况介绍[3]

红安县七里坪镇各村社区情况介绍[3]

曹门口村位于七里坪镇东北部,分别与陶家边,观音阁,杨李家接壤,人口1420人,7个村民小组,11个自然垸,耕地面积1387亩,其中水田1024山林面积2288亩,党员34人,共有7个党小组2007亩年,全村总收入820万元,人平纯收入1873元。

曹门口村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全村发展连片意埸1200亩,欢迎有识之人前来合作开发。

程维德村简介

程维德村位于七里坪镇北面,与河南新县箭厂河乡接壤,阳福线贯穿全村,倒水河穿村而过。属丘陵地貌,交通便利。全村幅员4.2公里,辖9个组,总人口1547人,劳力762人,耕地面积1680亩,其中水田980亩,人均0.9亩。以传统水稻、小麦、油菜种植为主。村级基础设施较差,村道路总长8公里,以建成水泥路面6公里,未硬化2公里。水利设施差,只有檀树岗水库能自流灌溉近100亩,其中只靠一些塘、堰,主要靠倒水河抽水抗旱。没有其它经济收入,靠财政转移支付拨发工作经费,集体经济基础薄弱,难以维持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清朝末期属太仙乡,民国初期属三区(紫云)。

1940年属紫云乡。

1949年10月属七里区,1951年属二区(紫云),1956年属七里区檀树乡,1959年属七里公社檀树管理区红苏7大队,1961年为七里区檀树公社1、2大队。

1975年改为檀树公社陶家边大队。

1978年属七里坪公社,1984年为七里坪镇大斛乡陶家边村委会。

1987年属檀树岗乡,1999年撤乡并镇属七里坪镇至今。

陶家边村位于七里坪东北,外与河南,陈店乡接壤内与周七家村,曹门口村相连总人口1214人9个村民小组,13个自然垸,耕地面积1127亩,山村面积2660亩,党员37人,有9个党小组,2007年人均纯收入1687元。

陶家边村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党支部书记方应林同志热烈观迎有识之人前来合作开发。

白马嘶村位于七里坪镇西南部,,距七里坪镇6公里,大别山腹地公路贯穿全村。烟金干渠贯穿南北,全村有1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25户,总人口1598人,劳动力768个,党员44人,总耕地面积2002亩,其中旱地543亩,水田1459亩,版土面积7421亩。长期以来,因受地理、交通制约,没有其它经济收入,靠财政转移支付拨发工作经费,集体经济基础薄弱,难以维持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典明村位于七里坪镇南部,系原典明乡政府所居地,东邻石家咀,南抵下店,西至高庙,北至尤家湾,荷际出口路贯穿。

典明村系小丘林地带,版土面积5285亩,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坡改梯,小保为主的变场,板粟产业,以花生,油菜为主的。油菜加工产业,以稻谷,小麦为主的粮食产业,以牲猪,耕地为主的养殖产业,以运输,营销为主的机动产业,以土庙为中心的商贸一条街。

全村共十个小组一个场十四个自然湾,432户,1958人,党员56人,9个党小组,还有中心校师400余人。

战争年代,典明村出了70多位烈士,现在又走出了以陈华元,县教育局陈再新为任的干部队伍,以陈支忠,陈继安为伍的师级干部,还有一大批正在发展壮大中的典明人。

晚清时属太仙乡双城会,民国时属七里乡,1949年属三区典明乡,1956年为七里区典明乡五大队,1959年为七里公社典明管理区五大队,1961年为七里区典明公社五大队,1975年为峰岗公社东升大队,1981年更名为石家岗大队,1984年为七里区典明乡万田畈村,1987年为典明乡万田畈村,1999年撤乡并镇为七里坪镇万田畈村民委员会至今。

万田畈村简介

我们村位于革命老区,交通便利四通八达,腹地公路穿村而过,版图面积3.4平方里,总户数259户,总人口957人耕地面积130亩,人均收入2236元,我们还引进隆鑫灰沙砖厂和山茶油厂这就是我们村基本情况。

石家岗村位于七里坪镇西南部,距七里坪镇6公里,烟金干渠贯穿南北,全村有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25户,总人口1014人,劳动力476个,总耕地面积1557亩,其中旱地629亩,水田928亩,版土面积7421亩。

长期以来,因受地理、交通制约,没有其它经济收入,靠财政转移支付拨发工作经费,集体经济基础薄弱,难以维持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石家咀村系七里坪镇最南偏东邻岛水河至火连畈茶厂南邻城关镇西连下店村和典明村北连白马基其中村石家岗村,全村总耕地面积1139亩,七个自然湾七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031人,村里有1个养殖300头左右猪养殖厂,新种老板粟基地350亩,年种植地膜花生600余亩.2004年在村支部村委会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完成通村水泥路308公朝里,欢迎各界人事寻村投资办厂。

高庙岗村位于县北15公里,距七里坪镇15公里,东连腹地公路,西接红华路,南与城关镇陈升庙村接壤。全村总面积7256亩,辖13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垸,总人口1876人,劳动力1190人,总耕地面积2408亩,其中田1484亩,旱地924亩,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以种植水稻、花生及出外打工收入为主。

2007年被列入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重点村,黄冈市委书记刘善桥率领市县扶贫工作组对实行对口帮扶。经过两年的扶贫工作,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60万元,硬化了全村通村通组公路,以及水泥稻场,门口塘砌岸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在种、养殖业也有较大的投入,村民的经济收入有了较快的增长,到200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100元,较2006年翻了一翻。

张石河村简介

七里坪镇张石河村位于七里坪镇最西部的杨台山脚下。与华河镇接壤。由三个自然垸组成总版土面积5500余亩,其中山林3000余亩,耕地1300亩水田1000余亩,七个村民小组,一所村办小学,两个小林场,全村270亩,1100余人,2007年全社会总产值198万余元,人平纯收1800余元。

在过去革命战争年代,张石河村先后有两百多人为革命捐躯。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走出了张谒城、张方明、张焕潮、张焕美四位共和同将军和老红军战士。

全国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教育事业,于1957至1959年在张石河扑过红安县第九中学。张石河村至今不保存着清代建筑一张氏祠堂和家庙“兴佛庵”

张石河村有着得天独厚的林业资源山地坡度平缓,大地肥沃,森林覆盖率100%在三千多亩山林中,有成林杉树基地200亩,板粟基地150亩,油菜100亩,青菜50亩,退耕还林建板粟基地300余亩,在政府的扶持下,连接红华路的一条水泥路直通张石河。在张石河村内冲冲畈畈通机耕路,大大改善了生产条件。张石河村的传统小吊糯米酒,以其独特的酿造方式和独特的香醇欠员盛名。

改革开放后,张石河也跳出纯农业圈务工经济使全村50%的农户住上楼房,安装了120全部电话。摩托车已成为普通交通工具,物质的变化带来了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张石河村尽管地处偏僻,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村级经济空虚。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党对“三农”的扶持,张石河村也一定能与时俱进,未来更加美好。

石家湾地处阳台山脚下,东临尤家湾,西北与华河颜邹家接壤,交通方便,环境优美。

全村七个小组,280多户,100余人。全村有山林700多余亩,耕地1600亩,野山茶600多亩,板粟300多亩。

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村领导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近万元,在较集中的位置安装了一台中型揉茶机,为的经济打开了一条致富之路,既让村民落实惠,边提升了的知名度无污染资源销售各地。

马安石村位于七里坪镇倒水河西南部,与丰岗、城关镇毗邻,距七里坪镇10公里,全村有7个村民小组,党员32名,总户数263户,总人口1000人,劳动力560个,总耕地面积1205亩,其中旱地305亩,水田900亩,版土面积7421亩。

长期以来,因受地理、交通制约,没有其它经济收入,靠财政转移支付拨发工作经费,集体经济基础薄弱,难以维持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尤家湾村位于七里坪镇西南部,距七里坪镇7.5公里,全村有9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湾,总户数270户,总人口1500人,劳动力769个,总耕地面积1735.82亩,其中旱地504.82亩,水田1231亩,版土面积7365亩。

长期以来,因受地理、交通制约,没有其它经济收入,靠财政转移支付拨发工作经费,集体经济基础薄弱,难以维持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王文秀村简介

王文秀村位于七里坪镇西南部,与华家河镇相邻,距七里坪镇7.5公里,全村有9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湾,总户数346户,总人口1328人,劳动力669个,总耕地面积2280亩,其中旱地880亩,水田1400亩,版土面积6平方公里。

长期以来,因受地理、交通制约,没有其它经济收入,靠财政转移支付拨发工作经费,集体经济基础薄弱,难以维持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张李家以张氏先祖夫妇姓氏而得名。张李家晚清时属太仙乡双城会,民国时属四区七里乡,1951年属三区高胜乡,1956年属七里区联山乡,1959年属七里公社联山管理区,1961年为七里区联山公社六大队,1975年为峰岗公社红胜大队,1981年改为张李家大队,1984年为七里区联山乡张李家村,1987年为典明乡张李家村,1999年为七里坪镇张李家村至今。

张李家村距七里坪镇12公里,位于七里坪镇南面。全村总面积5.9平方公里,10个生产小组,6个自然湾,总人数为1179人。全村耕地面积为1538.2亩,其中水田面积1108亩,人均耕地面积1.2亩,以传统水稻种植为主。基础设施差,距集镇遥远,灌溉能力差,集体经济基础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