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黄南州各县区情况介绍

黄南州各县区情况介绍

同仁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东邻甘肃省夏河县西连贵德县南接泽库县北与循化、尖扎县接壤,距省会西宁市181公里。县辖1镇、12乡、75个村(委)会,其中:农业乡4个,半农半牧乡6个,纯牧业乡3个。全县总人口为7.34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5.4万人,总面积3275平方公里。

1999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8828万元(现价),工农业总产值达59497万元(现价),其中:农牧业产值36236万元,工业总产值23261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441.25元。同仁隆务河谷地区独产的黄果梨是生津止咳,清痰化瘀的稀有珍果,由此被誉为我国的“黄果之乡”。同仁野生的植物资源也较为丰富,其中雪莲、冬虫夏草、秦艽、大黄、黄芪等名贵药材久负盛名。同仁地区也盛产牛羊肉、皮张、绒毛、牛绒服装等而闻名。

同仁县是“热贡艺术”的发祥地,是著名的藏族画家之乡,是青海唯一的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隆务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有充满神秘色彩的藏乡民间“六月会”和以唐卡、堆绣、雕塑为主的“热贡艺术”。

资源特点

水电资源得天独厚,有大小河流11条,其中隆务河纵贯南北,属黄河一级支流,沿隆务河已建成梯级水电站5座,装机容量1.36万千瓦,并与西宁大电网联网,1988年跨入首批农村初级电气化县行列。矿产资源分布广,品位高,金、银、铜、锌、铅、石英石等均有很高的开采价值。野生动植物千姿百态,珍稀动物有鹿、香獐、羚羊、石羊、黄羊、熊,雪莲、冬虫草、大黄、黄芪、弥花党参、秦艽等名贵药材久负盛名。

地方特产

同仁隆务河谷地区独产的黄果梨是生津止咳,清痰化瘀的稀有珍果,由此被誉为我国的“黄果之乡”。同仁野生的植物资源也较为丰富,其中雪莲、冬虫夏草、秦艽、大黄、黄芪等名贵药材久负盛名。同仁地区也盛产牛羊肉、皮张、绒毛、牛绒服装等而闻名。

自然条件

同仁县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隆务河纵贯全境南北,形成东西部山区和中部河谷地区。境内山峦起伏,河谷相间,地貌复杂多样。地势南高北低,最高海拔4767米,最低海拔2160米,相对高差2607米。年平均气温5.2℃,年均降水量425.7毫米,无霜期约61-150天,年均日照2413.1-2634.9小时,属冷温干旱气候区,是天然的避暑胜地。

水电资源得天独厚,有大小河流11条,其中隆务河纵贯南北,属黄河一级支流,沿隆务河已建成梯级水电站5座,装机容量1.36万千瓦,并与西宁大电网联网,1988年跨入首批农村初级电气化县行列。矿产资源分布广,品位高,金、银、铜、锌、铅、石英石等均有很高的开采价值。野生动植物千姿百态,珍稀动物有鹿、香獐、羚羊、石羊、黄羊、熊,雪莲、冬虫草、大黄、黄芪、弥花党参、秦艽等名贵药材久负盛名。

行政区划

同仁县辖2个镇、9个乡:隆务镇、保安镇、兰采乡、双朋西乡、扎毛乡、黄乃亥乡、曲库乎乡、年都乎乡、多哇乡、瓜什则乡、加吾乡。

历史沿革

同仁在历史上是游牧地区。在汉朝时期,同仁北部成为汉朝屯田之地。至唐中宗时,这里作为金城公主的汤沐邑,赐于吐蕃。宋代是角罗蕃政权的势力范围。元明两代,始以县境保安为触角,有中央屯军的伸入,形成以隆务寺为中心青海最大的藏传佛教政教合一统治体系,一直延续到清代。

古为古羌地,西晋末为吐谷浑地,隋为达化县地,唐初为达化县、米川县地,安史之乱后为吐蕃地,宋初为吐蕃角厮角辖地,元为贵德州地,明为归德千户所辖,清隶循化厅,民国初隶循化县,1929年设立同仁县。1949年沿旧制仍设同仁县,1952年改为同仁藏族自治区,1953年由同仁藏族自治区析置泽库县,同年改同仁藏族自治区为同仁县,均隶黄南藏族自治区(州)。

2000年,同仁县辖1镇、12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77040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隆务镇23294兰采乡3558麻巴乡5285双朋西乡3737扎毛乡3668保安乡4780黄乃亥乡2944曲库乎乡6440牙浪乡1946年都乎乡8060多哇乡4986瓜什则乡3886加吾乡4456

2001年3月19日,撤销同仁县保安、麻巴2乡,合并设立保安镇(镇0驻地设在原保安乡)(青政函[2001]21号)。

2001年底,同仁县辖2个镇、10个乡(牧业乡3个、农业乡7个),3个居委会、74个村(牧)委会。

隆务镇:驻隆务,辖3个居委会(一、二、三)、8个村委会(吴屯上庄、吴屯下庄、加毛、向阳、四合吉、隆务、加仓玛、措玉)。

保安镇:驻保安,辖14个村委会(城内、城外、新城、全都、卧科、相曲、夏尕龙、尕则敦、浪加、银扎木、群吾、东干木、赛加、卡加)。

年都乎乡:驻年都乎,辖6个村委会年(都乎、曲码、夏卜浪、录合相、郭麻日、尕沙日)。

加吾乡:驻协知,辖6个村委会(加吾岗、协知、俄毛、东维、吉仓、江日)。

双朋西乡:驻双朋西,辖4个村委会(双朋西、协知、宁他、环主)。

扎毛乡:驻麻什当,辖4个村委会(霍尔、扎毛、卡苏乎、立仓)。

曲库乎乡:驻多哇,辖8个村(牧)委会(江龙、江什加、古德、多哇、索乃亥、木合沙、瓜什则、江龙牧业)。

牙浪乡:驻牙浪,辖4个村委会(依里、牙浪、娘洛、阿宁)。

多哇乡:驻乙合隆扎,辖6个村委会(尖德、东维、交隆务、直跃、卡什加、其日那)。

兰采乡:驻唐拉卡,辖4个村(牧)委会(麦仓、还去乎、尕日哇、兰采荣哇)。

瓜什则乡:驻瓜什则寺,辖6个村委会(赛青、力吉、郭进、阿旦、塔哇、阿哇)。

黄乃亥乡:驻日秀麻,辖4个村委会(日秀麻、阿吾乎、群吾、奴让)。

2005年,同仁县辖2个镇、10个乡:隆务镇、保安镇、兰采乡、双朋西乡、扎毛乡、黄乃亥乡、曲库乎乡、牙浪乡、年都乎乡、多哇乡、瓜什则乡、加吾乡。

2006年8月,撤销牙浪乡,并入隆务镇。

乡镇简介

【隆务镇LongwuZhen】位于县境中部,县府驻地。面积221.6平方千米。人口2.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34.4%。辖一、二、三3个居委会和吴屯上庄、吴屯下庄、加毛、向阳、城镇、四合吉、隆务、加仓玛、措玉9个村委会。2001年,辖3个居委会和8个村委会。1950年设隆务街,1956年设隆务镇,1958年设前进公社,1961年改设城镇公社,1965年设隆务镇,1972年又改设城镇公社,1984年改设隆务镇。

【保安镇BaoanZhen】2001年3月19日,青海省人民0下发青政函[2001]21号文批复,同意撤销同仁县保安、麻巴2乡,合并设立保安镇(镇0驻地设在原保安乡),辖城内、城外、新城、全都、卧科、相曲、夏尕龙、尕则敦、浪加、银扎木、群吾、东干木、赛加、卡加14个村委会。

保安乡BaoanXiang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驻地15千米。人口0.5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64%,还有汉、土、回等民族。面积102.9平方千米。辖城内、城外、尕则墩、托加卧科、新城、夏尕隆、相曲、全都8个村委会。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设保安镇,1950年沿旧制设保安乡,1958年改设红旗公社,1960年改为保安公社,1984年改设保安乡。2001年与麻巴乡合并为保安镇。

麻巴乡MabaXiang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驻地17千米。人口0.5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2%。面积212平方千米。辖群吾、东干木、银扎木、浪加、卡加、赛加6个村委会。1956年设麻巴乡,1958年设红旗公社,1961年改设麻巴公社,1984年恢复麻巴乡。2001年与保安乡合并为保安镇。

【年都乎乡NianduhuXiang】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驻地1.5千米。人口0.6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51%,还有汉、土、回等民族。面积120.8平方千米。辖年都乎、郭麻日、尕沙日、曲玛、夏卜浪、录合相6个村委会。1956年设年都乎乡,1958年改设飞跃公社,1960年更名为年都乎公社,1984年改为年都乎乡。

【加吾乡JiawuXiang】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5千米。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153.3平方千米。辖协知、东维、俄毛、江日、吉仓、加吾岗6个村委会。1958年设加吾乡,同年改设前进公社,1961年更名加吾公社,1984年改为加吾乡。

【双朋西乡ShuangpengxiXiang】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18千米。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250.9平方千米。辖双朋西、宁他、环主、协知4个村委会。1956年建双朋西乡,1958年并入红旗公社,1961年分设双朋西公社,1984年设双朋西乡。

【扎毛乡ZamaoXiang】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21千米。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8%。面积216平方千米。辖扎毛、卡苏乎、和日、立仓4个村委会。1956年设扎毛乡,1958年设红星公社,1961年改设扎毛公社,1984年恢复扎毛乡。

【曲库乎乡QukuhuXiang】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12千米。人口0.6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8%。面积233.1平方千米。辖多哇、瓜什则、木合沙、索乃亥、古德、江什加、江龙、江龙牧业8个村(牧)委会。1956年成立曲库乎乡,1958年并入红星公社,1961年分设曲库乎公社,1984年改设曲库乎乡。

【牙浪乡YalangXiang】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6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78.6平方千米。辖牙浪、娘洛、阿宁、依里4个村委会。1956年成立牙浪乡,1958年并入前进公社,1961年设牙浪公社,1984年改设牙浪乡。

【多哇乡DuowaXiang】位于县境东南部,东、南部与甘肃省接壤。距县府驻地41千米。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8%。面积935平方千米。辖尖德、卡什加、东维、直跃、曲日那、交隆务6个村委会。1958年设红星公社,1960年改为多哇公社,1961年设多哇乡,1966年改为多哇公社,1984年改为多哇乡。

【兰采乡LancaiXiang】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27千米。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458.5平方千米。辖兰采荣哇、尕日哇、麦仓、还去乎4个村(牧)委会。1956年设兰采乡,1958年改设东风公社,1961年恢复兰采乡,1967年改设兰采公社,1984年改设兰采乡。

【瓜什则乡GuashizeXiang】位于县境东部,东南部邻甘肃省,距县府驻地24千米。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8%。面积401.3平方千米。辖塔哇、阿旦、郭进、阿哇、加吾力吉5个村委会。1958年设上游公社,1960年改为瓜什则公社,1961年改设瓜什则乡,1966年改为瓜什则公社,1984年改为瓜什则乡。

【黄乃亥乡HuangnaihaiXiang】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12千米。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9%。面积85平方千米。辖日秀玛、琼吾、阿吾乎、奴让4个村委会。1956年设黄乃亥乡,1958年改设跃进公社,1959年并入飞跃公社,1961年分设黄乃亥公社,1984年恢复黄乃亥乡。

尖扎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黄南藏族自治州北部。东北绝大部分以黄河为界,与化隆县相望,东南与循化县接壤,西与贵德县相连,南与同仁县毗邻。县境南北长约87千米,东西宽约48千米,总面积1712平方千米。总人口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4万人,藏族约占总人口的67%。

县人民政府驻:马克唐镇,距省会西宁市127千米,距州府隆务镇70千米。邮编:811200。代码:632322。区号:0973。拼音:JianzhaXian。

全县地势西高东低,最低海拔1960米,最高海拔4614米,相对高差为2654米。气候属高原大陆性气候,为青藏高原特殊型气候区,年平均温度7.8℃,年日照时数4432小时,年平均降水量350-400毫米,无霜期186天。

尖扎县辖3个镇、6个乡:马克堂镇、康扬镇、坎布拉镇、贾加乡、措周乡、昂拉乡、能科乡、当顺乡、尖扎滩乡。

自然资源

尖扎县有丰富的水利资源、旅游资源。水电资源得天独厚,象征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纵贯南北,在尖扎县境内流程长达96公里,黄河、隆务河水流急、落差大,可建一大、二中、二小五座电站。国家重点工程-李家峡水电站,是黄河上游的第二个梯级水利枢纽工程,总装机容量200万千瓦,年发电量59亿千瓦时;青海省最大的水电引资项目-直岗拉卡电站,临建工程已开工,该电站总投资12.8亿元,总装机容量19万千瓦时,年发电量7.62亿千瓦时;此外尚有黄河上游总装机28.4万千瓦、总投资为24亿元、年发电量为23亿千瓦时的康杨中型水电站,位于隆务河段的"三道班"小型水电站总投资为1.08亿元,总装机容量10.5万千瓦时,年发电量5.6万千瓦时。泽唐小型水电站总投资为4572万元,总装机容量6000千瓦时,年发电量3.2万千瓦时。旅游资源开发前景广阔,坎布拉国家级森林公园,以红色砂砾岩构成的"丹霞"景色而著称,古松、奇峰、方山、洞穴、清泉、小溪,景美如画,公园内有南宗寺、尼姑寺、南宗扎寺三大寺院,是青海省唯一的一处僧、密、尼并存的宗教法地,名山佳水,佛寺僧舍,相缀成画,与李家峡库区风光相辉相映。投资9600万元的森林公园专用公路已建成,投资1170万元的森林公园景点及道路工程已启动实施,为坎布拉森林公园的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其成为青海省的旅游热点。另外还有德多寺、古雷寺等历史悠久的宗教寺院。

城市建设

尖扎县县城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城区面积4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约1万人。1998年前,沿街主要建筑物大部分为土木结构平房,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很低,城镇建设投资和规模远远落后与省内其它兄弟县。1998年起县委、县政府把城镇建设作为繁荣经济、增加就业、全面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高度重视,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实现了城镇建设快速发展,先后完成了人民街、黄河路、申宝路等主要街道铺面改造工程和县政府、广电局、公安局等一批重点住宅楼工程,实施了新建文化广场、县城道路、小广场和添置高杆灯、路灯等项目。四年内共完成城镇建设项目80余项,新建面积8万平方米,累计投资达1.2亿元,是1993-1998年期间的5倍。县城投资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整体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县城基本实现了美化、绿化、亮化、净化。2000年,青海省小城镇建设现场会在尖扎召开,2001年,在青海省第五次精神文明建设会议上,荣获"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县"称号。

经济发展

尖扎县总耕地面积为79198亩,其中水浇地29716亩,浅山地36202亩。农业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牧业由脆弱型向稳定型转变,2001年粮食播种面积8.92万亩,总产量达到1446万公斤,油料播种面积1.44万亩,总产量达到104万公斤。"百里万亩"果品生产基地、"百里千亩"白色蔬菜走廊已初步形成。全县各类牲畜存栏数达21万头(只),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加让要其水库、集雨利用、草原"四配套"、"531"等一批骨干工程得到实施,农牧民生活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尖扎县经济增长方式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以粮油加工、建筑、建材等为主的乡镇企业突飞猛进,以耗能企业为主的地方工业日渐壮大,2001年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达2250万元,工业企业产值898万元,全年固定资产投资达6371万元,经济持续增长,投资政策、环境正在不断优化,教育、卫生、科技等各项事业稳步发展。

历史沿革

古为羌地,汉属河关县,三国时为羌地,东晋为吐谷浑地,北周至隋唐置达化县(治今尖扎县康扬一带),宋属积石军,元为贵德州地,明为归德守御千户所辖,清为贵德厅地,民国为贵德县地。

1949年解放,1952年由贵德县析置尖扎藏族自治区。1953年6月2日正式成立尖扎县。1953年12月归属黄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领导。

2000年,尖扎县辖2个镇、10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马克堂镇8027康扬镇8119直岗拉卡乡6644坎布拉乡1109多加乡2145贾加乡2039措周乡4007加让乡3171昂拉乡2597能科乡2121当顺乡1982尖扎滩乡4511李家峡地区虚拟镇4592

2001年3月1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21号文批复:撤销尖扎县坎布拉、多加、直岗拉卡3乡,合并设立坎布拉镇(镇政府驻地设在李家峡);撤销加让乡,并入马克唐镇。

2001年底,尖扎县辖3个镇、6个乡,4个居委会、79个村(牧)委会。

马克唐镇:驻马克唐,辖4个居委会(黄河路、申宝路、兴隆街、人民街),14村委会(马克唐、勒见、麦什扎、回民、解放、娘莫、加让、加力、如什其、洛科、要其、科沙唐、娘莫、新滩)。

唐杨镇:驻康家,辖13个村委会(上庄、寺门、巷道、东门、城上、崖湾、格曲、河滩、沙力木、宗子拉、尕日唐、西麻拉、烂泥滩)。

坎布拉镇:驻李家峡,辖18个村委会(德洪、尖藏、万吉合、尕吾昴、蚂蚁滩(吉利)、古日羊麻(如布、如其滩)、直岗拉卡、上李家、下李家、尕布、仁才、俄加、拉夫旦、哈玉、浪哇、坎加、满岗、茨卡)。

昴拉乡:驻尖巴昴,辖6个村委会(尖巴昴、牙那洞、措加、牙子盖、东加、河东)。

能科乡:驻麻尼多楞,辖4个村委会(德欠、拉萨、子哈贡、下扎)。

当顺乡:驻香干,辖8个村委会(古浪堤、香干、东当、古什当、冬果、才龙、拉德、古浪坡哇)。

尖扎滩乡:驻恰藏,辖7个牧委会(羊直、岗毛、来玉、石乃亥、洛哇、尕加一、尕加二)。

措周乡:驻霍尔瓦西,辖5个村委会(俄什加、切藏麻、洛哇、措香、石乃亥)。

贾加乡:驻哈玉,辖4个村委会(贾加、安君、南当、洋勒)。

乡镇简介

【马克唐镇MaKeTangZhen】位于县境东部,县府驻地。2001年,撤销加让乡,并入马克唐镇。镇政府驻马克唐,辖黄河路、申宝路、兴隆街、人民街4个居委会,马克唐、勒见、麦什扎、回民、解放、娘莫、加让、加力、如什其、洛科、要其、科沙唐、娘莫、新滩14个村委会。

马克唐镇MaKeTangZhen位于县境东部,县府驻地。人口0.7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49%,还有汉、回、撒拉、土等民族。面积36.9平方千米。辖黄河路、申宝路、兴隆街、人民街4个居委会和马克唐、勒见、麦什扎、古雷、回民、娘莫6个村委会。1985年从加让乡析置马克唐镇。

加让乡JiaRangXiang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7.7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83.3%。面积36.5平方千米。辖如什其、加让、力加、洛科、要其、科沙塘、娘莫7个村委会。1953年设一区(加让区),1958年设加让公社,1984年改设加让乡。1985年,析置马克唐镇。2001年,并入马克唐镇。

【康扬镇KangYangZhen】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23千米。人口0.7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79%,还有藏、汉族。总面积35平方千米。辖巷道、上庄、寺门、东门、城上、崖湾、格曲、河滩、沙力木、宗子拉、尕马塘、西淋、烂泥滩13个村委会。1953年设康扬家回族自治区,1956年改为康扬回族乡,1958年改设康加公社,1961年改为康扬公社,1984年改设康扬回族乡,1988年设康扬镇。

【坎布拉镇KanBuLaZhen】位于县境北部。2001年3月1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21号文批复:撤销坎布拉、多加、直岗拉卡3乡,合并设立坎布拉镇,镇政府驻地设在李家峡。辖德洪、尖藏、万吉合、尕吾昴、蚂蚁滩(吉利)、古日羊麻(如布、如其滩)、直岗拉卡、上李家、下李家、尕布、仁才、俄加、拉夫旦、哈玉、浪哇、坎加、满岗、茨卡18个村委会。

坎布拉乡KanBuLaXiang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驻地60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5.3%。面积174.8平方千米。辖奴布、吉利、尕吾昂、万吉合、如其滩、尖藏、德洪7个村委会。1956年设坎布拉乡,1958年并入直岗拉卡公社,1961年析置坎布拉公社,1984年改设坎布拉乡。

直岗拉卡乡ZhiGangLaXiang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驻地30千米。人口0.6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55.5%,还有藏族、汉族。总面积64平方千米。辖直岗拉卡、上李家、下李家、尕布、仁才、俄加6个村委会。1953年属李家乡,1958年设直岗拉卡公社,1984年改设直岗拉卡乡。

多加乡DuoJiaXiang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39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8%。面积为135平方千米。辖拉夫旦、浪哇、坎加、拉峻、满岗、茨卡6个村委会。1953年设多加乡,1958年并入康加公社,1961年分设多加公社,1984年改设多加乡。

【昂拉乡AngLaXiang】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9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89.3%,还有汉族、回族。总面积60.2平方千米。辖尖巴昂、措加、牙那洞、东加、牙子盖、河东6个村委会。1953年设昂拉乡,1958年设昂拉公社,1984年设昂拉乡。

【能科乡NenKeXiang】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19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4%。面积76.1平方千米。辖德欠、拉沙、子哈贡、下扎4个村委会。1956年设能科乡,1958年并入昂拉公社,1961年分设能科公社,1984年改设能科乡。

【当顺乡DangShunXiang】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16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8%。面积130平方千米。辖古浪堤、香干、古什当、东当、冬果、才龙、拉德、古浪坡哇8个村委会。1954年设当顺乡,1958年并入尖扎滩公社,1961年分设当顺公社,1984年改设当顺乡。

【尖扎滩乡JianZhaTanXiang】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57千米。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9%。面积642平方千米。辖羊直、岗毛、石乃亥、来玉、洛哇、尕加一、尕加二7个牧委会。1954年设尖扎滩乡,1958年改设尖扎滩公社,1962年改设尖扎滩乡,1972年复设尖扎滩公社,1984年改设尖扎滩乡。

【措周乡CuoZhouXiang】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18千米。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9%。面积192平方千米。辖洛哇、俄什加、措香、石乃亥、切藏麻5个村委会。1952年设措周乡,1958年并入加让公社,1961年析设措周公社,1984年改设措周乡。

【贾加乡JiaJiaXiang】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37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8%。面积119.5平方千米。辖贾加、安君、南当、洋勒4个村委会。1956年设贾加乡,1958年并入加让公社,1961年析设贾加公社,1984年改设贾加乡。

泽库县,又称溑乃亥。位于青海省的东南部,黄南藏族自治州中南部,东与甘肃省夏河县毗邻,南连本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西靠本省同德县,东北与同仁接壤。总面积6494平方千米。总人口5.39万,其中非农产业人口占5.8%。以藏族为主。

县人民政府驻:泽曲镇,离州府隆务镇97千米,距省会西宁约285千米。邮编:811400。代码:632323。区号:0973。拼音:ZekuXian。

自然条件

全境东西较狭长,地势由东向西倾斜。县境内大部分地区在海拔3500米以上,最高点是北部的杂玛日岗山,海拔4971米,最低点海拔2800米。受海拔高度及地形的影响,冷季漫长而寒冷,暖季短促而润凉,气温日差大,年平均气温-2.4℃-2.8℃。

泽库县地处昆仑山系西倾山北麓,黄南藏族自治州中南部,东与甘肃省夏河县毗邻,南、西、北分别与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同德县、贵南县相连,东北与同仁县接壤。县府所在地泽曲镇离州府隆务镇97公里,距省会西宁约285公里。全县辖7乡1镇1场(国营牧场),总面积998.78万亩(6658.06平方公里),占黄南州面积的37.18%,占青海省面积的0.91%,其中草场可利用面积为928.28万亩,11108户、57570人,分别增长35.96%和27.92%。藏族占全县总人口的97.32%,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纯牧业县。

牧区经济

泽库县是青南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牧场地域辽阔,水草丰美,气候适宜,畜牧业是全县的支柱产业。全县存栏各类牲畜79.22万头(只、匹),牲畜总增率、出栏率、商品率分别达到41.47%、45.11%和33.95%,年产羊毛195.9吨,肉类总产量11511.77吨,奶总产量8025.58吨,丰富的畜产品资源为发展畜产品加工、贸易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全县动植物资源丰富,主要珍贵禽兽有苏门羚、旱獭、水獭、猞猁、麝、雪鸡、兀鹫、秃鹫、金雕等。野生植物约200余种,主要有冬虫夏草、佛手参、雪莲、大黄、贝母、秦艽、茵陈、远志、马勃、蕨麻、蘑菇等,特别是冬虫夏草、佛手参、蕨麻、蘑菇等植物由于质量上乘,品质优异而颇受省内外市场的青睐和欢迎。截止2002年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6亿元(2000不变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445.14元,实现牧区经济总收入9125.01万元,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98.16元。

自然资源

泽库县有着十分丰富的矿产和旅游资源。现已探明的主要矿种有金、铜、锑、铅及花岗岩、石灰石等20余种,储量丰富、品质优良,开发利用价值高。泽库县地处森林与草原的过渡带,境内群山连绵,逶迤起伏,沟谷相间,滩地开阔,地貌复杂多样,泽曲、巴曲、麦秀河贯穿县域,是夏季生态旅游的好去处。这里有着遐迩闻名的中华石刻奇观--和日石经墙,十世班禅大师讲经圣地--幸福山和多杰宗、切格日、宗玛日、吾格等藏传佛教寺院,藏区文化底蕴雄浑深厚,藏乡民俗风情浓郁独特。泽库将敞开心扉,诚邀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并为之提供良好的旅游服务。

社会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泽库县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强化牧业基础地位,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发展科教文卫社保事业,全县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各项事业有了长足发展。近五年来,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1亿元,相当于1993-1997年投资总和的2.72倍,先后兴建了一批增后劲、惠民生的重大工程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重点建设项目,确保了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的同步健康发展,牧区基础不断加强,城乡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全县上下呈现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可喜局面。今后,将在十六大精神鼓舞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统领全局工作,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借西部大开发东风,认真遵循“强化基础铺富路,调整结构创特色,建设生态美山川,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定不移保稳定,强县富民奔小康”的总体思路,深入实施“牧业立县、项目强县、科教兴县、三产富县、民营活县、依法治县”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有识之士前来泽库投资,参与泽库的经济建设。

人文景观

在泽库县城西约65公里处的和日寺院背面山上,有四处大型石经墙,中间主体石经墙位于寺院大经堂的右面,长165米,宽2米,高1.1米,所刻-为世界著名的佛教从书《甘珠尔》大藏经,约有3870多万字;经墩东面40米处又有一组石经墙,所刻-为《塔哆》共刻了108篇。此外,在主体石经墙以西约120米处另有一处石经墙,长15米,宽1.3米至1.5米,高1.2米,所刻-共有17种。属经书史上一大奇观。

历史沿革

1953年,由同仁县析置泽库县,隶属黄南藏族自治区(今黄南藏族自治州)。

2000年,泽库县辖8个乡,县府驻“上巛下贝”乃亥(夏德日乡辖地)。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54288人,其中各乡人口(人):夏德日乡5161宁秀乡11805和日乡8816王加乡3218恰科日乡4427多福顿乡8486西卜沙乡2297多禾茂乡7117锁乃亥未批镇2961

2001年3月1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21号文批复:撤销泽库县夏德日乡,设立并命名为泽曲镇(镇政府驻地不变)。

2001年底,泽库县辖1个镇、7个乡,60个村(牧)委会。

泽曲镇:驻吉保日,辖8个村(牧)委会(俄日果、巴日则、则番、夏德日、夸日龙、东科日、热旭日、羊玛日)。

恰科日乡:驻夏德日,辖7个村(牧)委会(措日更、雄让、角乎、而尖、尕贡、高什则、知合郎)。

多福顿乡:驻多福顿,辖6个村(牧)委会(龙藏、赛隆、哈藏、贡青、多隆、尕让)。

多禾茂乡:驻多禾茂,辖7个村(牧)委会(塔土乎、多禾日、克宁、曲麻日、加仓、秀恰、大格日)。

西卜沙乡:驻果孔昴,辖3个村(牧)委会(团结、红旗、跃进)。

和日乡:驻环科日扎,辖11个村(牧)委会(吉隆、直禾根木、东科日、四麻、哈拉、华克日、和日、叶木贡、羊旗、唐德、直禾麻日)。

王加乡:驻日究曲卡,辖4个村(牧)委会(叶金木、群旗、旗隆、德合隆)。

宁秀乡:驻宁秀龙哇多,辖14个村(牧)委会(宁秀、热血日、红城、秀恰、仁增、尕日当、直沟日、尕强、直赛日、措夫顿、赛龙、赛日庆、乎角日、赛日祥旺)。

牧场:驻周毛多则,辖牧一队(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牧二队(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

2005年,泽库县辖1个镇、7个乡:泽曲镇、宁秀乡、和日乡、王家乡、恰科日乡、多福屯乡、西卜沙乡、多禾茂乡。

2006年8月,撤销恰科日乡,并入泽曲镇;撤销多福顺乡,设立麦秀镇。

乡镇简介

【泽曲镇ZequZhen】位于县境中南部,县府驻地。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83%。面积523.2平方千米。辖俄日果、巴日则、则番、夏德日、夸日龙、东科日、热旭日、羊玛日8个牧委会。1955年设立乃亥区,1958年改夏德日公社,1962年改设夏德日乡,1969年恢复夏德日公社,1984年改设夏德日乡。2001年改设泽曲镇。

【宁秀乡NingXiuXiang】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83千米。人口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8%。面积109平方千米。辖直赛日、宁秀、热旭日、红城、秀恰、红增、尕日当、直沟日、尕强、措夫顿、赛龙、赛日庆、乎角日、赛日祥旺14个牧委会。1956年属赛日旦区管辖,1958年设宁秀公社,1962年改设宁秀乡,1969年恢复宁秀公社,1984年改为宁秀乡。

【和日乡HeRiXiang】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68千米。人口0.7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6%。面积1011平方千米。辖吉隆、直禾根木、东科日、四麻、哈拉、华克日、和日、叶木贡、羊旗、唐德、直禾麻日11个牧委会。1954年设和日区,1958年设和日公社,1962年设和日乡,1969年改设和日公社,1984年设和日乡。

【王家乡WangJiaXiang】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85千米。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以上。面积552.8平方千米。辖叶金木,群旗、德合龙,旗隆村4个牧民委员会。1962年设王家乡,1969年设王家公社,1984年改设王家乡。

【恰科日乡QiaKeRiXiang】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1千米。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445.9平方千米。辖措日更、雄让、角乎、而尖、尕贡、高什则、知合郎7个牧委会。1958年设恰科日公社,1962年设恰科日乡,1969年改设恰科日公社,1984年改设恰科日乡。

【多福顿乡DuoFuDunXiang】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驻地40千米。人口0.7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5%。面积133.9平方千米。辖龙藏、赛隆、哈藏、贡青、多隆、尕让6个牧委会。1955年建多福顿区,1958年设多福顿公社,1962年设多福顿乡,1969年改设多福顿公社,1984年改设多福顿乡。

【西卜沙乡XiBuShaXiang】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26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9%以上。面积184.7平方千米。辖团结、红旗、跃进3个牧委会。1956年设西卜沙乡,1958年并入多禾茂公社,1962年设西卜沙乡,1969年改设西卜沙公社,1984年改为西卜沙乡。

【多禾茂乡DuoHeMaoXiang】位于县境东部,东南部与甘肃省接壤,距县府驻地38千米。人口0.6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6%。面积1144.5平方千米。辖塔土乎、多禾日、克宁、曲麻日、加仓、秀恰、大格日7个牧委会。1958年设多禾茂公社,1962年改设多禾茂乡,1969年改设多禾茂公社,1984年改设多禾茂乡。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处青、甘、川三省之津要。黄河贯穿境内。该县是一纯牧业县,也是青海省的畜牧业主要生产基地之一,牧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0%以上,有可利用草场913.71万亩,各类牲畜80万头(只)。草场植被丰茂,草质优良,历来是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年出售鲜牛羊肉800余吨,30万张皮张,酥油600多吨,羊毛180多吨,畜产品开发前景广阔。境内资源丰富,已发现黄铁、黑铁、辉锑、石膏、芒硝、锰、泥炭等十几种矿苗,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29.64万千瓦。境内栖息着白唇鹿、马熊等许多名贵野牲,生长着冬虫草、党参、手掌参、雪莲等数百种珍贵药材,丰富的动植物药材、野生资源待开发利用。赛尔龙乡、托叶玛乡曲海两处天

该县的旅游资源独具特色,美丽的草原风光,令人神往的高山雪崖,神秘诱人的圣湖仙女洞及淳朴的蒙古族风俗民情,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建县4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发以来,全县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牧业生产条件逐年得到改善,牧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工业从无到有,已形成水利、电力、建筑、畜产品加工、草原设施建设、材料加工等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电气化县建设项目正在实施,1999年将全部完工。邮电通信建设步伐加快,全县实现程控化,无线寻呼也已开通联网。

地理位置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青海省的东南部,九曲黄河第一右旋弯曲部的弦部的南端。东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碌曲县,南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西北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和海南州同德县毗连,北与自治州泽库县为邻。县城优干宁镇位于县境北部优干宁滩,北距州首府隆务镇137公里,距省会西宁市328公里。地理位置西倚青藏,东襟甘陇,北通宁海,南望川康,是青、甘、川三省津要之所在。

自然概况

:河南县地势总趋势是东北高、西南低,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600米以上,最高海拔4539米,最低海拔3168米,高差1317米。地貌类型属典型青南浅切割高山区。县区东西长127.67公里,南北宽94.36公里,土地总面积6997.45平方公里,折合1049.62万亩,占青海省总面积的0.89%。其中山地面积约806.11万亩,占总面积的76.80%;滩地面积约为160.59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5.30%;丘陵面积约73.20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7%,谷地面积4.20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0.4%。

气候条件

河南县气候为高原大陆性气候,属高原亚寒带湿润气候区。由于海拔较高,地势复杂和受季风影响,高原大陆性气候特点比较明显。每年5月份至10月份温暖、多雨,11月至次年4月份寒冷、干燥、多大风天气。春秋时日短,四季不分明,无绝对无霜期。年均气温在9.2℃--14.6℃,年降水量597.1毫米--615.5毫米,降水总量41.8761立方米,平均每亩降水398.96立方米。平均年蒸发量为1349.700毫米。常年风向西北风,最大风速达到23.7米/秒,年平均风速2.6米秒。年均积雪55.3天,最大积雪厚度31厘米。日照率为57.58%--58.15%,略低于省内西部地区。

年平均气压671.8毫帕,空气密度为812.0克立方米,年0均雷暴67.6次。年均沙暴1.25次。年均雾障36.1次。

人口经济

河南县共辖5乡1镇、39个牧委会,133个牧业合作社。优干宁镇为县首府所在地,是全县政治、文化、交通中心。2001年底全县总人口3.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2.8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2.06%。全县人口出生率为14.65‰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52%。计划生育率94.13%,计划外多孩率为5.87%。河南县支柱产业为畜牧业,全县天然草场面积6471.8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92.49%。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5998.29平方公里,占草场总面积的92.68%。截止2001年底,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00年不变价)18232.92万元,其中:第一产业13097.88万元,第二产业1339.18万元,第三产业3795.86万元;各类牲畜存栏75.64万头(只),其中绵羊属藏系羊种优良品种“欧拉羊”,占全县牲畜总头数的74%,牦牛占牲畜总头数的24%,马占牲畜总头数的2%。母畜比例达到57.79%。实现工业增加值345万元,乡镇企业产值119.3万元,个体工商户382户,私营企业7家,注册资金达668万元,上交税费200万元,市场成交金额达到1600万元。财政收入达到635万元。银行存款余额达5051万元,贷款余额4219万元。全县各类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3500万元。

教育卫生

截止2001年底,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4所;幼儿园1所,全县适龄儿童在校生3084人,适龄儿童入学率88.4%,中学在校生338人,中小学巩固率为99%,专任教师0317名,幼儿园教师10名。

2001年底,全县共有医疗机构11个,建成村卫生室38个,村级合作医疗点25个,覆盖29个村,覆盖率达76%。全县卫生系统共有职工21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73名;拥有病床162张,总建筑面积15626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8145平方米。拥有大型设备4台。

电力通信

河南县用电主要来源是自发电和外购电。外购电主要是由同仁至泽库、河南36千伏安输电线路输送。县城优干宁镇设有一座2×30千伏安变电所。全县共有10kw输电线路69.71公里,截止2001年全县各乡、镇推广的太阳能光电板3345(台)户乡通电率达到100%,村通电率达到94%,户通电率达到92.2%,全且户均用电量达到278.2kw,人均用电量223kw。

县城优干宁镇已建成2000门城控电话交换机,拥有电话机用户户;建成中国移动通信塔和中国联通通信塔名一个,覆盖面积10平方公里。开通“126、127”无线寻呼业务。

道路交通

河南县地外甘、青、川三省交汇外、阿赛公路,河玛公路穿县而过,河宁公路已通至宁木特乡黄河沿,全县通车里程3468公里,已修建乡村公路总里程514.5公里,全县五乡一镇33牧委会。

矿产资源

全县矿产资源中已发现的有10余种矿苗,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主要有三种。

1、距县城59公里的赛尔龙乡赫格椤辉锑已探明储量01790金属吨,主要有3条矿带,经省地矿局中心实验室化验:锑38.05%,汞0.011%,砷0.106%,金0.25吨,选矿石后,锑品位均能达到20%。

2、河南县李卡如山北侧泥炭,经省地质矿产局1987年4月批准,该地泥炭D级储量787万吨。泥炭地有机质平均含量48.9,纤维量30.3%,水份60.5%灰份47.1%,发热量8.9×100焦/千克,腐植磷酸含量22.5%。

3、距县城28公里的托叶玛乡曲海矿泉水,勘察鉴定年流量1万吨,内含锶、锂、偏硅酸、游离二氧化碳等十种微量元素,矿化度867.5mg/L,其中锶游离二氧化碳的两项成份超过了G138537--87界线指标,锶含量达296mg/L,游离二氧化碳547.2mg/l,在国内尚属少见。

水利资源

河南县河流多,有大小河流27条,主要河流14条,其中较大河流为洮河、泽曲河、尕玛日河,这些河流水质好,分布广,流程长,流域大,水文地质稳定,落差大,水力蕴藏量十分丰富,年均径量总量13.87亿立方米,水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29.64千瓦。

1、泽曲源于泽库县境内,经河南县流入黄河,是河南县境内最大的河流之一,全长232公里,流域面积4756km攩2搅,境内河段落差253米,平均坡降1.70%,年径流总量7.1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9.3千瓦,可建成梯级电站6处,总装机容量约700千瓦,年发电量200万千瓦时。

2、洮河在河南县境内流程83.5公里,落差400米,平均坡降4.79%,平均径流总量40533.20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3.44万千瓦时。

旅游资源

河南县自然风光雄奇壮美,也是蒙藏民族融合文化留存的典型地区,民族风情别具一格,旅游资源非常丰富。1、圣湖、仙女洞距县城45公里,位于吉岗山北麓的尕海滩上,面积约5000平方米,湖水深约1米,蓝如宝石,清澈见底,当地人称为圣湖。在离圣湖不远处,有51个天然溶洞其中最大的洞位于吉岗山尼康沟的天然溶洞,洞室面积约20平方米,洞中有许多石柱,人称此洞为“八十根金洞”。

2、李恰如山位于县城东南50公里处,是洮河的发源地,奇峰耸立,许多具有高原特色的生物物种在此地生长繁衍。李恰如天池座落在石山环绕之中,池面约1500平方米,池水清澈碧绿,每年有大量的白鹤、鹭鸶等珍禽来此栖息。

3、黄河大峡谷位于县城西南56公里的宁木特乡境内,全长30公里,黄河两岸高山耸立,松柏茂盛,陡峭的石壁上上有许多岩洞,黄河水流湍急,气势磅礴。

4、双鱼湖位于河南县柯生乡香扎寺南侧的黄河滩地上。双鱼湖湖水与黄河水有土坝相隔;面积约8500平方米,湖中心有一座小山将水分成两块,鸟瞰形似双鱼,湖上每年有许多珍禽来此栖息。

林业资源

全县林地面积65.175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21%,其中有林地21.4285万亩,疏林地2.511万亩,灌木林地60.2355万亩。林木覆盖率5.89%。天然林资源主要分布于宁木特乡境内,森林覆盖率为4.5%,森活立木总蓄积量为34.8万立方米,主要树种有青海云杉、园柏、桦木、沙柳等。全县天然林区高等植物有3000余种,隶属226种123属,其中经济植物278余种,药用价值有133种,名贵中药材有党参、大黄、冬虫夏草、雪莲、贝母、姜活、秦艽、黄芪、柴胡等。野生动植物有162种,药用的有73种、其中兽类有30余种,主要有马鹿、马麝、岩羊、雪豹等,鸟类132种,主要有褐马鸡、雪鸡、东原雕等。

历史沿革

秦汉以前,属羌人牧地。东汉景帝建发十九年(214年)归附汉朝。西晋时为吐谷浑辖地,北周建德五年(576年)地属北周廓州总管府辖。隋朝前期属吐谷浑辖,后期属西海郡赤水县(治今兴海县境)地。唐高宗始为吐蕃管辖。唐玄宗天宝12年(753年)属唐洮阳郡。五代十国时期为吐蕃、吐谷浑、党项、羌等势力各霸一方,无以统属。北宋时属中原王朝。南宋时属金国。元为吐蕃等处宣慰司辖地,属河州必里万户符。明为朵甘行都指挥使司辖地,万历后属河州必里千户符。清属循化厅,为和硕特前首旗(俗称河南亲王)牧地。民国初由“青海办事长官”及“蒙蕃宣慰使”管辖,民国廿四年(1935年),和硕特南左中旗划同德县,其余“河南三旗”由河南亲王统领,隶省直辖。

1954年10月成立河南蒙族自治区(县级),1955年6月改称河南蒙族自治县,由省直辖。1959年由黄南自治州代管。1964年,更名为河南蒙古族自治县。

2000年,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辖6乡,县府驻优干宁(智后茂乡辖地)。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2260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智后茂乡7580宁木特乡8132托叶玛乡3827赛尔龙乡3177柯生乡2705多松乡2180优干宁地区未批镇4649

2001年3月1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21号文批复:撤销智后茂乡,设立并命名为优干宁镇(镇政府驻地不变)。

2001年底,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辖1个镇、5个乡,38个村(牧)委会:优干宁镇、宁木特乡、托叶玛乡、赛尔龙乡、多松乡、柯生乡。年底全县总人口3.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2.8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2.06%。

优干宁镇:驻优干宁,辖9个牧委会(智后茂、参美、秀甲、荷日恒、多特、直龙、纳其、阿木乎、吉仁木)。

赛尔龙乡:驻牙塘,辖5个牧委会(赛尔龙、尖克日、尕欠、尕克、兰龙)。

宁木特乡:驻曲格寺,辖11个牧委会(宁木特、作毛、周龙、卫拉、德旦、浪琴、苏青、夏拉、赛尔永、梧桐、尕群)。

托叶玛乡:驻托叶玛,辖6个村委会(托叶玛、曲海、夏吾特、曲龙、文群、宁赛)。

多松乡:驻上多松,辖3个牧委会(多松、夏日达哇、拉让)。

呵生乡:驻香扎寺,辖4个牧委会(柯生、毛曲、尖克、次汉苏)。

2005年,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辖1个镇、5个乡:优干宁镇、宁木特乡、托叶玛乡、赛尔龙乡、柯生乡、多松乡。

2006年8月,撤销托叶玛乡,并入优干宁镇。

乡镇简介

【优干宁镇YouganningZhen】县府驻地。位于县境北部。人口0.7万,以蒙古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1%。面积1315平方千米。辖智后茂、荷日恒、直龙、秀甲、阿木乎、南其、参美、吉仁、多特9个牧委会。1958年设智后茂乡,后改设智后茂公社,1961年改设智后茂乡,1969年改设智后茂公社,1984年改设智后茂乡。2001年改为优干宁镇。

【赛尔龙乡SaiErLongXiang】位于县境东部,东部和南部与甘肃省接壤,距县府驻地61千米。人口0.3万,以蒙古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1036平方千米。辖赛尔龙、兰龙、尕克、尖克、尔欠5个牧委会。1958年设赛尔龙乡,后改赛尔龙公社,1961年改为赛尔龙乡,1969年改设赛尔龙公社,1984年复称赛尔龙乡。

【宁木特乡NingMuTeXiang】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35千米。人口0.7万,以蒙古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4%。面积2090.6平方千米。辖宁木特、梧桐、周龙、作毛、苏清、德旦、夏拉、卫拉、尕群、赛永、浪琴11个牧委会。1958年设宁木特公社,1961年改设宁木特乡,1969年改设宁木特公社,1984年改设宁木特乡。

【托叶玛乡TuoYeMaXiang】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22千米。人口0.3万,以蒙古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8%。面积856.1平方千米。辖托叶玛、曲海、曲龙、文群、宁赛、夏吾特6个村委会。1958年设文佳乡,后改文佳公社,1961年改为托叶乡,1969年改设托叶玛公社,1984年改设托叶玛乡。

【多松乡DuoSongXiang】位于县境西南部,南与甘肃省接壤,距县府驻地63千米。人口0.2万,以蒙古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6%。面积577.9平方千米。辖多松、夏拉、拉让3个牧委会。1961年由文什佳公社分设多松乡,1969年改为多松公社,1975年与柯生公社合并为柯多公社,1984年设多松乡。

【柯生乡KeShengXiang】位于县境东南部,东、南部与甘肃省接壤,距县府驻地75千米。人口0.2万,以蒙古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6%。面积1121.5平方千米。辖柯生、毛曲、次汉苏、尖克日4个牧委会。1961年由文什佳公社分设柯生乡,1969年改为柯生公社,1975年与多松公社合并为柯多公社,1984年设柯生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