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内的大智门火车站和大智路,历时长久,群众熟悉,故以“大智”为名。 [详细] |
以辖区内“一元路”道路名称而得名“一元”。 [详细] |
因境内有四唯路而得名,取礼、仪、廉、耻,国有四维之意。 [详细] |
以境内有老汉口火车站和车站路而得名。 [详细] |
因境内原寺庙永清寺而得名。 [详细] |
取辖区内“西马路”而得名。 [详细] |
以境内的主要街道球场街得名。 [详细] |
该辖区早年为城郊荒湖之域,民众多为种菜、捕鱼、修补、摆摊、搬运、装卸、环卫等劳动为生,故取名“劳动”。 [详细] |
辖区早年为荒野之城。解放后,境内原有湖塘洼地大多填平,代之而起的是众多的铁路设施、大片的铁路职工宿舍楼群以及军工、航务、商业部门兴建的大型仓库。辖区内铁路系统的企事业单位占绝大多数,居民亦以铁路职工及其家属为主,企业新建职工宿舍多以新村命名,故辖区取名为“新村”。 [详细] |
以谐音命名,“端水吃”谐音得名“丹水池”。据传,丹水池得名于一场误会。传说清末有位山东口音老人在江边担水,有人问他此地叫什么名字,老人随口答到:“担水吃”,问话人以为此地叫“丹水池”。不过,丹水池来历还有一说。很久以前,在今丹水池一带,人们全在水塘里担水吃。久而久之,人们就把当地叫“担水吃”。在“担水吃”附近,住着一个孤老婆婆,由于年迈行动不便,全靠左邻右舍照料她。一天,人们下地忙夏收去了,只有一个6岁的小伢招呼她。这伢从自己家里添了满满一碗饭菜给老人送去,六月暑天炎热,老人要喝水,小伢拿一个小木盆,到水塘舀了一盆水,端着给老人喝。此时,一个进京赶考的秀才路过此地,在水塘边的树下稍事休息,他见小伢端水走过来,便问道:“伢儿,这是什么地方?”小伢随口答道:“端水吃”,说着就走了。因为湖北口音“端”“丹”不分,秀才就误解了,但觉得“端水吃”不像个地名,想再问一问,可四周又没有旁人。于是他就紧跟在小伢身后,走进了老人的茅屋。见小伢正给老人喂水喝,秀才就上前施礼询问,老人回答他说:这地方叫“担水吃”,还一五一十地述说,当地男女老幼是如何照料她这个年迈多病的孤老的。秀才听后,十分感动地说道:“真是丹心照人间!”于是,他来到水塘边的树下,在树干上挥笔写了两句话:“水清映丹心,此地丹水池。”后来秀才中举做了官,他常常向人们讲起“丹水池”的美德故事,这故事就一传十,十传百,天长日久,人们就把这地方叫做丹水池了。 [详细] |
“台北街道”系以辖区内的“台北路”而命名。早年大部为后湖湖塘洼地,居民居住于其间高地地墩之上,土墩皆以居民姓氏或原籍为名,今台北街一带为鄂城籍居民定居之墩,墩大人多,故该区域泛称鄂城墩。后因辖区内以台北路为中心,命名为“台北街道“。 [详细] |
在原来的黄孝河上,横跨了一座木质桥,两旁有雕花拦板,俗称“花桥”。1965年,此处又重建了一座钢筋水泥桥。后来,为根治黄孝河,把整个河道改为地下涵管,上辟建设大道,这座水泥桥也被拆了,未留任何痕迹。因东南昔有花栏桥,故历有花桥泛称。街道以此得名。 [详细] |
谌家矶原名沙套镇,即江河泥沙淤积而成河套之意。据1920年《夏口县志》记载,谌家矶“系今沦河入江口,商船辐辏,人烟稠密,铺户约四百余家。因有府河、朱家河等小河流过,曾以水路连接汉川、沔阳、孝感和新洲等地,为汉口以北水路到汉口及出长江的必经之路,并有扬子机器厂运输铁路连接汉口,当时街道两旁杂货店、布店、米庄、炒坊、客栈、饭馆成片,南来北往的客商在此停留,人称“小汉口”。武汉沦陷后,日寇在此设置军火仓库和水上检查站,强拆民房,制造了“小樱丸”客舱翻沉致300多名中国人死亡的血腥事件。早年无人居住,后有黄陂农民到矶头烧窑做砖瓦或捕鱼为生,渐成居民点,其中以谌家矶矶头较大,居住稠密,故命名为谌家矶街道。 [详细] |
境内湖泊、河塘密布,区域为古后湖的一部分,是史上汉口低凹沼泽湖区,因众多水面连成一片湖地而得名“后湖”。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