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卫河两岸,有云溪桥,择河、桥各一字,取名卫溪。“云溪燕语”为浚县“八大景”之一。 [详细] |
浚州为浚县的古称,“浚”取“随山浚川”之意,“州”指行政区划。 [详细] |
大伾山古称黎山,《汉书·地理志》记载:黎山在其南,河水经其东,其山上碑云:县取山之名,取水在其阳以为名,故浚县古称黎阳。 [详细] |
大伾山景区位此,故名。《尚书·禹贡》载:大禹疏导黄河,“东过洛汭,至于大伾”。 [详细] |
据传,古时该村东南有堂庙一座,为十家善人募资所修,故名什善堂。清乾隆年间,村东、西分别筑起寨墙,故分东、西善堂。 [详细] |
古称“顿丘”,《诗经》曰:“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顿、屯谐音,后演为屯子。 [详细] |
元时该村名新安。因地濒卫河,村民多以装卸为生。后来市场繁荣,形成集镇。元时设有巡检司。明初,改名新镇。 [详细] |
明洪武年间,张、马、谢三姓始祖从山西洪洞迁卫河边定居,起名顺河集。明永乐年间,卫河向北决口,顺河集被冲散,村民搬迁到小河边上建村,称小河。 [详细] |
据《浚县志》(1801年版)记载,该村为春秋时卫地,隋唐等朝设县,宋废县为镇,明清时称“卫贤集”。 [详细] |
白寺旧称白祀集,因祭祀白帝得名。唐开元年间修建隆兴寺后,将白祀改为白寺。 [详细] |
据北王庄《重修福兴寺碑》记载,唐时王庄镇称“迁安镇”。又据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张姓墓碑》记载,元时称“王二庄”,因两家王姓大户居此而得名,后演为王庄。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