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雷河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雷河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1952年,在今第1小组(小姚家湖)取名民主互助组,后城厢区官堰乡民主农业生产合作社。1961年从官堰大队分开,命名为民主大队。
相传清朝时此地有二堰,张、刘二姓,常为此堰打官司,后经官府判决归公,由官府派专差管理二堰,因此得名。
1952年,以蛮河洪水改道,形成一条新的河道,和群众自治组织名称综合命名。
清明时期,辛、常二姓自江西迁此定居,故名”辛常村。
1958年从城厢区龙头乡七里岗大队分开,原驻地七里庙(现在为一组)距宜城县“七里”路程。引用其名。命名为七里大队。
前锋村原名长岗。1955年成立初级社,取建设社会主义作前锋之意,命名为前锋农业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时,命名为前锋大队。
在明朝初年廖姓人在此建村。此地蛮河北岸距岸边有200米,河面较宽河水较深,商贾频繁,名廖家河镇。漕运繁忙。在明朝后期,张献忠北进此地,伤富商。1642年李自成攻陷襄阳,挥师南下,为攻打宜城,先陷廖家河镇,杀廖氏多人,此后廖家河镇衰落。经过多个“三十年河南,四十年河北”,在清末民国年间,姓陈的人兴旺发达,幷有人在县团防局当了官,廖姓人被迫逃走,现今已没有老廖姓居民。
有许多泉眼,其中有两口大泉,分别叫大泉眼和小泉眼,大泉眼古叫龙潭泉,“龙潭春涨”为当时宜城八景之一。原来此处叫泉水头,不知道啥时候把“头”去掉了就叫泉水。
在清朝,有一胡姓人带着几个儿子在此居住。此地是片冲地,冲的地形像人的耳朵,北是耳廓,南是耳垂,故名胡耳。
1940年日本侵略军烧了雷家河街,人们将街移至现址,即为“新集”。
明朝就有此两居民点—季家咀、莲花寺。1950年取两居民点头一个字合称“季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