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陆丰市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陆丰市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为百越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属南海郡博罗县。

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属东官郡海丰县。

唐武德五年(622年),属安陆县。

唐贞观元年(627年),撤废安陆县,东海滘复入海丰县。

北宋年间居渐盛,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海丰县改“里”为“都保”,东海滘地处坊廓都,是时新设东海滘市。

南宋开禧、嘉定年间(1203年—1219年),东海滘形成老墟(旧墟),古墟(墟仔)、新墟3屯聚落。

明洪武四年(1371年),建置东海滘驿。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设栅立寨构筑旧墟寨围。

明崇祯九年(1636年),司府拨库银筑旧墟寨城,时寨城高1丈6尺,东长21丈3尺,西长26丈5尺,南广48丈3尺,北广43丈,四周城垣139丈1尺,土合贝灰舂筑,始为东海滘有城。

清康熙二年(1663年),添设东海滘驻防游击。

清雍正七年(1729年),升转东海滘驿丞为东海巡检司,雍正九年(1731年)吏部奉旨依议准广东郝总督疏请,析海丰县之坊廓、石帆、吉康3都建置陆丰县,因“东海滘寨地处适中,与碣石甲子二城遥为犄角,且系惠潮通衢”,择为县治,属坊廓都第一图。

民国十九年(1930年),陆丰废都设区,全县设4个行政区,东海滘划归附城区(第一区)辖管。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设立附城、东海两镇行政建置。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分设为东海一镇、东海二镇。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东海一镇改称附城镇,东海二镇改称东海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裁附城镇并入东海镇,建立东海镇人民政府,镇委、镇政府设在南堤路100号。

2004年1月,改称东海街道。

2022年10月,东海街道正式挂牌。

[详细]

河西街道原属潭西公社。

1961年,从潭西公社河西片划出另建河西公社。

1963年,并入潭西公社。

1969年10月,再次析出河西公社。

1984年,改为河西区公所。

1990年,改为镇。

2004年1月,改称街道。

2022年9月,河西街道正式挂牌。

[详细]

清雍正九年(1731年),属陆丰县坊廓都。

民国期间属附城区和东海镇。

1949年后,属一区。

1956年,设两城、河东、炎龙3个大乡。

1957年初,并为炎龙乡。

1958年,成立炎龙公社。

1984年,撤公社建炎龙区。

1987年4月,撤区建城东镇。

1997年秋,析出后坎、欧厝、高田、浮洲、大屯、秋冬、甘葫、后陂8个管理区另设河东镇。

2004年1月,改称城东街道。

2022年10月,城东街道正式挂牌。

[详细]

民国时,曾有区、镇建制。

1957年划出甲东、甲西后,定为县直辖镇,1958年改为人民公社,1980年10月成立镇人民政府。

[详细]

秦朝统一岭南之后,陆丰市碣石、桥冲、南塘、陂洋、湖东、甲子、甲东、甲西、博美等九镇,被划归龙川县揭阳戍。

汉元鼎六年(111年),揭阳戍升格为县,同一时期今陆丰市其它区域则归博罗县管辖。

东晋咸和六年(331年),陆东八镇属义安郡海宁县,其余属东官郡海丰县。

明代初,海丰县石帆都曾与龙溪都一并划归潮州府,不久石帆都改隶惠州府。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设立碣石卫,碣石之名由此而来,因境内多有怪石林立,如同石碑,辖中、左、右、前、后5个内所及甲子、捷胜、平海、海丰4个千户所。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建立碣石卫城,明嘉靖至隆庆年间(1560年—1570年),修筑了石桥土城,故明代碣石有两城:卫城驻军,土城居民。

清康熙八年(1669年),重置碣石卫,复建碣石卫城,首任总兵官苗之秀到任后,目睹明城毁于战乱,遂于原址西边重建碣石新卫城,清雍正九年(1731年),朝廷以海丰县东部之石帆、坊廓、吉康三都新设陆丰县,碣石自此纳入陆丰县治版图。

民国初期,因碣石归属陆丰,随陆丰属潮循道,后属东江行政专员公署、东江善后委员公署、东江绥靖公署、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抗日战争胜利后,属第一区专署。

民国三十年(1941年),碣石设区,地域含现今的碣石镇、湖东镇、金厢镇。

1957年,碣石镇析置碣北、碣南、金厢、湖东四乡,碣石区时辖碣石镇和碣北、碣南、湖东、金厢一镇四乡。

1958年,碣南撤乡并入碣石,湖东撤乡置镇。

1984年,金厢改区制。

1986年,碣石置镇。

1996年,碣北并入碣石镇。

[详细]

原名大籍投。

相传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有丁、关、唐三姓人家在此聚居。

清雍正九年(1731年),设石帆都湖东埠。

1949年,隶属碣石区(四区)。

1951年至1957年,成立第七区。

1957年冬,撤区改为湖东乡。

1958年初,成为县直辖镇。

1958年冬,成立湖东公社。

1984年3月,公社改镇。

[详细]

1949年前曾有区、镇建制。

1957年设大安乡,1958年成立大安公社,1984年改区,1986年建镇。

[详细]

南宋期间(1127年~1279年),已形成村落。

1949年后,后属陆丰县第二、三区。

1957年,为博美大乡。

1958年,成立博美公社。

1959年,分出部分大队并入八万公社。

1973年,划出溪南片另建桥冲公社。

1975年,划出西陂等4个大队并入新建东桥公社。

1984年3月,东桥公社撤销原4个大队复并入,同时撤公社设立博美区。

1987年4月,撤区成立博美镇。

[详细]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成立内湖乡人民政府,同年9月成立两湖乡人民政府。

新中国成立后,属博美所辖。

1955年,从博美镇析出归入陂沟乡。

1958年,并入博美公社。

1972年,建立东桥公社,将西陂、东山、大小坞、赤岭、前埔5个大队划入。

1983年,撤销东桥公社时,西陂等5个大队复归博美管辖。

1994年1月,从博美镇东部地区析出内湖、军湖、西陂、赤岭、头陂、赤岭6个管理区,成立内湖镇。

[详细]

据新编《陆丰县志》(大事记)记载,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推行王安石“募兵制”新法,海丰县改“里”为“都保”,设有坊廓、石帆、吉康、兴贤、石塘、锦锡、杨安、龙溪8个都保。

东海窑地处海丰县坊廓都。

是时,邑内新设东海寮、南塘、菟尾(博美)、河田等集市。

可证,南塘设墟开埠历史已近千年。

南宋淳熙年间(1174年—1189年)由于战乱和灾荒,福建江浙一带的难民,向粤东迁徙,许多举族迁至碣石湾包括南塘一带,辟地安居、繁衍生息,因而形成了大量世泽福建的南塘人,他们在迁徙中同时也带来了妈祖文化。

清初顺治年间,朝廷为了防御外患,实行“海禁”“迁界”,把碣石湾沿海人居,墟市后迁二、三十华里。

从而使南塘成为人流密集、物流繁旺的商贸集散中心,每逢农历二、五、八墟日,潮、普、惠和陆丰地区的群众都赶来集市贸易,便有了建墟历史久远的南塘镇。

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

1986年,成立南塘镇。

[详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为“古潭乡”;后属博美区。

1951年,成立第四区(陂沟区)。

1958年,并入先锋公社。

1961年,另成立陂洋公社。

1984年3月,公社改区。

1987年4月,撤区成立陂洋镇。

[详细]

清雍正九年(1731年),现八万镇范围属陆丰县坊廓都第二图。

民国时期设安葫乡。

1949年,属博美区管辖。

1957年10月,设八万乡。

1958年8月,改称八万人民公社。

1967年3月,实行军管。

1968年4月1日,成立革委会。

1984年,撤社改区。

1987年,撤区建乡。

1992年,撤乡建镇。

[详细]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商贾从各地迁移人住逐渐形成墟落。

1950年,属碣石第四区。

1953年,属博美第十四区。

1955年,属博美区。

1957年,建立金厢大乡。

1961年,属乌坎公社。

1971年,划出另设金厢公社。

1987年,撤公社设镇。

[详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属陆丰一区。

1951年,调整区划时划为新二区。

1961年,分成潭西、东崎、河西三个公社。

1963年,河西、东崎又先后并入潭西公社。

1966年,先后又分出上英、河西两个公社。

1977年,划出棋湖、新庄二个大队10个自然村归湖陂农场管辖。

1983年,撤公社设区。

1987年,区改镇。

[详细]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建立溪东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隶属五区(甲子区)。

1951年,与甲西合并为第八区。

1956年,改为两城区。

1957年冬,撤区设甲东乡。

1958年,成立甲东公社。

1984年3月,撤公社设甲东区。

1986年,区改镇。

[详细]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