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明永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明永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沿河村因紧靠黑河西岸,在其中游水浅之处有古时修建的烽火台和来往甘州古城过河歇脚的小集镇,名沿河墩,沿河大队由此而来。

1964年沿河大队和地湾大队合并为沿河大队,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沿河大队改名为东升大队,1979年拨乱反正期间,东升大队改为沿河大队,1987年沿河大队改名为沿河村民委员会,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1949年之前,武家闸村所处地名叫“九闸”,解放后到“文革”前期叫武家闸生产大队,“文革”期间,改名叫“前进大队”,三年后,改名为武家闸大队,1983年公社改乡,大队改村委会,武家闸大队改为武家闸村委会。

1962年以前,与沤波村一个大队,1962年分开因该村一社内有个大寺庙遗址,庙后有三个水闸,分别是小闸、孙家闸、李家闸。

孙家闸村地处武家闸、沤波村中间,并以孙家闸村三社内孙家墩为依托,以孙家闸为名因而得名孙家闸村。

1961年6月沤波大队析出沙沟西三个生产队成立新沟大队,新沟大队辖三个生产队,沤波大队辖6个生产队。

964年5月全县划分合并成20个人民公社,1个民族乡。

沤波公社撤销,原沤波公社辖区合并给明永公社,明永公社治许家城子。

沤波大队隶属明永公社。

1966年9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明永公社更名为红星公社,沤波大队更名为红旗大队,新沟(沙沟西)大队更名为星火大队,孙家闸大队更名为跃进大队。

1980年后沤波一队划分为沤波一、九、十队。

1981年冬沤波七队划分为沤波七、十一队。

沤波大队从此辖11个生产队。

1983年11月,全国撤销人民公社建置,沤波大队之域为沤波村,成立沤波村民委员会。

解放前,中南分上下两个片,上片是现在的一、二社,下片是三、四社,上片为南沟,下片为中沟。

后来,因渠系情况,当时一个姓范的农夫开挖的灌水沟上下片都浇这个沟的水,所以命名为范南沟。

1954年初级社至1956年高级社时期,人民公社党委书记未天和大队长张九宝领导之下,把中沟和南沟合并为一体,命名为中南大队,中南由此而来。

1958年至1959年,当时人民公社党委书记牛希胜,大队书记周同林,大队长高兴元,为了摆脱苦难生活,号召广大人民群众向幸福生活迈进又改名为前线大队。

1966年文革时期,党委书记李元德,又更名为中南大队。

1982年大包干后,更名为中南村委会。

1986年明永村分社为七个社,1991年正式命名为明永村民委员会。

永和村的六个社都不属于一个村管辖,因为浇水渠系不一,一社、六社浇迎子渠系水,小地名叫迎子渠。

二社、三社、四社、五社浇另一个渠小地名叫闫家城子。

解放后,永和村的六个社合并在一起,命名为闫家城子。

到初级社永和村与永济村合并在一起,命名永济社,属于永济社管辖。

到高级社永和村与永济村分开,永济村叫永济一社,永和村叫永济二社,1958年,由于地主、富农残苦的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当时人民公社党委书记狄兴荣,大队书记褚吉珍,大队长左文斗为了摆脱地主、富农压迫,号召广大人民群众与地主、富农作斗争,决定将当时永济二社命名战斗大队,到1959年,将战斗大队改名为永和大队,土地大包干后,永和大队又改名为永和村。

1958年为明永公社上崖大队,1966年文化大革命命改为卫东大队,1976年改为上崖大队,改革开放改为上崖村委会。

解放后与该村邻近的上崖村因海拔和地势的落差,以现在的塔尔渠为介,渠边有个土崖,土崖以上叫上崖,以下叫下崖,1984年成立,一直沿用至今。

该村原来叫“高庙村”,村中原来只有一个社,在社里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庙,所以起名叫“高庙村”。

1989年高庙村改名时与原来夹河村合并了一个社,加之靠近黑河,所以起名叫夹河村。

另一种说法是原来有一个社,一条河,所以叫做夹河。

1991年,正式命名为夹河村民委员会。

建国初期该地叫做燎烟墩,建国后称之为燎烟墩大队,文革时改名为烽火大队,文革后恢复为燎烟墩大队,1978年,更名为燎烟村村民委员会。

1952年土改,到初级社永济村和永和村合并在一起,命名为永济社,到高级社与永和村分开,永济村叫永济一社。

明永公社建乡镇时,永济一社改名为永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