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朱姓一九八六年所立《朱氏家族碑》载:“本族原居山西洪洞县,先祖苦于黄水兵祸,约在元朝末年迁至河南睢州朱寨村,已六百余年”。时多冠以“寨”字命村名,故名朱寨。 |
隋开皇年间,赵、左二氏从山西迁此,赵氏牵头兴集会,得名赵兴集。唐初尉迟敬德奉旨监工在村西北角建立寺庙,占地540亩,房屋数百间,寺院周围分別建有祖昔庙、土地庙、白玉阁、奶奶庙等附属建筑,寺庙正门悬挂龙虎二牌,故称龙虎寺。该寺鼎盛时期闻名遐迩,村以寺得名。寺在蒋、冯大战中毁于兵火。1983年分为虎东、虎西2村,因居西,故名。 |
明永乐年间,尹氏自山东郓城迁此,故名。 |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有贾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按当地习惯,在姓氏后加“寨”字命村名。 |
唐末,此处有一株大柏树,刘氏从长垣一带迁居柏树旁,习称柏木,后演变为今名。 |
明洪武年间,黄河几度决口,村人朝不保夕,乞望神灵保祐。后大兴土木,筑关爷阁一座,祭坛一个,故呼阁坛上。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破除封建迷信,关爷阁、祭坛被毁,改称坛上。后人将“坛“写成“台”。 |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樊氏奉旨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名樊庄。清咸丰年间筑寨,改今称。 |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郝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按当地习惯,取名郝寨。 |
黄姓原住本乡台上村,此处为黄氏花园。明天順年间,黄氏迁此招赵氏入赘。赵氏以耍猴、演戏为生计,招来远近看客,一些商人僧侣便趁机摆摊化缘,渐成集,取名黄老娘集,以敬黄氏。后人嫌名称不雅,改今名。 |
隋开皇年间,赵、左二氏从山西迁此,赵氏牵头兴集会,得名赵兴集。唐初,尉迟敬德奉旨监工在村西北角建立寺庙,占地540亩,房屋数百间,寺院周围分別建有祖昔庙、土地庙、白玉阁、奶奶庙等附属建筑,寺庙正门悬挂龙虎二牌,故称龙虎寺。 |
清康熙年间,耿氏一支从金狮迁此,家境殷富,筑楼,呼耿楼。后杞县西肥一秦氏在朝做官,将此村划为西肥秦氏外庄,故名。 |
明景泰年间,管、马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村址原为一瓦状土岗,形似土冢,名瓦冢。后为区别于前瓦冢,称今名。 |
明嘉靖年间,任、陈、阎先后由杞县、仪封迁此,呈三足鼎立状分建任庄、陈庄和阎庄。后三村闹事不睦,纠纷迭起。清咸丰三年(1854),杞县知县杜峰岭出面调解,三村言和,筑寨合一,并兴集会,取人和永睦之意,得村名人和。因居人和西部,1983年改今称。 |
明洪武二年(1369),杨姓奉旨从山西洪洞县迁此,故名。 |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张氏奉旨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名张庄。 |